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是大國不斷崛起又不斷衰弱的歷史。古代歐洲、中東等地先後崛起過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當時世界的東方則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朝貢體系。等到十五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到來後率先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到了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世界霸權就由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轉移到了英、法等國。
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霸權逐漸由英、法、德等西歐列強轉移到美國和蘇聯。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以後才形成了如今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這裡需要解釋一下所謂”超級大國“的定義是指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國家並在全世界範圍內發揮支配性影響的大國。“超級大國”的這一定義事實上決定了古代帝國無論多麼強大也不可能成為超級大國。
在大航海時代到來以前的世界歷史主要是各文明區域的獨立發展史,在大航海時代之後才真正形成了全球一體的世界史。歷史上的羅馬帝國、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中國古代的漢、唐等王朝疆域、經濟、軍力都足夠強大,然而這些古代帝國都不符合“超級大國”的定義。中國古代王朝的影響力所及主要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羅馬帝國的影響力所及主要在環地中海世界。
即使是有著3000多萬平方公里疆域的蒙古帝國影響力所及也僅限於亞歐大陸。古代帝國的影響力從未達到過美洲、大洋洲等地。這意味著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古代帝國無論國力有多強也不可能真正具備全球性的支配影響力。因此超級大國實際上是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全球化時代所特有的產物。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只存在過三個對全世界形成過支配性影響的大國:大英帝國、蘇聯和美國。
大英帝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備全球支配性影響的超級大國在其全盛時期統治面積達到約3400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是有史以來疆域面積最大的國家。由於全球各地皆有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這時的英國號稱“太陽永遠不會從其國土上落下的帝國”。這一龐大遼闊的疆域面積不僅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也是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帝國中空前絕後的。
當今世界的200多個國家中僅有22個國家沒有被英國侵略過。當時的大英帝國統治著4到5億人口。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以一國的工業產值佔據著世界工業總產值的40%。英國率先開始推行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全球自由貿易。1816年隨著金本位的確立就已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英鎊世紀:英鎊是當時的國際通行貨幣。英國壟斷著貨幣發行權、貿易結算權和金融交易權,倫敦成為了國際金融中心。
從19世紀70代開始日趨保守的英國資產階級為維持壟斷地位對新技術的排斥導致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被後起的美、德兩國相繼趕上並超過:19世紀80年代美國工業總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英國躍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紀初德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重也已超越英國。這時的英國正在逐漸喪失它曾擁有過的對印度、中國、拉美和非洲內陸跟海岸等地區貿易上的主導地位。
1873至1896年蔓延於幾乎所有資本主義強國的經濟蕭條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的商業困境:一方面經濟蕭條加劇了英國國內經濟面臨的嚴峻形勢;另一方面各國在經濟蕭條的打擊之下紛紛採取貿易保護政策,從而導致英國面臨國內生產和海外出口的雙重萎縮。當英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之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英國的頹勢:到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損失了1/3的國民財富和300萬青壯年勞動力。
英國為償還戰爭期間欠下美國的大量債務開始徵收苛捐雜稅和濫發紙幣。與此同時英國赫然發現自己在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在美洲市場上美國商品正逐漸排擠英國商品,而在遠東地區日本商品成為了英國商品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由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屬白人自治領本土工業的發展也使其對英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大大降低,對蘇俄革命的武裝干涉又使英國失去了俄國市場。
這一時期各英屬殖民地都掀起了獨立運動的高潮: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更多的自治許可權,印度則在聖雄甘地領導下展開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愛爾蘭更是經過長期抗爭得以脫離英國的統治成為獨立國家。最終二戰的爆發使英國徹底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二戰期間英國為爭取美國的援助甚至不惜將自己的海外基地無償交予美國使用。
就連名義上身為英國屬地的加拿大也在戰爭期間通過了一個向英國和其他盟國發放了10億美元和34億美元的物資和戰爭貸款的互助計劃。在1943 - 1944年間大約四分之一的英國彈藥是透過租借而來的,租借而來的飛機(特別是運輸機)大約佔到英國使用的四分之一。正因為英國需要英聯邦各國的支援,因此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
等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隨著1944年7月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誕生使得英鎊在世界金融中的霸主地位被美元取代。二戰期間英國除了蒙受因戰爭直接導致的人口傷亡和經濟損失之外還在戰時管理制度下產生了超過200萬失業人口。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
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殖民者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於是在1947年8月15日原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周邊的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也相繼獨立。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戰爭中英國被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合夥做局坑了一把。1957年3月6日英屬殖民地黃金海岸宣佈獨立並改國名為迦納。這是黑非洲第一個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
