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如果再加上臺灣的明朝勢力的話,那麼明朝的實際的存在的年數是315年!比兩宋存在的時間都久。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隊伍。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1420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明末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
朱元璋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西伯利亞一帶,西北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明代極盛國土面積約達一千六百萬平方公里。明朝的版圖本人不同於當前史學界流行的說法,明朝的版圖應該加上蒙古,因此在巔峰時代明朝的版圖應在1600萬平方公里以上,至於為什麼加上蒙古?我們說得很清楚,蒙古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蒙古諸部是明朝的地方政府,理應算是大明的版圖。就像今天的大陸和灣灣一樣。蒙古的元朝以前是中央,被明朝趕下臺,成了地方政府,保持少數民族的高度自治。這是有史實可查的。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評價明朝為“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明朝最鼎盛時期1600萬平方公里以上
同時,明朝也是一個極為複雜而有意思的朝代,各路英雄人物悉數登場,紛紛擾擾地送完大明朝315年的歷史程序。我們知道,明朝歷史上很有名的一群人,他們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滴水穿石的存在,他們就是讓人如雷貫耳的太監集團。但是,很多人會覺得,太監就是一群陰險、卑鄙、無恥、下流、卑賤的一群人。其實這樣理解就錯了,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太監,不乏英武豪傑之輩,而明朝我們因為太監集團的存在特別的熟悉幾大機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廠、西廠。別的朝代不說,其實在明朝,正直的,好的,英勇的,梟雄的太監不少!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明朝歷史上為國盡忠,鞠躬盡瘁,拋頭顱灑熱血的五位太監:
1、鄭和
鄭和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之後,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2、汪直
西廠督主汪直
汪直,瑤族人。他出生於廣西潯州大藤峽,當地山高水深,形勢險要。明憲宗成化初年廣西產生暴亂,朝廷馬上派戎行平定了大藤峽暴亂。隨後,6歲的汪直以俘虜的身份被送進了宮中。當他遭到閹割後,被分配到了萬貴妃的昭德宮當小跟班。因為他聰明伶俐、又長得乖巧可愛,當時的萬貴妃很喜歡他,破格提拔他為主管掌管御馬監的宦官(御馬監和司禮監是明朝宦官最夢寐以求的地方)。但是汪直的野心不僅於此,他深深地知道他的榮華富貴來源於這個國家和這個朝廷,所以他不甘心只當一個太監,於是他勤奮的研究兵法,他妄圖透過軍功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富貴,同時也為了保衛這個朝廷。成化十五年,女真入侵明朝邊境。汪直動了想出徵的念頭。
汪直
明憲宗就命汪直率軍出征以安定東北,結果大獲全勝,斬首七百,俘虜近五百。明憲宗感覺自己真是沒有用錯人,不僅可以幫自己監視百官,還能帶兵打仗,就宣佈加汪直歲祿三十六石。成化十六年北方邊境被蒙古人入侵,汪直再次請求出徵。憲宗認為他的能力甚至比專業的武將還合適,於是命汪直率大軍再次出征。這次依然戰績斐然。他大敗蒙古軍隊,斬首四百三十七級,俘虜一百七十人,後來汪直的歲祿加到四百八十石。這讓汪直的權利在朝廷達到了頂峰,同時汪直的實力也證明了那些讀書人是百無一用的,這與後來的清流黨,東林黨誤國誤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年打完成化犁庭後汪直還向明憲宗慫恿打日本和蒙古,汪直想不斷地建立軍功博得朝廷的賞識和職務的提升,結果因為明憲宗身體越來越差而作罷。
3、馮保
馮保
