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鳳明
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依次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
闖關東:“關東”這裡是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據資料記載:闖關東是以山東、河北等地的人為主,目的地是東北三省一帶。由於東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地大物博、地廣人稀,從明清開始就興起了闖關東,一直到民國期間。在十九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以及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到東北地區謀生,開疆拓土、披荊斬棘、安家落戶。
自古以來,東北地區是滿、蒙等遊牧、漁獵為主的少數民族的生息地,很少有漢族人在這裡定居。真正意義上的闖關東是從清朝同治年間到民國時期,歷經幾代人的辛勤勞作、繁衍生息,東北地區也逐漸變得富裕起來。關裡來的漢族人和關東少數民族長期的和睦相處,經濟生活和風俗習慣的相融合,創造出獨具東北特色的鄉土文化。
今天,如果你來到東北,就會從東北各個村、屯、鄉、鎮的地名中,尋找到當年我們祖先闖關東時留下的智慧和深刻印記。
民間俗稱“山海關”以西以南為:關裡或關裡家;稱“山海關”以東以北為:東北、關外或關東。
關里人在東北落腳後,人越聚越多,從起初的三五家到幾十戶人家逐漸地形成一個屯,屯與屯之間距離不過二三里,十個八個屯又組成了一個村;十個二十個村又組成一個鄉或鎮。
他們各自把自己在關里老家的拿手技術在東北發展成形。釀酒的叫燒鍋,榨油的叫油坊,制粉條、粉皮的叫粉坊,冶煉製造鐵製農具的叫鐵匠爐,燒製加工磚、瓦、缸、碗、盆、罈子的叫窯,開旅館的叫大車店。於是以主人的姓氏形成了姚燒鍋、孫油坊、董粉坊、胡家爐、王家窯、鞠家店等村屯,還有“學坊”就是孩子唸書的“私塾”,在公主嶺市范家屯南就有一個叫王家學坊的村。
什麼是屯?什麼是村?
屯(小組):較小的村落。一般情況下,三、五十戶人家集中居住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屯,稍大的也有百八十戶的屯。
村:自然而成的村落,就是由若干個村民小組(也就是屯)組成的為村,是我國最基層的村民群眾自治行政單位。
以上就是其中一部分村屯形成命名的原因。
各個村落的形成和命名的原因有很多種,筆者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一下:
一、以姓氏命名的村屯。
如:陳家屯、曹家屯、畢家屯、郝家屯、房家屯、郭家屯等。
像這樣的村落,數不勝數,在東北非常之多。這些村屯往往是因某家姓氏居多或者最初來此定居的姓氏而得名,也有因某姓之家在本屯影響力最大而以其姓氏命名。
二、以最初的建築物而命名的村屯。如:XX馬架、ⅩⅩ(窩棚)窩堡等。
1. 馬架:是指小窩棚,也指介於窩棚和正房之間,東北地區特有的民居建築形式。
如:四馬架、馬架屯、大馬架子、十二馬架子等村屯。
馬架是東北村民看青護田時,在田間地頭以木杆、秸稈、樹枝、柴草等搭建的臨時擋風避雨的簡易小窩棚,造型類似馬架而得名。這種簡易的馬架不大,裡邊住不了幾個人,夏日裡悶熱有蚊蟲,冬季裡又要忍受寒冷的考驗。然而當年我們的祖先來到東北時,舉目無親,為了謀生,安家落戶,資源有限,他們只能搭建這樣的馬架子居住。
