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畫廊 | 婁師白,湖南瀏陽人,專事繪畫,畫作簡練,生機勃勃。
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同一個地方。
確實如此。環境不同,難以感同身受;經歷不同,很難完全理解。
不用自己的標準評論他人的生活,不評價他人的言行,是一種教養。
有這樣一則故事:
兩個人來到一塊田地旁,看到一位老農正從很遠的河裡挑水來灌溉,而附近就有幾口水井。
一人說:“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卻不用。”
這時,老農過來,坐在田邊休息,對他們說:“別看我現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來了,莊稼可就遭殃了。”
兩人聽後,很是佩服老農的遠見,同時,也對自己的話慚愧不已。
天地廣闊無垠,一個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終是有限的。
若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義他人的言行,很可能只會體現出自己的淺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評價別人,不妄議言行,時刻反省自己,便會得到別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會越走越順。
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後的本質,洞悉事態發展的規律。
所以,不會把過錯歸於別人,更不會隨便指責他人。
有一位將軍,在帶兵打仗時,發現自己的馬極易受到驚嚇,好幾次險些摔下來。
回到營地,眾人紛紛怪罪馬伕失職。
將軍沉思片刻,對馬伕說:“我不追究你,只是為何我的馬這麼容易受到驚嚇?”
馬伕回想片刻說:“馬是按照往常的飼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飲水,是從當地的井中取的。”
將軍聽後,命人取來水,發現原來是敵軍在井中投了毒。幸好發現及時,才沒有鑄成大錯。
對錯只是表面的現象,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才是一個人的高明之處。
心胸寬廣的人,時常寬恕別人;德行高尚的人,總是看得長遠。
有遠見的人,不用自己的認知去指責別人的過失,如此,才能迴歸事物本身,從而解決問題。
人和人相處,最忌諱的就是不知邊界,用自己的經驗干涉他人的決策。
最終,不僅不歡而散,還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有作家曾說過:“朋友間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為熟,結果卻生隔閡。”
人和人之間,立場不同,選擇就會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記分寸。
人生在世,無論是至親還是朋友,學會尊重不同,說話注意分寸,做事留有餘地,相處不越邊界。
一位哲人說過:“人生這場旅行,不是所有人都會去同一個地方。”
人生這場答卷,每個人拿到的題目都不同。不需要用自己的標準,去批改別人的答案。
人生在世,不輕易評價,不隨意指責,不過度干涉。忠於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能活得灑脫愜意,自在順意。
點亮“在看”,餘生,願我們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風景旖旎,歷人間百態。
(收看收聽更多《夜讀》文章,請下載新華社客戶端、關注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作者:木木 來源:老子道德經(ID: LZDDJ-1)
監審:於衛亞
監製:楊俠、吳煒玲
編輯:王宜玄、李永錫、何莉
美術設計:趙丹陽
實習生:武師宇、宋書扉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新華社音影片部
走好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