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在南京軍區的許世友接到了粟裕打來的電話,電話中許世友恭敬地稱呼粟裕為總參謀長,粟裕拜託在南京的許世友幫忙照顧一下年邁的老母親,放下電話以後,許世友立即通知南京軍區妥善安排粟裕母親的生活起居。
原來粟裕的母親受不了北京的環境,所以一直居住在南京。
那麼粟裕作為親兒子為什麼不親自安排母親的生活而是要委託許世友呢?
說起粟裕的母親就要提到粟裕征戰多年都沒有回過家,不是他不想念自己家鄉的父母親人,而是現實情況實在是不允許。
粟裕1907年出生於湖南會同,在他17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鄉來到了湖南常德求學,可是不巧的是他錯過了常德第二師範學校的招生時間,無奈之下粟裕只好在遠房堂叔的幫助下來到常德第二師範學校的附小插班兒讀書。
粟裕非常熱愛學習,他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這次在學校讀書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粟裕非常珍惜這段求學時光,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學習上,用瘋狂兩個字來形容絲毫不過分。
但是長時間以來瘋狂的學習狀態讓粟裕忽略了身體健康狀況,他廢寢忘食地高強度腦力活動直接拉垮了他的身體,那段時間粟裕還生了一場大病,他大量的掉頭髮同時還伴隨著斷斷續續的咳血,這場病不得不讓粟裕臥床許久。
在病情嚴重的情況下,粟裕也沒有去看醫生,他咬著牙硬是挺過了這段時間,仗著年輕強壯的身體,粟裕的病情竟然慢慢地好轉了起來,直到多年以後粟裕上醫院檢查身體,醫生髮現他的肺部有鈣化的斑點,根據粟裕的描述,醫生推斷當初粟裕得的病極有可能是肺結核,他能挺過來,跟他過硬的身體素質分不開關係。
在插班兒讀書的一年後,粟裕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常德第二師範學校,受到先進革命思潮的影響,學校裡的學生也分化成了不同的派系,他們各執己見互相不認同彼此的觀點,學校內的兩大派系之爭轟動了一時。
事情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一些進步的青年學生因此遭到了無情的鎮壓,也正是這次事件讓粟裕接觸到了不一樣的思想,他閱讀了大量關於馬列思想的相關書籍,也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徹底推翻封建制度改變現狀就要勇敢的革命。
放暑假的時候,粟裕回到了老家,由於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非常困難,已經支撐不了粟裕外出讀書了,父母想要粟裕留下來為家裡分擔一些生活上的負擔,另外父親省吃儉用送粟裕出去上學,不是讓他提著腦袋去冒險革命。
父親在得知粟裕有參加革命的想法以後,為了把他拴在家裡,父母迅速給他定下了一門親事,可粟裕正處於學習的關鍵時期,他明白只有多讀書學習才有未來,也只有參加革命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對於父母的建議他並沒有採納。
在家裡住了幾個月以後,粟裕悶悶不樂,他對父親的獨裁提出過抗議,在學業未完成之前,家國危難之際太早成家會耽誤他的前程,但是這樣的抗議父親根本不會理睬,因為粟裕的父親曾經參加過科舉考試,可最終的結果總是不得志,他對粟裕是寄予了厚望,對於他參加革命的事情是不允許的。
看著粟裕在家的時間鬱鬱寡歡,他的哥哥非常能理解他此時的心情,於是就為粟裕出謀劃策,讓他不要對父親的態度那麼的強硬,粟裕在哥哥的建議下,佯裝順從父母的意願,同意父母為他定下的這門親事。
可是粟裕也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等他完成學業以後再回家完婚,父親看到粟裕態度緩和,於是就答應了粟裕的要求,可是父親怎麼也沒有想到粟裕這是在為離家出走做準備。
一路上幾經輾轉,在哥哥的幫助下,粟裕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堅持把書給唸完,從那以後他就再也沒有回過一次家。
畢業以後的粟裕在朱德和陳毅的帶領下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上了井岡山以後,粟裕才給家裡的父母寫了一封信報平安,收到粟裕平安的訊息,父母這才放下心來,從那以後粟裕就跟家裡失去了聯絡。