由此開啟的示範效應迅速在整個非洲廣泛傳播並引發了英國殖民體系的全面崩塌。殖民體系崩塌的同時英國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也日益下降:1958年西德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1970年後日本超越英國和西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僅次於美國的經濟體。2006年英國的GDP總量又被複興中的東方大國所超越。2020年英國的GDP總量被自己的前殖民地印度所超越。
至此英國在近170年的時間裡從佔據全球經濟總量40%左右的第一大經濟體退居成為美、中、日、德、印五國之後的世界第六大經濟體。經濟地位下降的同時英國的軍事實力也在下降:2017年三艘無敵級航母退役後英國一度成為過一個無航母國家。如今英國海軍的艦艇總噸位約為42萬噸、現役海軍官兵約為4.4萬人;相比之下名義上只擁有自衛隊的日本艦艇總噸位約為46萬噸、現役官兵5萬多人。
這一切當然容易使人形成一種英國這個昔日霸主已經不行了的刻板印象。英國還有沒有可能再度崛起呢?如果英國再度崛起的標誌是恢復當初“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是絕無可能的;如果英國再度崛起的標誌是維持目前的全球影響力並有所進取的話也不能說就毫無可能。首先我們解釋為什麼英國已不可能再恢復當年“日不落帝國”的輝煌。現在讓我們回到一開頭提到的大航海時代以來世界霸權的轉移。
由大航海所開啟的全球化時代早期崛起的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種在當時只有數百萬人口的小國。到了18世紀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世界霸權就由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這些彈丸小國轉移到了英、法、德等有數千萬人口的中等體量國家。進入20世紀以後世界霸權逐漸由英、法、德等國轉移到美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土面積廣袤、人口上億的大洲級體量的國家。
歷史上葡、西、荷、英、法、德等國能率先崛起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當世界由轉型期轉向平穩發展的時期後決定各國實力強弱的首要因素已從創新變成了體量。
說到底新技術、新制度總是會在世界範圍內傳播的——正如英國發明的蒸汽機等產品必然是要在世界範圍內傳播開來的。新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使後起的國家儘管在技術層面可能仍與先進國家存在一定差距,然而這種差距的大大縮小使各國之間已不存在明顯的代差。這時擁有龐大規模體量的國家即使在技術上略微落後一些也完全可以透過質量不夠數量湊的模式彌補自己的短板缺陷。
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即使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所對應的數字也達到了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
然而蘇聯的勞動力資源卻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如果德國要和美國比起來就更是明顯處於劣勢——即使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生產能力還沒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到1944年德國用四年時間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時期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在技術上相對落後的蘇聯也將自己的軍火產量提升到德國的90%。
從1941年到1945年不足五年的時間內美國生產了近7000艘艦艇。這其中包括高達150艘的航母、十艘戰列艦、近500艘護衛艦和349艘驅逐艦。相比之下日本只生產了17艘航母、兩艘戰列艦、61艘驅逐艦和九艘巡洋艦。空軍方面美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生產了30多萬架飛機(僅重型轟炸機就超過3萬多架)。德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生產力上的差距。
在和平年代洲級大國在經濟資源的排程上也顯然具備比中等體量的大國明顯得多的優勢。洲級大國在國際競爭中比中等體量的國家有更多的資源儲備、更充足的勞動力、更大的國內市場、更豐富的兵力來源、更遼闊的戰略空間......體制和技術要素是可以在短時間內取得跨越式發展的,然而構成國家規模體量的領土和人口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成倍擴張的。
如今的英國只是一個國土面積244100平方公里、人口6700多萬的中等大小國家。要重新恢復當年“日不落帝國”的輝煌對現在的英國而言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如果英國的目標是維持目前的全球影響力並有所進取還是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事實上英國的衰落只是同美、中、俄等國比起來相對衰落而已,而不是說英國已成為當今國際體系中無足輕重的國家。
英國在政治上依然還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在經濟上是僅次於美、中、日、德、印的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儘管已被美國紐約的華爾街搶走了大部分風頭,但英國的倫敦至今仍是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在軍事實力上真正能碾壓英國的也就只有美、中、俄三國,至於印度、日本也不過只是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英國,法國在軍力上也大致與英國不相伯仲,德國則因為在二戰後受到軍備限制而根本無力挑戰英國。
英國就是再怎麼衰落也是全球僅有的九個擁核國家之一。全世界這麼多國家一共就只有九個擁有核武器,那麼一個有核國家的軍力會是無足輕重的嗎?英國是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也只有中、美、俄、英、法、德、日七個國家能真正玩轉工業化。英國的軍事工業規模可觀、種類齊全、技術力量雄厚:具有獨立研製包括戰略核武器在內的各種大型武器裝備的能力。
英國的羅羅公司當前仍是世界三大飛機發動機制造商之一:其生產的軍用和民用發動機都是行業裡的明星產品。從“狂風”、“海鷂”、以及“颱風”這樣的空中雄鷹到波音787、空客A380這樣天上旅館都是羅羅公司的客戶。英國的ARM公司乃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智慧財產權提供商。咱們手裡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絕大部分都採用的是ARM架構。CUPE公司則在超精密機床製造領域是當之無愧的龍頭企業。
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帝國理工隨便拉一個出來都是世界頂尖的學府。這些頂尖大學背後都有著大量的科研成果作為支撐,而這些東西大部分都會成為英國科技的一部分。如今的英國是世界高科技、高附加值產業的重要研發基地之一。截至2014年8月英國以世界1%的人口從事世界5%的科研工作,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佔全世界學術論文總量的9%、引用量達12%。
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經濟地位的下降、軍事實力的下降使人們普遍將英國視為一個衰落的國家。然而英國所謂的衰落其實也不過只是相對而言的:二戰後德國和日本這兩個戰敗國在科技、經濟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德國、日本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影響力、軍事影響力就是不如英國。與此同時英國還具備很多國家所不擁有的軟實力優勢。
美國人總愛把自己標榜為自由世界的“燈塔”,然而事實上美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在相當程度上是對英國模式的借鑑。近現代意義上的憲政制度起源於英國,股票、債券等近現代金融工具也是從英國向全球蔓延的,工業革命同樣誕生於英國。儘管這些都已成為歷史,然而這也意味著我們今天所身處的這個世界其實被打上了深刻的英國烙印——畢竟迄今為止英語還是世界通用語言,倫敦依然還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有人說今天國際社會的很多遊戲規則是美國人制定的,然而實際上美國人在制定這些遊戲規則時幾乎都參考了英國的經驗。英國也在這一過程使自己的影響力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到世界各地。如今國際通用的時間、空間、速度、里程、重量、貨幣、食品、醫藥等計量單位很多都出自英國。同樣很多國際通用的工程技術規範、醫藥技術標準、會計準則也出自於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