這樣的地名也見證了祖先闖關東時,從一窮二白、白手起家到與大自然作鬥爭的艱苦創業的崢嶸歲月。
2. 窩堡(窩棚):窩棚是能遮風避雨的簡陋小屋。窩堡本是窩棚,也叫馬架窩棚,是東北起初民居地窨子的一種,地下部分為半地穴,地上部分為馬架窩棚。優點是用料少,建築方便快捷;特點是冬暖夏涼,是成本最低的民居建築。
如:大窩堡、高家窩堡、袁家窩堡、劉小窩堡等村屯。
這是經過若干年辛苦勞作後,闖關東的先人們的生活水平漸漸得到了穩定和提高。而今,地名猶在,馬架窩棚已經蕩然無存了。但是它印證了當年先人們開拓進取、自強不息、開疆拓土的頑強不屈精神。
三、根據經營的手工藝作坊而命名的村屯。如:Ⅹ家油坊、X家粉坊、X燒鍋、X家窯、X家爐等。
1. 油坊:就是用傳統方法加工食用油的地方。
如:孫油坊、田油坊、許家油坊、李家油坊等村屯。
2. 燒鍋:指釀酒的作坊。
如:燒鍋屯、燒鍋劉、西燒鍋、王燒鍋、燒鍋局子等村屯。
3. 粉坊:指製作粉條、粉皮、粉絲等食品的作坊。
如:於家粉坊、王家粉坊、李家粉坊、鮑家粉坊等村屯。
4. 窯:燒製磚、瓦、陶瓷等物的建築物。
如:王家窯屯、上窯屯、缸窯屯、南窯屯等村屯。
5. 爐:爐子,這裡指冶煉、製造鐵製農具的加工作坊(鐵匠爐)。
如:鏵子爐屯、孫小爐屯、叢家爐屯、胡家爐屯、孫家爐村等。
6. 皮鋪:就是用傳統技術加工皮具、農用具的作坊。技術專業有一定區別,比如:李家皮鋪做的是紅皮生意,專門縫製東北人冬天穿的靰鞡鞋;陳家皮鋪做的是白皮生意,專門製作車具、馬具上的皮子配件和鞭繩、鞭鞘之類用品等。
如:張皮鋪屯、陳皮鋪屯、胡家皮鋪屯、王家皮鋪等村屯。
舊社會,那時工業基礎薄弱,民間各種手工業、輕工業作坊甚是興旺,闖關東後,在東北大地很是普遍。
建屯之初,一旦誰家的作坊在當地有名氣、有影響,久而久之,老百姓就約定俗成,以這家作坊為屯名。散佈在東北各地這樣的村屯名非常的多。
如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小型作坊和當初的工具和機械在農村已經消失的無影無蹤,成為了歷史;而這些悠久的地名還會讓我們想象到先人們曾經豐富多彩的生活。
四、根據經營的生意店鋪命名的村屯。
如:Ⅹ家店、X家學坊、ⅩⅩ鋪、ⅩⅩ局子、XX藥鋪等。
1. 店:售賣貨物的鋪子,商店、旅舍、客店,都邑集鎮名等。
如:蔡家店、姜家店、鞠家店、郭家店等村屯。
2. 學坊:私塾,就是“學校”的意思,教書育人的地方。
如:崔學坊屯、王家學坊村、李家學坊村、孟家學坊村等村屯。
3. 鋪:鋪子、商店。
如:張碗鋪、趙銀鋪、陳皮鋪、劉炮鋪、王木鋪、韓小鋪等村屯。
4. 局子:指不設鋪面的商店。
如:酒局子、燒酒局子、王酒局子、韓酒局子等村屯。
- 藥鋪:是指出售中藥的商店。
如:小藥鋪屯、徐藥鋪、張家藥鋪、劉家藥鋪等村屯。
過去,在東北有一種傳統的民間旅舍叫“大車店”。它主要開設在交通要道和城關附近,為過往商販提供簡單的食宿,費用低廉,因停宿交通工具大馬車而得名。現在東北以“店”命名的地方非常多。
隨著客流的增多,又引開其它的商業,如:小賣店、小酒館、飯店、酒局子、木匠鋪、皮鋪、鐵匠爐、碗鋪、藥鋪、鞭炮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村落和集鎮。
五、根據自然村落而命名的村屯。
如:Ⅹ莊、X家子、XX大院、X井子等。
1. 莊:村莊,也指建在山林田野間的住宅。(清初,政府圈撥土地給各旗官兵而形成的村莊。)
如:北莊屯、新莊、張莊、牛莊、太平莊等村屯。