可是在戰亂年代,哪個母親會不擔心自己的兒子呢,粟裕的母親每天都會為他默默地祈禱,祈求粟裕能夠平平安安地回來,自從粟裕離開以後,家裡的經濟狀況並沒有好轉,一家人都緊衣縮食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
粟裕的父親因積勞成疾,在他離開後沒有幾年就去世了,粟裕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他這一走就是將近10年的光景。
直到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路過了粟裕的老家,他的老戰友得知這一情況,於是就派人前去湖南會同粟裕的家中向他的家人報了平安,年邁的老母親聽聞兒子粟裕還好好的活著喜極而泣。
當粟裕再次和家裡取得聯絡的時候也是三年之後的事情了,在抗戰的關鍵時期粟裕也非常擔心家裡老母親的安危,可是他肩上擔負的是天下蒼生的責任,在戰爭的緊要關頭,粟裕只好捨棄自己的小家繼續在戰場上為百姓浴血奮戰。
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接近尾聲的時期,粟裕已經多年都沒有家裡的訊息了,那時候粟裕距離家鄉只有20公里的距離,當他的老戰友陳毅問起他想不想家的時候,粟裕回答正是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他不能掉鏈子,透過反動派的報紙他可以向家人報平安,只有解放戰爭徹底結束了,他才能回家看望家中的老母親。
會同解放以後,陳毅曾經提議安排一個排計程車兵護送粟裕回家鄉看看,粟裕覺得沒有必要回一趟家興師動眾的,在匪患橫行的時候他寧願跟家人分隔也不願意戰士們為他冒險,陳毅的好意粟裕心領了。
後來上海解放,粟裕見到了在上海的親人,詢問了家裡的狀況,得知母親身體安好粟裕就放下心來了,也正是這次機遇粟裕的母親在組織的幫助下幾經波折到達了南京,時隔23年粟裕才終於和母親團聚。
本想解放戰爭結束後,粟裕回家陪陪老母親,可這個計劃最終還是泡湯了,朝鮮戰爭爆發後,粟裕被欽點帶兵前往支援,可那時候的粟裕身體狀況不容樂觀,在關鍵時刻他不得不奔赴蘇聯治病休養。
但是從蘇聯回來的粟裕工作更加的繁忙了,也根本沒有機會回家看看,他一門心思地投入到了工作當中,也沒有提起過回家的事情。
1958年有一次,粟裕被調往湖南省長沙視察工作,在會議上碰巧遇到了老家會同的縣長,見到自己的老鄉,粟裕有說不完的話題,他又回憶起了小時候在家鄉的見聞趣事,縣長看出來粟裕思鄉情切,在距離家鄉如此之近的地方粟裕也想回老家看看。
但是鑑於當時國內的形勢和家鄉的情況,粟裕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怕自己貿然回家,會影響到家鄉的生產,這次回家的好機會粟裕再次錯過了。
1969年,粟裕的母親不習慣北京的生活在南京居住,他打電話給許世友託他照顧好自己的母親,在南京當職的許世友對粟裕的請求爽快利索的應下了,把粟裕母親在南京的飲食起居都安排的妥妥當當。
其實早有傳聞說許世友和粟裕脾氣不和,許世友總是會頂撞粟裕,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孟良崮戰役中,在關鍵時刻許世友掛掉了粟裕的電話,所有人都認為是許世友不聽命令,說兩人之間是水火不容。
實則不然,許世友非常敬重粟裕,即便粟裕不再是南京軍區的總參謀,許世友還是會稱呼粟裕為總參謀長,況且在將軍裡面許世友的脾氣是出了名的,他自小在少林寺學過武術,這樣的生活環境養成了許世友直爽和嫉惡如仇的性格。
而粟裕自小是熱愛讀書學習的文人,性格上是溫文爾雅的,這是兩人之間最大的不同。
在將軍裡邊,個性鮮明的除了許世友還有其他將軍的脾氣性格也都非常有特色,在戰場上的關鍵時刻,許世友是從來都不掉鏈子的,他和粟裕之間是並肩作戰出生入死的戰友。
粟裕把老母親交給許世友他是絕對放心的。
粟裕一輩子都很少回家,前半生他奉獻給了革命和戰場,後半生奉獻給了新中國的建設,他的一輩子都是在為國家和人民奮鬥,回家的時間是少之又少,這讓粟裕對家鄉有種別樣的情懷。
他生前立下遺囑要把骨灰撒到全國多個地方,那些都是他曾經生活過和戰鬥過的地方,直到1984年粟裕去世,他的一部分骨灰灑在了家鄉,這才圓了他回家看看的願望。
他戎馬一生幾十年,終於可以魂歸故里了,如今的和平生活都是這些老前輩犧牲自己換來的,沒有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也就沒有如今的和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