如果要把動物按聰明程度和智商高低進行排序,大象往往都能在這個榜單上名列前茅。亞里士多德曾經形容大象是一種“在智慧和思想上超越所有其他動物的動物”;現代動物行為學家也普遍認為,大象是最聰明的動物之一……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大象的智商很高呢?難道就因為它們會發出次聲波?或者因為它們能把自己的鼻子玩得很轉?其實這些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透過現有的動物行為學研究,也許我們就能對這些個問題一探究竟了。
超強的長期記憶力
大象最讓人稱奇的是它們的記憶力:它們可以長時間記住某樣事物,甚至長達幾十年都不會忘記。以至於在英語裡,誇一個人記憶力好,會說“你有著大象一樣的記憶力!”(have a memory like an elephant),或者形容自己就像大象一樣不會輕易忘記(an elephant never forgets)。
圖源:unsplash
大象會充分利用自己長期記憶的能力,來適應艱難的環境。作為母系社會的群體動物,象群一般由年長的母象帶領其他母象和小象一起生活,而這位“女族長”總能憑藉自己幾十年積累的記憶,給族群找到適宜的棲息地。
有調查發現,儘管荒漠上的某處水塘每隔8個月才會出現,但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一群由三十多歲的“女族長”帶領的象群總能毫不猶豫、定時定點地找到這個“偏僻”的水塘。相比之下,因為偷獵導致只剩下年輕“族長”的象群,就經常找不到合適的棲息地,缺乏充足的草料或者水源,導致死亡率相比其他象群增加一倍以上。
圖源:unsplash
除此之外,長期記憶還體現在象群的社會關係上。公象成年以後需要獨立生活,但是它們會透過尿液來識別個體,牢牢記住母親的味道數十年,以避免近親繁殖產生不健康的後代。
不僅僅是氣味,大象對聲音也十分敏感。透過次聲波互相交流的大象,能夠在各不相同、相互混雜的聲波頻率中,準確識別出方圓一公里內上百隻大象的差異,並且找到自己熟悉的聲音。打個比方的話,這就和在學校裡,你要在人山人海的操場上找到自己的同班同學一樣困難。
和人一樣的自我意識
除了神奇的長期記憶力,大象的智力在動物行為學家的探究下也逐漸展露出來。
關於智力,研究者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自我意識。所謂自我意識,就是“我能不能知道我是我?”的問題。換個更簡單點的說法就是:大象會不會照鏡子?
這是因為自我意識是透過“鏡子測試“(Mirror Test)來檢測的:研究者會在人或者動物自己看不見的地方做一個標記,然後讓ta照鏡子——如果ta會主動地去嘗試抹去標記,就表明ta知道鏡子裡的傢伙是ta自己,即有一定的自我意識;但如果不知道,就會以為鏡子裡是另一個人或者動物,也就不會去搭理自己身上的標記了。
目前絕大部分動物都沒有能透過“鏡子測試” | 圖源:animalcognition.org
目前的研究表明,18個月大的人類嬰兒、寬吻海豚、黑猩猩都能認出鏡子裡的自己,那還有什麼動物會有自我意識呢?研究者把目光移轉向聰明的大象身上。
但是不同於其他動物,體型龐大的大象需要一面足夠大的鏡子,並且還要能自由檢查鏡子結構,來確定鏡子裡的“大象”不是真的。為此,研究者準備了一個2.5米高的超大鏡子,並且在大象自己看不見的眼睛邊上,畫了個很明顯的白色叉叉作為標記,來看看大象能不能完成“鏡子測試”。
安裝的鏡子示意圖 | 圖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大象 Happy 第一次見到這面鏡子時確實“滿臉疑惑”:她徑直走到鏡子前呆呆看了十秒,之後又來來回回觀察了鏡子好幾次,在反覆確認之後,她開始用鼻子“摸”被畫了標記的位置——“鏡子測試”成功!
可以觀察到Happy反覆地觸控眼邊的標記 | 圖源:Plotnik J M, et al. 2006.
