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卡爾·蘭德斯坦納(1868年6月14日——1943年),活了76歲,奧地利著名醫學家,生理學家,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900年發現了A型、B型、O型、AB型,血型中的三種,在1930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生理學獎。
1628年,英國人哈維以拉丁文完成名著《心臟運動論》,對血液迴圈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在這之後便有許多人對那些嚴重失血的病人進行過一系列的輸血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
1667年,法國的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默累茲曾經進行用羊羔血給人輸血的實驗,後來便有人不斷地模仿,但大都導致病人迅速的死亡。
1818年,布侖德爾又大膽地進行了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實驗,獲得了成功,於是又有許多人用這種方法對缺血的人進行輸血,但結果卻造成了許多病人的死亡。
1900年,蘭德斯坦納對此進行了實驗,他先從兩人中抽取血漿,然後透過混合實驗發現二者血清中的紅血球有時會凝結,以此實驗,蘭德斯坦納便很清楚地知道若是用如此的方法進行輸血的話,那就會造成病人的死亡,為什麼呢,因為兩者血液混合凝結,造成血液不流通照樣形成缺血和堵塞。
於是蘭德斯坦納從22位同事的健康血液中進行實驗,然後對其進行兩兩交叉混合實驗,觀察血漿中紅血球的變化,發現有時發生凝聚,有時則不發生凝集,他把這些實驗過程詳細記錄在案,經過仔細研究,最終按紅血球和血清抗原和抗體的不同將人類的血液分成不同型別,之後歸結為三種:A、B、O。於是蘭德斯坦納便得出了以下結論:輸血時供血者和受血者應為相同血型。
1902年,他繼續血型實驗,又在不同的人中發現一種新的血型為AB型,但有此血型者為數不多。
54、維爾伯·萊特(1867年4月16日——1912年)活了46歲,奧維爾·萊特(1871年8月19日——1948年)活了78歲,美國發明家,飛機發明者,這兩兄弟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市,他們的父親是一位牧師,但收入微薄,為人正派,心地善良,知識豐富,兄弟兩從小受父親薰陶,喜歡讀書思考問題,動手能力也很強。
據說有一次父親從歐洲回來,給兄弟二人帶來了一件直升飛機玩具,二人在空閒時間,便把玩具飛機帶到開闊的地方玩,飛機是用陀螺製作的,以橡皮筋作為動力,一般總是弟弟把飛機穩穩託在手中,哥哥擰緊橡皮筋,然後猛地一鬆手,小飛機噗噗啦啦地飛過頭頂,向遠方滑去,兄弟二人有時會把玩具飛機拆散對結構進行觀察,然後讓做木匠的爺爺找一些邊角餘料和斧鑿工具,自己動手做起玩具飛機。
在他們生活的年代,已出現熱氣球和飛艇類的飛行工具,但都不理想,因為會受飛行速度和風力和風向的影響,而且體積龐大。在德國也有利林塔爾製造的滑翔機,這種發明的出現,很快傳到了美國,萊特兄弟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然後學習了一些空氣動力學方面的知識,他們嘗試了第一架雙翼滑翔機。這架滑翔機可以飛到180米的高度,還可以在空中轉變方向。
後來萊特兄弟又在滑翔機上加上了發動機,他們與機械師狄拉一起設計製造了一臺77.2千克的發動機,該發動機具有12馬力的功率,還加上了兩葉長為2.59米的推進式螺旋槳,在發動機與螺旋槳之間以鏈條相連,人類的第一架飛機就這樣出現了。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的首架飛機“飛行者I號”試飛,他們先把飛機拖到海灘,進行全面檢查,然後由弟弟奧維爾登上飛機,啟動了發動機,在一片馬達的轟鳴聲中,飛機向前衝去,這架飛機升空約有三米高,12秒鐘以後,飛行者I號安全著陸,空中飛行的距離超過30米。
1904年,萊特兄弟又透過改進,製造了“飛行者II號”,這次可以停留於空中為5分鐘以上,可以連續飛行5千米,後來兩兄弟又不斷地進行改造,又製造出了“飛行者III號”,直到引起美國軍方的注意,然後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製了軍用飛機。直到後來不斷改進才有了現代的客機。
