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輕步兵”背後的真正“底牌”
制空權
1950年10月15日,太平洋,威克島。
麥克阿瑟叼著他的玉米芯菸斗吞雲吐霧,儘量不表現得對不抽菸的杜魯門總統太過輕蔑。總統先生正在喋喋不休地表達著對朝鮮局勢的憂慮。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正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越過“三八線”向鴨綠江大踏步挺進,而中國人對此發出了嚴厲警告。這顯然嚇到了總統先生那脆弱的小心肝兒。
杜魯門在威克島為麥克阿瑟授勳
“根據我們的情報顯示,中國可能要出兵。”
對於現代戰爭,杜魯門是個徹徹底底的外行,麥克阿瑟甚至有點可憐他。這些麥克阿瑟眼中的外行人往往試圖用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隊來類比同樣黃面板黑眼睛的中國人,臆想著類似於塞班島、硫磺島之類島嶼絞肉機的場景。
不,他們從來不肯正眼看一看我在呂宋戰役中的成就,麥克阿瑟繼續憤憤不平地想著。山下奉文的28萬大軍,被我打以4.7萬人傷亡的代價打死了21萬人,剩下的幾萬人丟失全部戰略要點滾到深山裡當野人去了。論打日本人,還有誰能跟我麥克阿瑟相提並論?
呂宋島戰役中堆積如山的日軍屍骸
現代戰爭,首先是制空權的戰爭。但所謂空軍制勝,並非如同很多外行人理解的那樣,直接用空軍把敵人全部炸光,而是透過空軍嚴重打擊敵人的補給線,尤其是切斷敵人的鐵路運輸。1944年在法國,德軍集結的大量坦克部隊無所作為,這正是盟軍空中力量對德軍補給線的猛烈襲擊造成的。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這是人類在五千年戰爭史中不斷證明的真理。餓著肚子的勇士揮不動刀劍,空空蕩蕩的槍膛只配裝點房間,沒有油料的坦克更不過是一堆廢鐵。
二戰中的太平洋戰場上,像塞班島、硫磺島這樣的島嶼要塞防禦戰,守軍是依靠事先儲存在要塞中的大量給養作戰的。沒有有形的補給線存在,優勢的空中力量並不能充分發揮其威力,日軍才能給美軍制造這麼大的傷亡。但是呂宋不同,這是正經的陸戰,日軍28萬人要擺開堂堂之陣,那就必然要把補給線亮出來。
所以儘管雙方兵力相當,但沒有制空權的“馬來之虎”山下奉文根本不敢正面展開他的大軍與麥克阿瑟正面交戰,只能命令下屬各部龜縮在據點裡堅守不出。於是,麥克阿瑟開開心心地集中優勢兵力兵器一個一個地拔除日軍堅守的據點,不幾個月,呂宋日軍的有組織抵抗就完全崩盤了,山下奉文和幾個殘兵敗將一起蹲山裡當起了野人。沒有制空權就沒有補給線,你甚至連戰線都拉不起來,怎麼跟人家打?
山下奉文投降後,因其戰爭罪行被處以絞刑
收回思緒,麥克阿瑟噴出一大股煙霧,眯起眼睛打量著惴惴不安的總統。
“中國和蘇聯出兵干預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杜魯門小心翼翼地詢問。
這個蠢材,他完全沒有意識到他的國務院這幾年以來一直在高估共產黨中國。麥克阿瑟不滿地想著。就在1949年,他們剛剛可恥地從中國大陸逃之夭夭,就因為不敢和共產黨中國作戰。當時我就說,只要給我500架戰鬥機,交給陳納德指揮,就能輕而易舉地打垮共產黨中國,結果國務院裝聾作啞。但是現在,球在我的手裡。
“如果中國人試圖推進到平壤,他們一定會遭到人類歷史上最慘重的傷亡!”