2. 家子:①一家人家,一個家庭。②量詞,計算家庭、店鋪、大型企業等的單位。
如:四家子、八家子、十家子、孤家子、大五家子等村屯。
3. 院:①院子。②四周有牆垣圍繞、自成部分的房屋,房屋周圍的垣牆 。
如:宋大院屯、吳大院屯、譚家大院屯、大院村等。
4. 井子:①井本意是從地面垂直往下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多砌上磚石。②古制八家為一井,後借指人口聚居的地方或鄉里。
如:乾井子、雙井子、七井子、高力井子、大古井子等村屯。
六、以防禦保護生命財產安全命名的村屯。如:XX圍子、ⅩX堡子、ⅩⅩ城子、XⅩ營子等。
1. 圍子:用土木、石頭、荊棘等做成的圍在村莊四周的障礙物。
如:圍子裡、圍子村、西圍子、大圍子、趙家圍子、黃家圍子、郭家圍子等村屯。
2. 堡子:①圍有土牆的小城鎮、村莊或堡塞。②泛指村莊。
如:前堡子、下堡子、五里堡子、何家堡子、東鄒家堡子等村屯。
3. 城子:城本意是城邑四周的牆垣,裡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
如:營城子、前城子、南城子、城子村、劉城子、楊大城子等村屯。
4. 營子:①軍營。②蒙古人對村莊的稱呼。
如:炮手營子屯、唐家營子屯、孫家營子屯、大營子村、白家營子村等。
在東北,以“圍子”、“堡子”、“城子”、“營子”命名的村屯名。一般是為了以防禦野獸進村侵襲傷害人和家禽家畜生命安全;以及保護生命財產不受到“鬍子”搶劫而自發的在村屯周圍夯土築牆,將全屯圍起來的一種防禦設施。土牆又厚又高,根據需要留有幾個大門,村民自發組織防守,猶如大城鎮的城牆。
那些叫“營子”的地方,這些地方得名基本源於起初在此地曾有軍隊駐紮。大抵是蒙古軍隊和滿清軍隊,駐軍的地方叫“營房”或“營地”,民間俗稱“營子”。
注:“鬍子”是指解放前在東北民間對土匪的稱呼,也稱作:紅鬍子、土匪、鬍匪、盜匪。一說:來自明代或清代漢人對北方越界掠奪的外國或外族人的一種蔑稱“胡兒”演化而來。一說:是土匪搶掠時,掩人耳目戴著有紅鬍子的面具,所以民間也有稱“紅鬍子”的說法。
七、以歷史遺蹟命名的地名。
如:農安縣萬金塔鄉萬金塔村、伊通滿族自治縣的景臺鎮景臺村、五臺子,九臺等。
1. 農安縣萬金塔,其地名源於遼代塔基,民間稱之為“半截塔”,後來“諧音”演變成:萬金塔。
2. 臺子:本意是指平而高的建築物,便於在上面遠望,這裡指“邊臺”。
如:景臺、五臺子、九臺、二臺、三臺……、二臺子、三臺子……天台村等。
清代在東北等邊地要隘設定“柳條邊”,據史料記載共設164個邊臺,設定官兵戍守瞭望兼管稅收等事處所。每個邊臺設臺管3~4人,臺丁150~200名,久而久之發展成村鎮。
八、以滿語、蒙語命名的地名。
如:卡倫、米沙子、哈拉海、烏吉密、一拉溪、哈拉哈、虎市、飲馬河、架蘇臺、烏蘭毛都等在東北三省有很多以滿語、蒙語命名的地名。
1. 卡倫:鎮名,在吉林省九臺市境內,為滿語“邊、臺、哨所、邊卡、盤查”之意。
2. 米沙子:鎮名,在吉林省德惠市境內:為滿語“沼澤地”之意。
3. 哈拉海:鎮名,在吉林省農安縣境內,為蒙語“寬葉蕁麻”,是一種植物。
4. 烏吉密:鄉名,在黑龍江省尚志市境內,為滿語“森林有蜜蜂”之意。
5. 一拉溪:鎮名,在吉林省永吉縣境內,為滿語“第三條河流”之意。
6. 哈拉哈:村名,在吉林省德惠市和遼寧省阜新市都有這個村名,為蒙語“屏障”之意。
7. 虎市:火車站名,在吉林省德惠市境內:為蒙語“蘆葦草”。
8. 飲馬河:鎮名,在吉林省九臺市境內:由滿語“伊爾門河”演變而來,意為“閻王”。
9. 架蘇臺:村名,在吉林省農安縣境內,“架蘇”為蒙語“魚”的意思,“架蘇臺”就是指有魚的地方。