馮保(?-1583年),字永亭,號雙林,深州市趙家圈鄉馮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監、政治家、音樂家、書法家。馮保於嘉靖年間入宮,嘉靖四十五年掌管東廠兼理御馬監。隆慶六年曆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史稱萬曆中興。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他在司禮監監刻了《啟蒙集》《帝鑑圖說》《四書》等很多書。
馮保
馮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萬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最後馮保因為明神宗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張居正成為首輔,在取得太后、皇帝的支援,和內相馮保的配合下,親政了多年,並推行了"一條鞭"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他裁減冗員,減少支出,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的局面。張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內閣首輔,施展政治報負,是因為有馮保的全力支援。但是,馮保貪財好貨,廣收賄賂,張居正也曾送給他不少寶物。馮保後來又花費鉅款,給自己建造了生祠,張居正寫了《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公預作壽藏記》,對他歌頌不已。神宗曾賜象牙圖章與馮保,內刻"光明正大"、"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魚水相逢"、"風雲際會",更"直以宰相待之"(《萬曆野獲編補遺》卷一)。後來,馮保更加驕橫,即使皇帝有所賞罰,馮保不開口,誰也不敢執行。但馮保也常常做一些識大體的事。
張居正
如內閣產白蓮花、翰林院有雙白燕,張居正弄來給皇帝賞玩,馮保派人對張居正說:"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又能約束其子弟,使他們不敢胡作非為。京中百姓也覺得馮保此人不錯。馮保為人風雅,精於琴藝、書法。萬曆六年,馮保收藏《清明上河圖》在上面題跋,自署官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司禮監太監"。講述曾於御前侍奉皇帝時見到此畫。他對《清明上河圖》的畫工大加讚賞,視之為"比隋珠和璧還要珍貴的東西"。由於當時
明神宗皇帝朱翊鈞才十六歲,尚未親政,宮內大權由馮保操持,因此有研究者認為此圖是馮保從大內偷得。不僅如此,為了事後不被追究,馮保還杜撰出一個《清明上河圖》已毀的故事,在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
4、魏忠賢
魏忠賢(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漢族,明朝末期宦官。自宮後改姓名叫李進忠,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回原姓,皇帝賜名為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天啟帝
魏忠賢被剛上臺的崇禎拿下,但是沒多長時間整個大明朝就轟然倒塌,毀於文官集團和東林黨的那幫清流之手。為什麼魏忠賢倒了,大明會迅速倒塌?因為平時說大話,空話,套話的文官集團失去了約束,失去了制衡,因此才會將明朝的財政搞垮,崩盤,最後中樞機構沒辦法執行下去,而文官集團在清軍入關後大多數變節投敵,為了籌集軍餉,重振苦苦哀求眾臣捐款,但是當李自成打進北京,將一干文武抓起來嚴刑逼供拿錢贖人的情況下,三個月就籌集了2000萬輛白銀之多,當年的崇禎實際上就是被這群貪官汙吏逼得上吊自殺,鼎湖已去,棄斷人間。我們來看看天啟帝傳位給崇禎帝時怎麼說的:魏忠賢,可堪大用!
崇禎帝
崇禎沒有聽。可見天啟帝雖然整日忙於木匠,但實際上心裡很明白,文官流毒需要魏忠賢這號實幹家去制衡的,政治是殘酷的,殺人不見血的,不要看後來文官們把魏忠賢寫的如何如何臭,你要明白,遼東軍事問題上,抵抗後金的諸多將領,幾乎都是為魏忠賢任命的,袁崇煥炮轟努爾哈赤致死,這是與魏忠賢的計謀和功勞不可分開的。而提供給遼東軍事的軍餉,都是魏忠賢從江浙財閥和那群貪官手裡弄來的,所以文官和清流們恨得魏忠賢牙癢癢。魏忠賢深知,太監集團的閹黨和清流文官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所以想保住他自己的命和富貴榮華,只有保住這個朝廷和天啟帝但是很不幸,天啟死得早。魏忠賢來自民間,深知民間的不容易,老百姓哪有錢?真正的錢財都在那群貪官手裡,甚至很多時候魏忠賢大肆的搜刮財團的錢財時還吩咐手下不得擾民,要與民休息。