55、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1936年2月27日),活了88歲,俄國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醫師,高階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高階神經活動生理學的奠基人。
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於俄國中部的梁贊鎮,巴甫洛夫的父親雖然沒有多少錢給他,但卻培養了他從小認真讀書、熱愛勞動、勤於動手的好習慣,巴甫洛夫成功後,每念及此事都非常感動,他在梁贊教會上了中學,但他的興趣不在當牧師而在科學,於是父親為了兒子,把他送到了彼得堡大學的數理系生物科學部學習,也可以說是父親一手把巴甫洛夫送上了科學道路。
大學期間,巴甫洛夫就是西昂教授的助手,他從教授那裡學到了許多了知識和技術。1884年巴甫洛夫赴德國留學,在路德維西和海登海因的教導下繼續深造,兩年後巴甫洛夫回國,來到名醫波特金教授處做助理,師徒二人在一間浴室改建的小實驗室裡一同工作了多年。
巴甫洛夫主攻血液迴圈生理學,在實驗室裡完成了心臟神經實驗,從而證明了心臟功能受4條神經支配,測定了它們的功能:4條神經分別傳送阻止、加速、抑制、興奮指令,同時研究了人的主觀情緒和化學藥物對心律、血壓的影響,使人們對神經和心臟之間的關係的認識大大加強。
巴甫洛夫又透過消化系統生理學的實驗,設計了“假飼”的實驗,後來得出了“條件反射”的結論,就是透過一定數量的同樣方式使得動物產生了一定的感知,然後形成習慣產生了生理上的“條件反射”。
他後來又從人類的精神上進行研究,得出了結論:“人類的精神病是由客觀環境中的強烈刺激造成的,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唯物主義的方法解釋精神病理。
56、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活了76歲,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巴登一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現代物理學家,192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出生在德國南部烏爾姆城的一個猶太居民家裡,他父親精通數學,以經營電器為業,母親溫雅賢淑,傾心於藝術。愛因斯坦1歲多時還不會說話,也不苟言笑,被人稱為反應遲鈍、木訥的孩子。
但是愛因斯坦的父母卻非常的優秀,他們深知旁人對兒子有所偏見,覺得自己不能再傷害孩子,後來他們發現孩子雖然不苟言笑,但卻對萬事萬物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於是就買回許多新奇、結構複雜的玩具給他玩,但小愛因斯坦更多的是研究這些玩具。
小學的時候,愛因斯坦除了數學之外,其他的功課都平平甚至不及格,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中學,中學時他的興趣科目多了一門物理,他不喜歡體育,更討厭軍訓,由於嚴重偏科,愛因斯坦中學畢業都沒拿到文憑,以至於為了上大學,他又補習一年才進入聯邦工業大學師範系,攻讀數學和物理,最後,他為自己選定了終生努力的方向就是理論物理。
四年後,愛因斯坦大學畢業,儘管專業成績異常突出,卻因為性格原因找不到一份工作,待業期間,愛因斯坦曾做過家教,有時幫人清理帳目,最困難的時候甚至以拉小提琴賣藝謀生。
1902年,也就是愛因斯坦命運轉變的時期,經朋友大力推薦,他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了一份技術工作,其職責就是稽核一份份專利申請,這使他大開眼界,同時夜以繼日地鑽研物理學,終於在1905年,他在德國的《物理學年鑑》上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獨立而完整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開始解釋牛頓經典力學所不能解釋的現象。
後來愛因斯坦到了美國,又提出了廣義的相對論,從時間、空間等領域闡述光速和彎曲光線,蟲洞等理論,提出了光學質量說,又提出加速度與時光的關係,他被人們稱為“20世紀的牛頓”,“人類歷史上有頭等光輝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