隨後大象Maxine和Patty也依次進入院子裡接受測試,雖然它們“摸”標記的次數相對更少,但是這仍然說明了大象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生物。
不亞於人的解決問題能力
研究者為了檢驗大象有多聰明,還給他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實驗,比如“合作實驗”、“數數實驗”等等。
“合作實驗”是為了檢測大象是否能互相合作。研究者設計了一個被網隔住的托盤,托盤上擺滿了大象愛吃的大餐(見下圖)。但僅靠一隻大象是拉不動托盤的,因為繩子會順著滑輪滑走,只有兩隻大象一起拽住繩子一起拉,才能吃到大餐。
“合作實驗”設計圖 | 圖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最開始訓練員會指揮兩隻大象一起走到繩子前面,因此大象合作起來會很順利,成功率也非常高。但隨後的實驗兩隻大象到達繩子邊上會有時間差:這就意味著當一隻大象到繩子邊,要等另一隻大象過來再拉繩子,不然就吃不到大餐。
經過一天的學習,幾隻大象都很快學會合作並達到了上一次實驗的成功率。但是有隻代號NU的大象不僅學會了合作,還學會了“偷懶”,讓現場的科學家都傻了眼:她到繩子邊上會用一隻腳踩住繩子,等同伴來了,就靠同伴一個人把食物拉過來,而自己就“坐享其成”。這可是科學家設計實驗時從未設想的道路。
可以看到只有上面的那隻大象在埋頭苦拉,NU你可真是個偷懶小能手!| 圖源:Plotnik J M, et al. 2011.
至於“數數”實驗,是在大象面前放兩個桶,分別隨機地往裡面丟蘋果,它們只能看到蘋果被丟進去的過程,看不到桶裡的情況,這就意味著它們要時刻在腦子裡數蘋果的數量。結果74%的情況下大象都能準確選出蘋果更多的桶,最優秀的Ashya還獲得了89%正確率的最高分。
“數數”實驗中大象們的正確率
| 圖源:Irie-Sugimoto N, et al. 2009.
除了這些科學家設計的小難題,大象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是個解決難題的小能手。觀察發現在肯亞的埃爾貢山國家公園,有一群大象總喜歡往山洞裡跑,科學家就不懂了:非洲象一般只是生活在草原上,怎麼還往洞裡跑?沒想到,它們是去挖礦了!
山洞裡的大象們 | 圖源:amusingplanet.com
很多動物都會去舔舐含鹽的礦石來補充自己的鹽分,而大象更乾脆,它們選擇使用自己堅固的象牙把山洞裡的含鹽礦石砸下來,再咀嚼吞下來補充身體的鹽分。
調查還發現,它們胃口特別大:一隻年輕的公象45分鐘就可以吃下14到20公斤的含鹽土壤,以至於研究者還發現,這裡的山洞其實都是數千年來大象自己一點點挖出來的。
礦石上留下的象牙痕跡 | 圖源見水印
為什麼我們要研究大象的聰明?
看到這你未免會有些疑惑:為什麼科學家們要費這麼大功夫來設計實驗,來觀察大象,檢驗它們有多聰明呢?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為了探索科學問題:除了人類這種智力超群的生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高智力的生物?它們的認知行為能力和人有什麼差異?人類的智力到底是怎麼出現的?這種智力或者意識是怎麼進化出來的?而這些問題仍是未知的,科學家透過對黑猩猩、海豚、大象的探究也許就能探究出其中的答案。
不過,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大象的獵殺。過去因為人們物件牙的追求,抑或是大象侵襲村莊,導致人們會大量獵殺野生大象。
但是,透過剛剛提到研究觀察我們也知道:失去了年長族長的象群,將再也找不到沙漠裡那池清水,死亡率也會大大提高;失去象牙的大象,將再也無法“挖礦”來補充鹽分;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大象也會有“七情六慾”,它們和我們一樣聰明。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雲南那群遷徙的大象造成了上百萬的經濟損失,仍然被我們好好保護著:它們擁有著我們可能還不清楚的智慧與情感,也是這個星球上千千萬萬充滿智慧的生靈之一,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傷害它們呢?
參考資料
- Hart B, Hart L A. Evolution of the elephant brain: a paradox between brain size and cognitive behavior[M]//Evolution of nervous systems. Elsevier Inc., 2010: 491-497.
- Plotnik J M, De Waal F B M, Reiss D. Self-recognition in an Asian elephan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6, 103(45): 17053-17057.
- Plotnik J M, Lair R, Suphachoksahakun W, et al. Elephants know when they need a helping trunk in a cooperative task[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 108(12): 5116-5121.
- Irie-Sugimoto N, Kobayashi T, Sato T, et al. Relative quantity judgment by Asian elephants (Elephas maximus)[J]. Animal cognition, 2009, 12(1): 193-199.
- Bowell R J, Warren A, Redmond I. Formation of cave salts and utilization by elephants in the Mount Elgon region, Kenya[J].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1996, 113(1): 63-79.
來源:biokiwi
編輯:dogcraft、yrLew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