袁崇煥
天啟帝上位的同時,遼東與後金的戰事仍在進行。熊廷弼因為文官集團不和,被去職。而接任者袁應泰則在遼陽之戰中戰死。遼東局勢也逐步彌亂,但是也正是此時魏忠賢掌權。在其掌權後,他又重新啟用熊廷弼為兵部尚書,讓其主政遼東防務。
對於一直被東林黨壓制的武將也被其任用,兵部尚書趙南星、孫承宗及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都是為其所用,袁崇煥更是稱讚魏忠賢比肩“稷契夔龍”。對於當時大明王朝財政危機,也正是魏忠賢的“閹黨”能夠為明熹宗徵繳賦稅,緩解財政危機;而當遼東地區面對來勢洶洶的八旗兵勇,他更是發動當時的官員為遼東的明軍捐助馬匹。
東林黨
而也正是這些在時局上的手段,令遼東的後金努爾哈赤、皇太極並無大的勝利。但是沒有學習過帝王之術的朱由檢上位之後,雖然朱由校在彌留之際曾有過魏忠賢可用之語,但崇禎帝終究沒有明白這其中的道理,以為政治、用人就是以“好、壞”之分,憤而除之。可惜的是,一群空談的東林黨人,雖然“義正言辭”“言之鑿鑿”,收不了賦稅,平不了內亂,更抵禦不了外侮,最終大明王朝也只落得一個為人魚肉的結果。最後,就在崇禎帝眼見李自成不可阻擋,北京城危殆之時,才又想起了死了十幾年的魏忠賢派人為其收斂屍骨安葬,不久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所以,在民間很少說魏忠賢不好的,即使有也是那群貪官造謠,這個可以查閱明史魏忠賢傳記和明實錄等史籍中可以窺見一二的。這才有,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說法。
5、王承恩
王承恩河北邢臺人,出生年歲不詳,明朝末年最為有名的太監之一。王承恩之所以有名,在於幾件大事:第一,追隨崇禎帝,自縊於景山;第二,被南明弘光帝追諡忠愍;第三,清順治皇帝親自為他撰寫碑文。王承恩原是曹化淳的部下,而曹化淳是陪伴崇禎長大的太監。曹化淳告老還鄉以後,王承恩成為崇禎最為寵信的太監。王承恩曾經官拜司禮監秉筆太監。可不要小看這一職位,裡面有著大大的文章。明太祖朱元璋設立司禮監時,它還只是一個掌管禮儀的宦官衙門。但是國事繁重,全國奏章可說是數不勝數,於是明朝的票擬製度產生了。票擬製度指的是由內閣學士寫好批文,再同奏章一起呈送給皇上。明朝皇帝只需給閣票(寫好的批文)予以審閱即可。
李自成攻進北京
但是,宣德以後,昏庸的明朝皇帝除了批覆部分奏章以外,其他都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批覆。如此看來,秉筆太監真是發揮了大半個皇帝的功能。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北京城時,崇禎皇帝任命王承恩為提督京營。”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闖王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皇城裡的軍官守衛見敵方氣焰高漲紛紛丟盔棄甲,但王承恩仍頑強抵抗。崇禎派大太監曹化淳上前迎敵,沒想到曹化淳非但沒有作戰反倒將城門開啟。紫禁城大亂,宮中文武百官大多各自奔命潛逃,宮女們或倉皇逃離或投河自盡,可王承恩仍帶領人馬與敵人拼死作戰。崇禎自知大勢已去,但“士可殺不可辱”。
王承恩
他先命皇后自縊,接著親自殺了自己的女兒和妃子,並將太子與其他兩名皇子安排出宮。然後在王承恩的陪同下,他換裝成太監準備逃出紫禁城到成國公朱純臣府邸躲藏。可世態炎涼,無論王承恩如何聲淚俱下,慷慨淋漓的求朱純臣收留,最終還是被無情的拒絕。主僕二人心中憤然,但也力不從心。無處可藏的崇禎萬念俱灰,最終選擇了自縊。而王承恩到死仍對主子不離不棄,待崇禎上吊斷氣之後在不遠處也自殺了。
崇禎帝上吊
這是何等的忠心!飽讀詩書的朝堂大臣們大難臨頭各自飛,只有王承恩與君王相隨。他不是沒有機會逃,只不過他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李自成將崇禎葬在了田貴妃的墓裡,取名“思陵”。後來清軍入關,得知王承恩的事蹟,順治帝深受感動,便將王承恩葬在崇禎的旁邊,還讓朝中大臣秉承他的旨意,為王承恩撰寫碑記,碑中寫道:“顧見陵側有邱巋然,為明故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墓,蓋殉崇禎帝於萬歲山者也。”
魏忠賢和王承恩
一直以來太監的名聲都不太好,明朝更不堪。黃宗羲曾說“閹官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為烈也。”然而矛盾具有特殊性,有些太監不為邪風所染,講究忠義。王承恩就是其中一員,所以最終他能被葬在十三陵,陪在崇禎身邊乃是合乎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