麥克阿瑟微笑著做出了保證。
無後方作戰
二戰空戰的勝利矇蔽了麥克阿瑟的眼睛。那些適用於對付機械化程度較高但機動能力較差的日本人的作戰方式,並不適用於對付出現在這場戰爭中的中國人。
——大衛·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
1950年11月20日,美軍第15野戰炮兵團的資深偵察機飛行員瓦爾德斯少校和炮兵觀察員奧多德中尉再一次鑽進他們的飛狗式偵察機,在鴨綠江南岸徒勞無功地徘徊。兩週前,奧多德中尉在雲山心驚膽戰地見證了一個全新的對手從天而降,把美軍騎1師騎8團打得丟盔棄甲。不止雲山,東線的海軍陸戰隊也在黃草嶺一線被一支兇猛頑強又奇招百出的中國軍隊截住。他們用炸藥製造了一場山崩,砸爛了陸戰隊不少坦克。溫井的韓國第2軍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下驚恐萬狀,全軍崩潰。甚至有一支中國軍隊搶佔了美軍補給中心軍隅裡左近的飛虎山,險些切斷第8集團軍補給線。
塞斯納L19“飛狗”是當時美國陸軍裝備的主力炮兵偵察機
但現在,中國人消失了。就像他們出現時那樣,中國軍隊如同幽靈一般消失在朝鮮的崇山峻嶺之間。雖然美軍每天都起飛成百架次的飛機去搜尋他們的蹤跡,卻一無所獲。哪怕是飛行員們把飛機壓低到可以看清地上的腳印,仍然找不到中國軍隊存在的任何痕跡。
瓦爾德斯和奧多德這樣的少數軍官執拗地相信中國軍隊就在不遠處——沒有任何證據,純粹是感覺。顯然,他們無法說服持樂觀態度的大部分同僚。飛機偵查毫無成效,地面偵查也只發現一些廢棄營地,還有被放回的俘虜說中國人是來拆水電站裝置的,很快就會走……
一切跡象都指出中國人回國了,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直到30萬志願軍再一次神兵天降。
幾十年後,奧多德在回憶中仍然大惑不解:即使中國士兵的偽裝服能夠讓他們與山林融為一體,即使中國軍隊擁有極為嚴明的防空紀律,但是營房呢?帳篷呢?後勤運輸線呢?卡車隊呢?補給倉庫呢?這不是幾個露營的驢友,這是要吃喝拉撒的幾十萬大軍啊!為什麼竭盡全力的空中偵察硬是連一根毛都找不著?總不能中國人都是不吃不喝的天兵天將吧?
志願軍當然不是天兵天將,志願軍也自然不能不吃不喝。上一次指望士兵不吃不喝打仗的人叫牟田口廉也,結果他餓死了幾萬鬼子兵,領了個“鬼畜牟田口”的綽號,留下了一句“日本人自古以來就是草食民族。你們被那麼茂密的叢林包圍,居然報告缺乏食物?這算怎麼回事!”的名言作為笑柄流傳。
但是,幾十年漫長艱苦的革命戰爭鍛造出的人民軍隊有著自己的絕活:無後方作戰。
甩開鐵腳板,大膽機動,大膽穿插,堅決跳到外線去,堅決插到敵人後方去。發揮輕步兵能在複雜地形上進行晝夜快速機動的優勢,像孫悟空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一樣把敵人五臟六腑全部砸爛,從而牽制對方行動,掌握戰略主動權。
從紅軍時期的一次次反圍剿,到抗日戰爭時期的一次次反掃蕩,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四十萬大軍下錦州……
日本人也很喜歡吹噓他們以小部隊進行遠端奔襲的能力。但只要兵力規模稍大,日本陸軍的機動性就會現出原形。八年抗戰的正面戰場上,他們連一次殲滅戰都沒打成——即使他們每次戰役都號稱要“消滅中國軍主力”。1942年布納戰役中,他們企圖以六千名步兵偷越一百公里長的科科達小道,襲擊新幾內亞首府莫爾茲比港。結果他們花了近一個月也沒能走完科科達小道,反而病倒四千多人,殘存士兵連澳軍兩個民兵營都突破不了,被澳大利亞人的刺刀和香蕉刀攆得滿地亂竄。
