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十二個皇帝,都有流傳下來的畫像,整體來看都很有“人君相”,唯獨道光皇帝骨瘦如柴,容貌委瑣。理論上,宮廷畫師在繪帝王相的時候,在保證不偏離原型的同時,應該予以美化,道光帝的容貌何以如初不堪?唯一的解釋就是,道光帝確實長得醜。
清代立儲不像明代那麼死板,沒有立嫡立長之說,也沒有證據證明相貌美醜和立儲有什麼實質性的聯絡。但從有關的史料來看,嘉慶帝對道光帝的長相是有一定顧慮的,並且也產生過廢立的念頭。
道光帝旻寧的繼位優勢
嘉慶帝在位25年,活了61歲,但生育的皇子並不多,僅僅五個而已。其中皇長子幼殤未命名,皇次子旻寧就是實際上的長子。除了有皇長子的身份,旻寧又是嘉慶帝元后孝淑皇后所生,故又是嫡子。
旻寧生於乾隆四十七年,根據清宮史料的記載,乾隆帝對這個孫子十分喜歡,有一次到熱河圍獵,10歲的旻寧拉弓射箭,獵殺了一頭鹿,乾隆很欣慰,賞賜他黃馬褂、花翎。這也讓乾隆想起自己的童年,他10歲的時候也被爺爺康熙所寵愛一樣,或許從這個時候開始,乾隆就將旻寧默定為皇長孫了。
嘉慶四年四月,嘉慶帝按照秘密立儲的祖宗家法,將旻寧的名字寫進了詔書,藏在了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對於嘉慶來說,此時立儲也沒有選擇的餘地,因為皇三子綿愷才5歲,皇四子綿忻、皇五子綿愉尚未出生。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旻寧為何就比他的三個弟弟年長這麼多呢?這是因為,自乾隆駕崩嘉慶帝親政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嘉慶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操辦皇考喪事以及國家大政中。
這一時期,又發生了很多大事,誅和珅、清吏治等,最主要的還是鎮壓川楚白蓮教起義,白蓮教起義一直到嘉慶九年才徹底平定。對於剛剛親政的嘉慶帝來說,白蓮教起義是大清入關以來,最嚴峻的一次挑戰,事關王朝的存亡。故花費的精力特別多,史料中說嘉慶帝日以繼夜,廢寢忘食。
況且,嘉慶帝又是一個不喜女色的皇帝,所以直到嘉慶十年二月,才生下皇四子綿忻,此時,距離皇三子綿愷的出生(生於乾隆六十年),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所以從年齡來看,旻寧比他的弟弟們要大很多,這是他被默定為皇儲的一個關鍵原因。
除了嫡長子的身份,以及年齡優勢外,也不能忽略旻寧本人的才幹和膽略。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大內一片慌亂,眼看後宮就要遭殃。旻寧鎮定自若,以鳥槍擊斃兩賊,並組織侍衛進行反擊。後來嘉慶帝對他的評價很高,說旻寧“忠孝兼備”,晉為智親王,時年旻寧32歲。
嘉慶在立儲一事上也曾動搖過
旻寧被默定為皇太子時,嘉慶由於沒有選擇的餘地,純屬無奈之舉。本來旻寧的總體素質也不錯,讀書騎射都沒有問題。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旻寧的劣勢也暴露了出來。
嘉慶二十二年冬,朝鮮使臣來京朝覲,他對嘉慶的三個年長皇子有一番描述:“長子則面貌涼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則廣頰豐耳,人亦寬弘。第三子則最為穎悟,有文藝,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皇四子時年3歲,故不計)
朝鮮使臣對三位皇子的評價,是來源當時京城高層的一些口述,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從中,也可以看出,嘉慶帝最喜歡的是皇三子綿忻。旻寧由於“望之不似人君”,讓嘉慶帝有過廢立的念頭。
自古以來,皇帝的長相和威儀是成正比的,除非沒有選擇或是制度原因,一般情況下是不會把相貌太醜的皇子立為儲君的,不然的話就會有傷朝廷的體面。
事實上,從嘉慶二十年以後,嘉慶帝似乎更加疼愛皇三子綿忻。論出身,綿忻也不差,他是嘉慶帝繼後孝和皇后所生。關鍵是,綿忻自小就有極高的天賦遠勝旻寧,據說長相和乾隆很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綿忻的生母是現任皇后,出於愛母及子的緣故,綿忻佔有優勢也在情理之中。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原因,所以在嘉慶晚年時,對於立儲問題顯然已有另外的新打算——以綿忻為繼承人,從而改變原來選立綿寧的決定。只不過,嘉慶帝的這一打算並不是十分迫切,還有待觀望,如果不是他在熱河暴死,歷史真有可能改寫。
之所以說嘉慶寵愛綿忻,也不是沒有證據的。嘉慶二十四年,14歲的綿忻被封為親王,同年綿忻的同母哥哥也得以晉升,但爵位是個郡王。14歲被封為親王,這在清代歷史上是少有的,一般情況下年幼皇子獲封親王的,都屬早殤。14歲這個年齡自然不會建功立業,唯一的解釋就是嘉慶帝對他的格外恩寵。
事實證明,嘉慶帝立旻寧為儲並非是明智的選擇,道光帝的一生除了節儉以外,似乎沒有什麼其他的亮點。但這與道光帝后來立儲一樣,並不能說立奕訢就比立咸豐要強,同理,嘉慶帝如果立綿忻為儲,也未必就是一個好皇帝。但畢竟這裡面還是有變數的,至少理論上來講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