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為你寫的第100篇文章
2021.12.19
《情商》一書中寫道:
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能抵達的高度。
真正有修養的人,相處之間,讓人心生暖意,如沐春風。
不評人、不遷怒、不辯解,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不隨意評論他人,是一種修養
一位女士,去廣場散步,看到有個老頭拿著海綿在地上寫大字,忍不住湊上去看。
老頭看了女士一眼,提筆寫了個“滾”字。
女士心想:“這人怎麼這樣,看一下至於嗎?”
老頭接著又寫了個“滾”字,女士再也忍不住了,上去一腳將老頭踢倒在地......
警察來了忙問原由,老頭委屈地說:“我就想寫句“滾滾長江東逝水”,剛寫開頭兩字,就被她踹倒了!”
即使肉眼所見,也未必是事實的全部。
曾看過一個很有含義的圖:
畫面中,我們看到左邊的人,拿著刀,刺向右邊的人。
而事實卻是,右邊的人,拿著刀,追趕左邊的人。
心理學上,有個“冰山理論”: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只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之下的,我們往往並不知道。
未知全貌,不予評價,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影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有句發人深省的臺詞:
“在沒有確鑿的證據的前提下,不要先入為主,不要隨意給別人定性,不要因為偏見,影響客觀的判斷。”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並不需要如此嚴謹,但客觀中立,理性分辨,凡事不加以謬論,是重要的人際交往法則。
不遷怒他人,是一種格局
最近,一位女大學生辱罵外賣員的新聞上了熱搜:
“服務行業不知道怎麼服務人?
老孃就是上帝!不命令你命令誰?
你現在在這打工,你就是我的兒子!
你不趕緊送來,我跟你說我不僅投訴你!
我投訴到商家全部好嗎!”
每一句盡是汙言,句句刺骨。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受害者心態”:
他們總是認為,自己的不幸,是外在因素造成的,整天對生活、對別人充滿了不滿與抱怨。
抱怨不但不成事,還消耗自己的精力,形成惡性迴圈。
停止抱怨,向內自省,才能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曾看過一個故事: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個人,叫做胡巴,以種地為主。
他有個習慣,生氣的時候,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圈,跑完之後跟個沒事人一樣,繼續忙著種地。
幾年以後,他成了鎮上土地最多的人,大家都想知道他的致富秘訣。
一次,他的兒子與外面的人起了爭執,滿臉委屈,想要父親為他出一口氣。
胡巴教導兒子:
“我年輕的時候,生氣就會圍著房子和土地跑步。
那時,我就在想,我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我哪裡有時間去和別人爭論呢?
現在,我擁有這麼多房子和土地了,我還有什麼理由,去和別人爭論呢?”
馬雲曾說:“當抱怨變成了習慣,就像用海水來解渴,你喝得越多,反而越渴。”
當你在抱怨時,負能量也會被你吸引到來。
當你向陽而生,積極向上,日子便逐漸明朗。
生活,就像是一塊磁鐵,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過什麼樣的生活。
不遷怒他人,不抱怨生活,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思維與格局。
不辯解,是一種智慧
清朝時期,有位魏老先生,是個樂善好施的醫生。
一次,魏老先生,被請往一個病人家中治病。
他離開後,病人發現藏在枕頭下的十兩銀子不見了。
病人的兒子,懷疑魏老先生拿了,就到老先生家,對他說出銀子丟失之事。
老先生聽後,立馬給他十兩銀子。
因為這件事,相親鄰里對魏先生各種非議。
魏先生倒是毫無在乎,依舊行醫救人。
不久,病人痊癒,在打掃長久臥病的床鋪時,發現那十兩銀子竟在床底下。
病人大驚,連忙和兒子一起登門向魏老先生致歉。
魏老先生起初考慮到病人的身體狀況,不宜受刺激,才不辯解此行為。
病人好了,一切便能真相大白。
從此,“魏善人”的名聲便傳開了。
子孫後代,也因受魏先生美德的影響,家富人旺。
說多錯多,不如不說。
面對小人,寬厚待己,以德服人。
不辯解,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人生境界。
人生在世,只要與人相處,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之事。
生活的好壞,取決於你的態度和處理方式。
不隨意評論他人,能為自己避免口舌之災。
不遷怒他人,不抱怨生活,是一個人最大的修養。
不與小人做無謂的辯解,把時間和精力留給更值得的事。
願你常自省,修己身,成為更好的自己。
點個贊吧,
與你共勉。
<END>
歡迎你來到
小巖的世界
以下是自我介紹:
木夏巖,自媒體小爆文創作者
專注在個人成長、認知提升、情感故事領域深耕
讓我陪你一起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