科科達小道之戰
區區一百公里山路,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簡直是馬尾穿豆腐——不能提。1962年,解放軍11師兩個團強行軍7天5夜穿越貝利小道,全程250千米,翻越4000-5000米高的山峰5座,跨峻嶺7個,過橋19座,修橋13座,架橋1座,涉冰河1條,深入敵後180公里。
所有這些資料隨便拿一個出來都能讓科科達小道顯得像旅遊路線。
為什麼?因為對於一支成規模的軍隊來說,決定機動性的並不是腳板或者履帶,而是情報與後勤。情報讓部隊能規劃合理的行軍路線,後勤能填飽士兵的肚子和車輛的油箱。
無情報,無後勤,軍隊寸步難行。
日軍通不過科科達小道,一是科科達小道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來過哪怕一個日本人,日軍對科科達小道的情況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二是他們的後勤依靠從臺灣和朝鮮強徵的三千挑夫。結果毫無懸念地,缺乏嚮導的日軍在科科達小道上迷路了。強徵來的挑夫到了地方才發現根本不夠用,日軍指揮官拿筆一算髮現至少得加十倍,三萬挑夫才足夠支撐他的六千士兵作戰。
這顯然沒有任何可行性。
人民軍隊的無後方作戰,建立在作為一支革命軍隊的獨特優勢上,那就是無論四渡赤水河,躍進大別山,還是鏖兵清川江,穿越貝利小道,我們都有著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援。這一點,日本軍國主義者們,無論如何都是學不來的。
一切都太安靜了。1950年10月,韓國國軍1師駐紮的平安北道雲山縈繞著一種奇怪的孤寂感。路上沒有人,也沒有車。韓國戰爭大舉爆發後,路上曾有的戰爭難民隊伍也絲毫不見蹤影了。曾擔任最前線1師師長的我感覺到了一種揮之不去的怪異感。
——白善燁《朝鮮戰爭回憶錄》
在志願軍秘密入朝的種種蛛絲馬跡中,最令這位“韓國名將”心生不妙的是,曾經絡繹不絕的朝鮮難民突然消失了。白善燁作為偽軍曾經跟隨日本人參加過侵華戰爭,跟共產黨八路軍打過交道。他心裡非常清楚,老百姓突然不跑了,那是有什麼東西重新賦予了他們安全感,讓他們有了主心骨,燃起了希望。
畢加索1951年作品《朝鮮的屠殺》
這當然不可能是美韓軍的功勞。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犯下的累累血債早已讓人民群眾如避瘟疫。單單是在1948年的濟州事件中,他們就屠殺了3萬人以上。戰爭爆發後,美韓軍更是四處屠殺“附逆者”,短短几個月已有幾十萬人遇害。
屠殺最為慘烈的朝鮮信川郡有3.5萬人被殺害,佔全郡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美國飛機和大炮對朝鮮平民肆意轟炸,在忠清北道的丹陽郡迎春面谷溪窟,他們一次就炸死300多平民。在永同郡老根裡,美軍用機槍掃射難民,當場打死幾百人……
中國同志必須將朝鮮的事情看做自己的事情一樣,教育指揮員戰鬥員愛護朝鮮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拿朝鮮人民的一針一線,如同我們在國內的看法和做法一樣,這就是勝利的政治基礎。
——毛澤東同志給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指示
只有一支軍隊能夠讓絕境中的人民重新燃起希望。而人民也必將對這支軍隊回報以最大的支援。
