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將軍被人稱為“酒神司令”!
他一生嗜酒如命,不但生前愛喝酒,去世之前還不忘囑咐兒女記得在他棺材裡放一瓶茅臺。因為極愛喝酒,還曾被毛主席約法三章,被周總理多番勸誡。
甚至在1985年鄧公南巡時,還拿著一罈茅臺酒去了他的家中,進門直呼:
“老夥計,最近過得怎麼樣啊,我給你帶了茅臺酒!”
這位將軍是誰?
為何能得到如此特殊對待?
這位將軍就是有著“猛張飛”、“活李逵”之稱的軍中猛將——許世友。
作為“飲中豪傑”,他不僅酒量驚人,膽識也十分過人,是毛主席十分器重的大將,可以說他的一生也是極具傳奇色彩!
許世友1905年出生於湖北麻城,當時正值清朝末期,國家大權旁落他人之手,百姓生活民不聊生,許世友從小就在貧苦環境中成長,吃飽飯都成了一種奢求。
他的身邊不乏有喜歡鍛練拳腳的人,年幼的許世友就跟在他們後面學。時間久了,許世友竟學得有模有樣,得到了身旁人的連連誇讚,連連稱道:
“這就是個武術天才嘛!”
說來也巧,有一天,許世友像往常一樣學那些大人鍛鍊拳腳,一位來自嵩山少林寺的師傅見他出拳剛勁有力,小小年紀,將拳法打得有模有樣,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許世友出於愛好,也是為了能吃頓飽飯,隨著這位師傅進了嵩山少林寺。他先
從一名雜役做起,那位師傅看到許世友吃苦耐勞,不怕困難的品性,深深覺得這個孩子以後必有一番大作為。師傅沒有讓許世友剃髮出家,但是依舊給他賜了法號,名為“永祥”。師傅見許世友是個練武奇才,越發地喜歡他,將悉數的武功全都傳給了他,許世友也不失所望,將師父傳傳給他的武功全都學了個精光。
就這樣,他在嵩山少林寺呆了八年的時間,許世友也逐漸長成了一位16歲的少年。擁有一身武藝的許世友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他告別師父。師父見他志不在此,於是便放他下山,開啟了他的戎馬一生。
當時正是民國時期,各地都在舉行農民起義,回到故鄉的許世友果斷報名參加了。他憑藉他的一身武藝在起義隊伍中大展身手,成了隊伍裡的“香餑餑”,兼任農民自衛隊的大隊長和炮兵隊隊長。在1927年參加完黃麻起義後,成功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又從一名班長做起,逐步高升,成為了紅四軍的團長。
雖說許世友沒有上過戰場,但是許世友憑藉他的一身武藝和敢闖敢拼的性格,什麼戰場都不在他的話下。曾幾次負傷,他愣是沒喊一句疼,傷好了又拿起他的大刀跑到戰場上去了。他多次參加敢死隊,揹著他的大刀衝鋒在前。哪怕是做了軍長,仍然加入敢死隊的隊伍裡。這把大刀,他一直佩戴在身上,有時候,單憑一把大刀就敢衝上去把敵人殺個片甲不留。
他極會鼓舞士氣,在人數和雙倍都不如敵人的情況下,他把戰友們說得士氣高昂,就靠著那衝上去的氣勢,就把敵軍逼得節節敗退,戰友們對他都特別的敬佩。
後來,他又在膠東地區紅了半邊天。毛主席聽到了他的訊息後,連連誇讚。因為他出彩的戰績和卓越的軍事才能,毛主席對他委以重任,成為了毛主席的得力干將。他對毛主席忠誠,毛主席對他信任。
那麼鄧公和許世友的友好關係又是如何建立呢?
