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語言統一讓中國穩定嗎?
很多人認為,羅馬帝國和中國都是大統一帝國。而中國為什麼可以長期作為一個大國就是因為語言統一。例如,羅馬時期,各地方還是說著地方語言,日耳曼語系,法蘭克語系等依然在羅馬拉丁語系的框架下活躍著。
然後,統一語言使國家統一的解釋是非常錯誤的。例如在我中國,歷史很長時期老百姓大多是文盲,時至今日,中國每個地區都講著不同的方言——其中一些方言的相互理解程度不如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等西歐語言。
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在長城以南和青藏高原以東達到了極限。例如秦的版圖就是第一個模版。
之後的唐朝被認為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時期——藝術繁榮、軍事強盛的時代。它的行政制度主要是為了歷代王朝的穩定。日本從這個朝代繼承了大部分文化和習俗,正如你所看到的,唐朝的主要核心領土還是在傳統中原地區既沒有進入滿洲也沒有進入西藏:
宋朝是另一個充滿文化活力的時代,同樣主要集中在當今中國的中心地帶活躍經濟:
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朝鮮王國、女真部落、契丹和其他北方少數民族在現代滿洲佔據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直到 17-18 世紀滿族崛起。
東北和西部邊境被視為野蠻人居住的地區,因此是外來者——朝鮮是一個半例外。
“中國”是文明世界的中心,如前所述,其他國家都是“蠻夷”。這個想法是該國能夠在其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團結的主要原因。
種族和民族在西方是相對較新的概念。在西方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人們以地域,家族,比如來自英格蘭的伊麗莎白,來自普魯士的腓特烈等等。英格蘭和普魯士在當時都是地方性王國。
蒙古元朝第一個創造了與我們今天有些相似的中國形態,並利用其軍事力量為帝國建立了廣闊的邊界:
漢族歷史上主要居住在上述地圖所示的中國地區,他們組成了“中國”。唐朝建立的行政系統是歐洲幾個世紀以來都看不到的關鍵發展要素。中國人也很早就認識到鄰國的文化(就對文明的定義而言)和種族差異,從而使自己與眾不同。
儒家思想是這種分化的核心,也是一個主要的統一因素。儒家本質上是純世俗的,它建立了君臣和父子之間的社會和政治關係。在很早的時候,國家就等同於家庭——這在西方古代是沒有做到的。
對中國人來說,儒家=文明。
從歷史上看,中國人不是征服者。在歷史上,漢朝的大部分歷史很少尋求直接統治其他民族的土地,而是轉向朝貢制度作為維穩外交關係的手段(這種制度也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因為它建立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兄妹關係)。從本質上講,一個鄰近的非華裔政治實體承認一箇中國王朝是一種優越的文化力量,而反過來則獨自在外圍獨立運作,而中國則是其嚮往的文明典範。這是中國保持統一的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原因。
蒙古元朝第一個創造了與我們今天有些相似的中國形態,並利用其軍事力量為帝國建立了廣闊的邊界:
崩潰後,中國在最後一個由中國人統治的王朝明朝恢復了其傳統形態--明朝。
然後滿族人帶著這種侵略性的野心來到了他們的帝國,並將中國納入他們的帝國。
這種觀念成功地體現在中國領土上,而蒙古人和滿族等外國征服者只是將中國領土納入了他們的帝國。那些統治民族最終總是高度地採用中國的風俗習慣和統治方式,這本身就體現了現代對中國及其文化的重視。中國文化像海綿一樣吸收事物,始終在人們的腦海中佔據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