這種支援首先就表現在情報上。有了群眾支援,我們不僅知道地圖上的每一條大路,更知道崇山峻嶺中每一條隱蔽的小路。這條路能不能走,需要走幾天,能不能避開空中偵察和敵人的耳目,中間會遇到些什麼困難,軍隊在踏入小路之前都能大致摸排清楚,並以此為依據制訂詳細的行軍計劃。敵人大部隊稍有異動,也會被我方發現。部隊隨之調整行動路線,儘量避免在行軍過程中與敵人交戰,從而確保行軍的機動性與隱蔽性。
為志願軍運送彈藥的朝鮮群眾
比情報更加重要的則是後勤上的支援。美軍的空中威脅嚴重限制了志願軍的補給線,志願軍只能用小推車、馱馬和挑子運輸糧秣彈藥,即使精打細算也只能維持區區數天而已。這種情況下,依託群眾就地籌糧變得極為重要。在朝鮮戰爭的運動戰階段,朝鮮群眾無數次為志願軍送糧送飯,解志願軍眉之急。在黃草嶺之戰中,志願軍307團2營因運輸隊迷路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當地朝鮮群眾拉著爬犁衝到陣地上為戰士們送來飯菜,運走傷員。在飛虎山之戰中,美軍集中全部空炮火力切斷了志願軍335團與後方的聯絡,又是朝鮮群眾冒著炮火,前赴後繼地給志願軍送飯、搬運彈藥,有的還拿起槍與戰士們一起戰鬥。
據統計,抗美援朝中僅直接支援志願軍作戰的朝鮮群眾就有30多萬人。
這是這支援“史上最強輕步兵”真正的底牌。
籌糧工作部分地解決了吃飯問題,並救活了一些同志。有的同志這樣說:“如果沒有(朝鮮群眾的)地蛋(土豆),我們就無法見面了。”
——《26軍後勤部咸鏡南道戰役後勤工作初步檢討》
為什麼志願軍的戰術會讓美軍覺得極不適應?原因就是志願軍各種違反西方軍事學常識的大膽穿插,搞得美軍指揮官無所適從。槍聲一響,志願軍似乎處處不在,又處處都在。己方補給線上每一個關鍵節點上都會莫名其妙地鑽出一堆志願軍來,車隊往往在戰線後方的公路上被各種伏擊,關鍵山頭上天知道什麼時候就會佈滿中國人。
113師337團正在龍源裡追殲美軍。113師究竟是怎麼跑到三所裡、龍源裡去的,在美軍戰史上是不解之謎
所以我們把美國人寫的朝鮮戰爭戰史——尤其是早期還沒有參考過中國戰史的那些——跟中國的抗美援朝戰史對比著看,很容易發現前三次戰役美國人對戰場形勢的理解就是一鍋漿糊,連一張靠譜的敵我態勢圖都畫不出來那種。敵人在哪兒,不知道,有多少兵力,不知道,目標是啥,還是不知道,敵人是從戰線上哪一處突破的,鬼知道!反正是韓國人那兒,敵人到底是怎麼把公路全掐了的,你問我我問誰去?
於是為了避免補給線被掐,美軍指揮官只好不斷地後退,不斷地後退,然後被彭德懷追著屁股揍。揍到最後,“聯合國軍”上上下下都開始懷疑人生了。
一直到李奇微接任第八集團軍司令,終於咂摸出點味兒來。
中國人不是天兵天將,中國人不是不吃不喝,中國人的行動有自己的節奏。
他們敢於穿插,只是因為他們把補給線壓縮到了極限。這意味著兩件事情,第一,攻勢只能維持一個禮拜。第二,一旦攻擊前進距離延長一點就會出現步炮脫節。
因為就算步兵可以短時間不要補給線,炮兵可不行,一天也不行。
畢竟,朝鮮戰爭從本質上說仍然是大炮的戰爭而不是步槍的戰爭。炮兵殲敵數量佔志願軍整體殲敵數量的七成左右。
在抗美援朝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炮兵某團5連用包括這門美製155榴彈炮在內的炮兵火力連續擊潰敵人10餘次集團進攻,擊毀敵人105毫米以上的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彈藥庫10處,全連榮立集體一等功。
所以志願軍沒打動砥平裡。為什麼沒打動?因為炮兵沒到位。為什麼炮兵沒到位?因為炮兵剛打完橫城來不及機動過來。
沒辦法,炮兵,尤其是需要摩托化機動的榴彈炮兵,在美軍空中優勢下進行機動實在是太困難了!