1947年,鄧公和劉伯承帶領軍隊挺進大別山,許世友也有幸參加。他與鄧公之前並不相熟,在這次戰役中,並肩作戰,成為點頭之交,之後也沒有再深入的交往。新中國成立之後,鄧公為國家事務東奔西走,而許世友則一直留在部隊,兩人更談不上有什麼交流。直到毛主席因病去世,鄧公承擔起了祖國重任,為中國的歷史再添光彩。
許世友對鄧公一直存有敬佩之心,而鄧公一直認為許世友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二人經常就國家事務進行長談,鄧公給了許世友極大的信任。有時兩人觀點不統一,鄧公都會沉下心來傾聽許世友的觀點,有時還會做出讓步。
許世友做事一向嚴謹,1978年,許世友決定去南寧視察,為了可以看到最真實的情況,他嚴令指示,要做到:不迎接,不報道。
然後他們在眾人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進入了南寧市明園招待所。一開始,工作的氣氛並不緊張,只是簡單地瞭解一下情況,蒐集一下材料。在這樣的氛圍下,許世友還經常打打獵、捕捕魚,再去看個電影難得娛樂一下。
可是這種愉快的生活並不長久,沒過一些時日,他到達南寧的事情就被爆了出來,許世友得到這個訊息後,立馬驚覺南寧有特務。他開始各方面瞭解情況,原來,自從組織國際聯運以來,越南在憑祥設定了一個招待所,有專屬的越南人員在這裡辦公,部隊有些像現在這樣的情況,他們都會察覺。
而且有敵軍偵查人員會化妝潛入我國,以這種方式來獲得情報。許世友瞭解這些情況後,深知問題的嚴重性,立馬向中央彙報了這件事情,他要求停止鐵路的國際聯運,關閉在憑祥的交接所,封鎖邊境。許世友非常冷靜地處理了這件事情,這又為我國安全提供了進一步的保障。
共同的目標和各自的優勢令兩人關係愈來愈好,中國對越南的那場自衛戰,鄧公在心中已有對策的情況下,依舊諮詢許世友的意見,這就體現了鄧公對許世友的看重,而許世友也不失所望,他臨危受命,再次擔起了重任,那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在他的指揮下,我軍很快取得了勝利,還拿回了曾經援助他們的大量物資,這一仗打得可謂是極其漂亮。
這場戰爭結束之後,全體人員舉行了慶功大會。許世友用三杯酒分別敬了英雄、戰友和國家。他對敬酒來者不拒,誰也不清楚這次慶功會許世友喝了多少酒,反正到了最後,他依然沒有喝醉。他“酒仙”的名號就是這樣得來的。
從那之後,許世友以寫回憶錄為緣由向中央提出搬往南京居住,之後的他幾乎不再出現在大眾的眼中,以他的話來說:
“退就退得乾乾淨淨。”
鄧公再次見到許世友是在1985年春天,鄧公南巡途經南京,便想去看一下多年未見的老友。於是他便告訴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但是卻說不準具體時間。許世友得到訊息後,非常激動,心心念念盼了好些天。因為許世友年事已高,鄧公特地打電話叮囑,讓許世友在家等著即可,不用出門迎接,可見兩人感情之深。
鄧公到達南京後,並沒有直接去見許世友,而是先到達了中山陵5號,這裡是接待國家領導人的地方。許世友一聽到訊息,立馬坐不住了,還沒等鄧公來,他先穿好軍裝,上下打理了一遍後,直接小跑過去了。鄧公趕忙出來迎接,第一句話就問:
“老夥計,你最近身體怎麼樣啊?”
許世友立馬說道:“身體好得很!歡迎來到南京!”
隨後鄧公便拿出來一瓶茅臺放在桌子上:
“我是過來給你送酒的,知道你喜歡喝,今年不是你八十大壽嘛,這就是80年老酒!”
許世友愛喝酒這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兩個人見面有說不完的話,從抗戰時期說到改革開放,兩個老人相談甚歡。隨後,二人拍了合照以作紀念。誰承想,這次短暫的見面竟成了永別。
同年十月,許世友因病去世,鄧公得到訊息後非常難過,兩個人幾個月前才剛剛見面。對於他下葬的問題,又成了一件難題。要知道,那個時期盛行火葬,但是許世友在建國初期就明確表示自己不想火葬,他想要棺葬在自己的母親身旁,生前為國家盡忠,死後為母親盡孝。
他的請求當時毛主席也是同意了的,誰承想毛主席先他一步去世,這個提議也就不了了之了。中央的同志為此犯了難,最後還是將提案放在了鄧公的桌子上。此時的鄧公正在為許世友的去世而難過,見到提案給予了八個字的批示:照此辦理,下不為例。
英雄惜英雄,鄧公和許世友的友情之深成為千古暢談,有摯友如此,一生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