10. 烏蘭毛都:鎮名,在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境內,蒙語為“紅樹”。
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滿、蒙之鄉,他們世代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漁獵生活。而自從蒙古於13世紀興起以來,這裡也成為他們的遊牧勝地。
東北地區的滿語、蒙語地名多為牧人和獵人所起,具體形成於何年代,大都無從可考了。由於遊牧漁獵人的文化水平低,地名多根據地形、地勢、地物或植物名、動物名及所發生的事件、景象等所命名稱呼之。
如今,我們依然可以從一些地名上感受到歷史曾經的足跡。
九、根據地勢而命名的村屯。
如:崗子、窪子、崴子、河、溝、坨、坡、崖、嶺、山等。
1. 崗子:崗是指高起的土坡。崗子:意思是不高的山或高起的土坡。
如:南崗子、前崗子、二道崗子、陳家崗子、謝家崗子等。
2. 窪子:窪是指凹陷的地方。窪子是指山坳,山間的平地,兩山間的低下處。
如:下窪子、西窪子、馬家窪子、朱家窪子、復家窪子等。
3. 崴子:本意是指山巒疊嶂或是山間小路跌宕起伏,山谷不平的樣子。指山、水彎曲的地方。
如:南崴子、河崴子、王家崴子、楊家崴子等村屯。
4. 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如:沿河村、臨河村、長河村、東河村、遼河村、沐石河村等村屯。
5. 溝:流水道,引申指“像溝的東西”。
如:小下溝、小彎溝、放牛溝、泉眼溝、佟家溝等村屯。
6. 坨子:①在漢語中是成塊或成堆的意思,“坨子”二字顧名思義就是成塊或成堆的地勢。②地名用字。
如:沙坨子、鳳凰坨、蘇家坨子、於家坨子、陳家坨子、小五里坨子、五里坨子村等村屯。
7. 坡:地形傾斜的地方。
如:向陽坡、背陰坡、黃土坡、五里坡、許家坡等村屯。
8. 崖:山石或高地的陡立的側面。
如:白土崖子、紅土崖子、前黃土崖子、東崖屯、泡崖屯等村屯。
9. 嶺:①頂上有路可通行的山。②相連的山,山脈。
如:新開嶺、分水嶺、土門嶺、鳳凰嶺、王家嶺等村屯。
10. 山:地面上由土石構成的高聳的部分。
如:靠山屯、太平山屯、雙頂山屯、馬鞍山村、一面山村、青山村、南山村等村屯。
十、以人名命名的村屯。
黑龍江省龍江縣:於連青屯。
黑龍江省海倫市:於連煥屯。
黑龍江省望奎縣:吳廣發屯。
黑龍江省綏化市:吳廣建屯。
黑龍江省大慶市:劉連清屯。
黑龍江省安達市:趙萬金屯。
吉林省扶余市:劉連海村。
吉林省伊通縣:魏顯生屯。
吉林省德惠市:王喜廣屯、趙萬一屯。
吉林省農安縣:於連河屯、王廷選屯、王海峰屯、張萬珍屯、張鳳起屯、趙萬祿屯等。
以人名命名的村屯,一般是因最初來此定居的人或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或因在本屯的知名人士而命名,在東北以人名命名的屯子也不少,但屯名隱含了對這些人的尊重。
十一、以社會新時代新風尚命名的村屯。
如:向前村、五愛村、友誼村、光明村、致富村、新風村、新豐村、先鋒村、紅旗村、勝利村、解放村、火炬村、東方紅村等。
作者簡介:
張鳳明,吉林公主嶺人,二三里資訊公主嶺運營中心特約記者,中國公益線上公益記者,《都市頭條》認證編輯,中國風景區攝影網攝影記者。
闖關東歷史文化和東北地名、姓氏文化研究中心(籌) 調研員,《東北地名》《東北姓氏》編輯部(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