志願軍副司令員韓先楚一直主張先打砥平裡,再打橫城。如果按他的意見,第四次戰役是有可能以志願軍全勝而結束的。
但是很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第五次戰役中美軍的“磁性戰術”,正是針對志願軍的作戰特點。你不是穿插厲害麼?我主動全軍坐車往後退,等你伸展到極限,步兵和炮兵脫節,攻不下我堅固支撐點之後,我便就地轉入固守,最後等你的補給耗光以後再行反擊。
最終,戰線穩定在了“三八線”附近。
鋼鐵補給線
1951年夏季的朝鮮戰場上,地面戰事已逐漸穩定。7月10日,美國開始同中朝方面舉行停戰談判。但美國並不想就此徹底放棄戰爭,他們希望在戰場給中朝方面施加壓力,從而在談判中贏得主動,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停戰條件,把停戰線劃到平壤去。
對此,李奇微自覺有充分把握。當戰爭轉入陣地戰以後,志願軍和人民軍將不得不重新依靠補給線作戰,從而將他們的弱點暴露在美軍的空中打擊之下。1944年,李奇微就曾經在義大利見證過,盟軍如何以1萬噸炸彈封鎖北義大利鐵路網,迫使被稱為“卡西諾山綠魔鬼”的德軍傘兵部隊放棄古斯塔夫防線。
死守卡西諾修道院的德國傘兵。他們裝備精良悍不畏死,但終究抵不過盟軍空軍對補給線的“窒息”
美軍得意洋洋地將這種以鐵路線為主要目標的空中封鎖戰役稱之為“絞殺戰”或“窒息戰”。
1951年8月,新任美國遠東空軍司令奧托·威蘭正式制定“空中絞殺戰”計劃:全軍投入飛機1600架,計劃以90天的時間摧毀北朝鮮的鐵路系統,儘可能使“鐵路運輸陷於完全停頓的地步”,破壞志願軍前後方聯絡,“窒息”志願軍前線部隊。
在轟炸最為密集的朝鮮鐵路網咽喉地帶“三角形”地區僅80公里長的鐵道線上,美軍每天出動飛機200架次以上,投彈總數高達3.8萬枚之巨,號稱每半米一顆炸彈。對朝鮮全部1200公里鐵路線的投彈量則超過10萬噸。
老天爺也來湊熱鬧。1951年夏季朝鮮遭遇40年不遇的特大洪災,朝鮮北部清川江、大同江主要鐵路橋樑被沖毀,處於全面不能通車狀態,公路橋樑也被大量沖毀。洪水加上轟炸,朝鮮的573座橋樑被炸燬、沖毀總計205座,1200千米鐵路線僅剩不到300千米通車。
洪水加轟炸,志願軍的補給線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一線部隊存糧一度只剩下不足一週,二線部隊不足兩週。1951年9月,前線已經開始出現挖野菜、剝樹皮、煮皮帶充飢的情況。
早晚秋風襲人,戰士單著,近旬病員大增,洪水衝,敵機炸,橋斷路崩,存物已空,糧食感困難,冬衣如何適時運到,實在逼人,馬克思在天不靈,望兄良策救我。
——彭德懷致電代總參謀長聶榮臻,1951年9月7日
當年在呂宋島,面對美軍的制空權,山下奉文不敢把自己的補給線擺出來,那就只能被別人甕中捉鱉。志願軍不想當王八,那就必須把補給線擺出來,堂堂正正地跟美國空軍過招。因此,必須學會如何建立現代戰爭條件下的“鋼鐵補給線”!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競賽,尤其對具有高度技術裝備的美帝作戰,如果沒有至低限度的物資供應,要想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
——志願軍黨委《關於供應問題的指示》
“鋼鐵補給線”,同樣植根於中朝兩國人民毫無保留的支援。這使得我們有著極其充沛的人力資源,可以在“反絞殺戰”鬥爭中打一場人民戰爭。你能炸,我就能修。你炸多少,我修多少。你白天炸了,我晚上修好繼續通車。
看是你的炸彈厲害,還是我的鐵鏟鋼釺更厲害!
鐵道兵團直屬橋樑隊與直屬獨立團搶修部隊在青川江冰水中作業,搶建便橋橋基。
在雙方爭奪焦點“三角形”地區,志願軍初期投入鐵道兵一個師,人民軍投入一個鐵道聯隊,後又增調志願軍鐵道兵一個團、工程總隊一個大隊和人民軍一個鐵道聯隊。頂峰時期,在“三角形”地區中朝兩國鐵道兵密度達到了平均每公里244人。而在朝鮮全部1200公里鐵道線上,單是志願軍就出動了7萬鐵道兵在晝夜不停地奮戰,還有5個新兵獨立團的9000新兵為鐵道兵持續不斷地補充生力軍。
鐵道兵搶修平元線185公里大橋
由於“三角形”地區的清川江、大同江、沸流江三條大河上的橋樑全部被毀,中朝軍民集中1000多輛卡車和大量人力在夜間閉燈搶運物資,反覆倒運、漕運了2000多車皮物資,保證了橋段路斷運輸不斷。這就是“反絞殺戰”當中赫赫有名的“倒三江”。
朝鮮婦女自動來到工地,運土搬石,支援志願軍鐵道部隊搶修
在“倒三江”的軍民身邊,鐵道兵冒著敵機的轟炸反覆修復橋樑和鐵道。橋樑每天都被敵機炸燬,每晚都會修復通車,鐵道兵1師一個連隊血戰百嶺川大橋,連續奮戰76個晝夜,抗擊美軍26次大規模轟炸,全連傷亡99人,僅餘40人依然完成了搶修任務。鐵道兵特等功臣郭金升是排除美軍航彈的專家,他一個人拆掉了足足603枚美軍投擲的定時炸彈,挖出的炸藥竟然足足有27噸!
搶修部隊用自制的簡易架橋機,快速架樑。
充足的人力,英勇的戰鬥,再加上片面運輸、頂牛過江、合併運轉、爬行橋、水下橋等等一系列技術創新,在美軍轟炸頂峰的1951年10月7日,“三角形”地區的鐵路線竟然奇蹟般的全線通車!僅在10月16日到22日的一週中,“三角形”地區就通行列車1947列,大大緩解了前線困難。1951年9月至12月,朝鮮鐵路計劃過車13900列,實際過車14834列,硬是頂著1600架飛機的狂轟濫炸超額完成任務!
“絞殺戰”原計劃90天干完收工。結果打到90天后,美國人驚訝地發現“北朝鮮仍一直有火車在行駛”。不僅在執行,而且鐵路運輸量還節節高升,1952年1月比1951年1月同比上升了兩三倍。“絞殺戰”收不了場,從90天一直拉長到300天。
美軍飛機在樹梢高度發動空襲
但美國空軍仍然不承認失敗,他們嘴硬說,他們在朝鮮擊毀了相當於“蘇聯卡車總產量的15%”的卡車,只要繼續炸下去,一定能把中朝兩軍的卡車統統炸光。當蘇聯卡車再也補充不上損失窟窿時,就是“絞殺戰”成功之日。
他們如果知道志願軍汽車得季度損失率已經由入朝初期的近50%,降至1951年第三季度的5.5%、第四季度的4.6%,1952年第一季度的2.2%,一直到1953年的0.5%,大概要三觀盡毀。
去年(1951年)七月以前敵機打毀車5057臺……去年八月至今年(1952年)四月共打毀476臺……去年七月以前平均每月損失654臺,八月以後截止今年四月每月平均損失62臺。
——洪學智《九個月來的後勤工作情況》,1952年6月
他們不知道,中朝兩軍創新“承包修路法”,各軍,各單位,各地方政府分段包乾,投入志願軍11個軍、9個工兵團、3個工程大隊,人民軍20萬人,群眾100萬人,在25天之內在朝鮮境內修築起了龐大的網狀公路網,總長2450.5千米,橋涵1206座,飛機炸壞了任何一段路都有備用路線,損壞的道路一夜之間就會修葺如新。
他們不知道,中朝軍民在公路沿線設定了幾千個對空掩蔽部,幾萬個對空觀察哨,任何時候飛機凌空卡車都能躲進掩蔽部。
圖19,汽車兵突破空中封鎖夜間運輸
他們不知道,志願軍在戰爭中總結出了一整套高強度空襲條件下的公路運輸組織方法。卡車小編隊行動,時聚時散;指揮部現場辦公,靠前指揮;各個汽車團像跑接力賽一樣分段包運,發揮路況熟悉的優勢各顯神通地和飛機鬥智鬥勇。
他們不知道,英勇的志願軍駕駛員們總結出了一整套反空襲作戰的辦法。如何在白天把汽車藏得嚴絲合縫不露痕跡;如何在夜間衝過照明彈的威脅隱入茫茫黑夜;如何熟記道路,閉燈快駛;如何合理搭載,減少中彈損失……27軍後勤部特等功臣鄒天仁安全行車42000公里,一些汽車連整年都沒有損失一輛汽車。
全面偽裝的志願軍汽車
偽裝得嚴絲合縫的汽車掩蔽部
他們硬著頭皮吹噓,他們在朝鮮炸燬車輛82920輛汽車。
嗯,還有零有整呢。也不知道志願軍全軍就一萬多輛汽車是如何給他炸出八萬多的。為了他們的三觀著想,我們就不戳破他們了。
但打造“鋼鐵補給線”所需要的,絕不僅僅是人力。
修和藏這樣的消極防空手段終究只能作為防空作戰中的輔助方法。要想扛住美軍飛機的瘋狂轟炸,我們必須建立現代化的防空網。
如果僅靠消極的防空是很被動的,部隊入朝初期,敵人飛機在我們後方區域低空活動,極端瘋狂,嚴重障礙著我們工作的進行……佈防了高射部隊,對敵展開激烈鬥爭,打擊了敵機兇焰,有效地保障了我們的運輸。
——洪學智《三年來志願軍後勤工作基本總結》,1954年4月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高炮還都是繳獲小日本的八八式75mm高炮和九八式20mm高炮,作戰能力很差。高炮1團3營3個高炮連在雲山支援作戰,雖然打得極其英勇,但只擊落了2架飛機,3個連的高炮卻幾乎全軍覆沒,11名戰士壯烈犧牲。
鮮為人知的是,美軍為空襲鴨綠江大橋還投入了“拉松”制導炸彈和“塔松”巨型制導炸彈,但仍然徒勞無功
但情況很快發生了變化。1950年11月,麥克阿瑟出動大量飛機轟炸鴨綠江上四座大橋,結果迎頭撞上志願軍剛剛到位的蘇制高炮組成的嚴密火網。交手第一天,志願軍高炮17團就擊落了4架敵機。接下來,美海空軍F-51、F-4U、AD-1等螺旋槳飛機,F-80、F-84等噴氣機,一直到B-29戰略轟炸機悉數出動,走馬燈似地炸了一個月,四座大橋巍然不動,反而是美國飛機被我高射炮兵擊落18架,擊傷百餘架。美軍不得不放棄攻擊鴨綠江大橋。
敵人的戰鬥機和高射炮對新義州的防禦太過嚴密,B-29很難對這個目標進行有效攻擊。
——麥克阿瑟致參謀長聯席會議電
但這些武器裝備,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向蘇聯購買的,一門高炮就要好幾萬盧布。而高炮僅僅只是建設防空網諸多環節中的一環而已,搜尋雷達、火控雷達、對空指揮儀、殲擊機、探照燈、人員培訓……可以說,現代化的防空網完全是錢堆出來的。
掩護鐵路的蘇制61K型37mm高射炮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還好,志願軍有新生共和國巨大的物力保障。
1953年,中國財政收入高達213.24億元人民幣(新幣)。而民國時期財政收入最高的一年1936年的財政收入才不到2億美元。
同樣是1953年,中國鋼產量達到177萬噸。這個產量已經達到了日本1920年代的鋼產量水平。而1935年國民黨所謂“黃金十年”結束時,其控制區的鋼產量竟然只有5萬噸。
這是5億中國人民掃除寄生蟲與吸血鬼,建立現代化政權所帶來的奇蹟。
1953年鞍鋼生產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根無縫鋼管
正因為有新中國的國力作為保障,所以劉少奇有底氣一口氣要60個師的全套蘇式裝備;所以中國空軍可以購買數以千計的米格15戰鬥機;所以中國可以在朝鮮戰場投入560萬噸物資;所以志願軍有為數龐大的鐵軌、枕木、鋼筋、水泥、汽車和火車頭跟美國人的飛機炸彈拼消耗!
這是屬於全體中國人民的奇蹟與光榮!
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先後出動4個野戰高炮師,21個城防高炮團,60個獨立高炮營,1個探照燈團,5個探照燈營,4個雷達站,近十萬人投入戰鬥。空軍先後派出9個師18個團的殲擊機部隊和2個轟炸機師的部分部隊輪番參加戰鬥,一線兵力保持3至4個師6至8個團。蘇聯空軍派出12個殲擊機師、4個高炮團和2個探照燈團參加輪戰,前線殲擊機數量維持在170至240架之間。
據戰後美國海空軍公佈的數字,朝鮮戰爭中美國空軍戰損飛機1466架,美國海軍戰損1248架。加上其他國家的損失,朝鮮戰爭中“聯合國軍”戰損飛機超過3000架。
空中戰役的勝利不僅是前線將士的榮光,更是國力的比拼,是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1952年5月31日,範弗裡特在記者招待會上承認:“儘管‘聯合國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力量,企圖阻斷共軍的供應,但共軍仍然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送到了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蹟。”
1953年夏季攻勢發起前,洪學智在前線已經囤積了24.8萬噸糧食和12.38萬噸彈藥。金城反擊戰,志願軍投入1094門大炮,重點方向每公里投入120門大炮。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蘇德戰場的一般標準。在金城戰役炮火準備的28分鐘裡,志願軍向聯合國軍陣地傾瀉了1900噸炮彈。
金城戰役示意圖
板門店簽字的時候,彭德懷正在摩拳擦掌準備舉行一次大規模攻勢,一鼓作氣把戰線全面推到三八線以南,兵臨漢城。
結果美國人先服軟了。
當時我方戰場組織,剛告就緒,未充分利用它給敵人以更大打擊,似有一些可惜。
——彭德懷自述
後來美國史家基於政治正確,非要把停戰協定的簽字歪曲成志願軍筋疲力盡無力再戰,不得不簽字,但是當時代表美軍方面簽字的克拉克,自己心裡是雪亮的。
我們失敗的地方是未將敵人擊敗,敵人甚至較以前更強大,更具威脅性。
——克拉克在簽字後的記者會上
金城戰役志願軍在坦克大炮的支援下發起進攻
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一道,堂堂正正地在補給線上擊敗了美國空軍!
中國人民志願軍之所以能夠在抗美援朝中擊敗在物質上極端強大,在技術上極端先進的對手,是因為志願軍有人民群眾的支援,有與一支革命軍隊相適應的戰略戰術,更有著新生的共和國巨大的國力支撐。
而這些,正是“最強輕步兵”縱橫沙場,創造一次又一次戰爭史上的奇蹟背後,真正的底牌。
抗美援朝戰爭是人民軍隊經歷過的第一場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戰爭。在這次戰爭中,人民軍隊檢驗與重構了人民戰爭在冷戰條件下區域性戰爭中的理論與實踐,摸索出了人民軍隊在現代戰爭條件下生存與戰鬥的方法,而最大的收穫,莫過於這條打不爛,炸不垮的“鋼鐵補給線”。
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陸軍、空軍、海軍、步兵、炮兵、工兵、坦克兵、鐵道兵、防空兵、通訊兵,還有衛生部隊、後勤部隊等等,取得了對美國侵略軍隊實際作戰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他,我們跟他打了三十三個月,把他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麼一回事。我們取得了這一條經驗,這是一條了不起的經驗。
——毛澤東,《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