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國家便迎來了最為強悍的敵人:美國。
為了保家衛國,毛主席一聲令下,踏上了朝鮮的土地和美國人頑強鬥爭,在這場大部分國家不看好的戰爭中,中國用實際行動取得了巨大勝利,讓全世界目瞪口呆。
那會,入朝作戰的部隊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分為六個兵團,由六位司令員帶領,能夠打贏這場戰爭,跟各位司令員的指揮分不開關係。
戰爭結束後,六位司令員也都跟隨部隊順利歸來,那麼,他們回國後擔任什麼職務,後來又去了哪裡?
三次入朝的陳賡
在朝鮮戰爭爆發以前,陳賡原本還在中越邊境上指導越南抗法戰爭。
陳賡
當“抗美援朝”的訊息傳來,陳賡幾乎在第一時間辭別胡志明主席,從高平啟程回國,在返程途中,他主動報告毛主席,希望能夠進入朝鮮戰場。
胡志明
11月底,陳賡抵達北京,向主席作了在越南期間的彙報,隨後便馬不停蹄地奔赴朝鮮戰場。
和彭德懷見面後,陳賡馬上參加了中朝軍隊高階幹部聯席會議,瞭解了各方面情況,隨後,他來到戰場前線,瞭解戰士們的具體情況,便回了國。
在那個階段,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役總體上還處於勝利態勢,但是戰果未能擴大,彭德懷也在1951年2月專程回國,向毛主席彙報朝鮮戰況。
4月,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員兼政委,準備再次赴朝作戰。
不過,因為在越南期間的高強度工作,陳賡還沒有出發的時候,便因為小腿劇烈疼痛,不得不拖到8月治療好了疾病以後,才重新趕往前線。
當他剛剛來到朝鮮,就瞭解到三兵團六十軍一八零師在戰鬥中失利,立即讓參謀通知各軍負責同志前來開會,詳細分析原因。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聽了大家的彙報後,陳賡立即表示:“我看是這個師突圍的時候猶豫不決,延誤了戰機,其實完全是可以突圍出來的!”
在這次會議後不久,彭德懷也在司令部開了一場會,看到一八零師的王近山沒來,他的氣頓時就上來了,衝著韋傑軍長就是一陣數落。
王近山
全場在彭德懷的雷霆氣勢下鴉雀無聲,鄧華副司令擔心韋傑受不了這樣的怒火,於是偷偷跟洪學智副司令商量對策,大家看到了坐在門口的陳賡,大家算是找到“救星”了,因為在這次會議裡,陳賡絕對有資格發言。
陳賡看從眼神中明白了大家的意思,所以站起來就說:“老總,該吃飯了。”
彭德懷還罵在興頭上,看到陳賡這麼說,也不好拉下面子,就對大家說:“好,吃飯了。”
那會,吃了虧的王近山還窩在自己的指揮室裡寫檢討呢,陳賡專門來看他,王近山一看到老領導,很多話不知從何說起,他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顏面再次面對彭德懷了。
陳賡對他說:“你可以把檢討交給彭德懷,到時候直接去北京找毛主席請罪。”
王近山聽到這樣的辦法,突然又高興了起來,看來,還是陳賡方法多。
1952年2月,陳賡便再次返回北京,不過他才剛剛休息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中央便考慮到彭德懷身體不好,讓陳賡去頂上。
陳賡來了不久,彭德懷便在中央的不斷催促下動身回國,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陳賡便把自己的很多想法付諸於實踐,其中就包括“坑道作戰”的內容,在各部隊的努力下,志願軍坑道戰進展順利,給予敵人猛烈的打擊。
當時,還有美軍高階將領表示:“對方不是打仗,是在修地下長城。”
這同樣也是在陳賡領導下的戰爭史上的奇蹟。
在六位司令中,陳賡回國以後的軍銜最高,被授予了大將軍銜。
後來的陳賡,則一直從事軍中工作,他對新中國軍事對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1956年4月,他率領軍事代表團訪問越南;次年,又參加軍事代表團訪問蘇聯。
不過1957年,陳賡大將患上了心肌梗塞病,在治療期間,他依舊在中國多地進行著軍事勘察,在北京、上海療養期間,他準備將自己一生的軍事見聞寫成一本《作戰經驗總結》,遺憾的是,這本書在完成了序言部分後,陳賡大將在1961年因心臟病發作在上海病逝。
鐵血將軍楊得志
最初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經過了四輪戰役後,戰爭已經徹底進入了常態化趨勢,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官兵在長期的戰爭中損耗很大,亟需休整。
中央也聽取了彭德懷的彙報,考慮到長期作戰的走向,毛主席提出,志願軍應該採取輪番作戰的方針,因此,中央軍委準備調來第三、十九、二十兵團作為第二批入朝部隊。
在這年2月,周總理專門會見了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給予他們高度評價。
進入朝鮮後,楊得志很快參加了彭德懷在上甘嶺主持的會議,總結了前四次的作戰經驗,提出了第五次戰役的方針和部署。
楊得志
會上,楊得志立下了軍令狀:4月20日之前,部隊全部到達“三八線”以北。
在第五次戰役打響後,楊得志的十九兵團主要負責在右翼突破地方陣型,待他們衝向預定地點,很快吸引了美軍的注意,配合了志願軍東線作戰,在楊得志兵團的作用下,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員範弗裡特大為震驚,並指揮部隊反撲。
面對突發情況,楊得志立即指揮十九兵團改變作戰思路,由過去的進攻改為防禦態勢,將朝鮮戰局穩定在“對峙”狀態。
1952年7月,根據中央軍委的命令,楊得志擔任志願軍第二副司令,在當年9月,已經回國休養的彭德懷同志卸下了志願軍司令一職,這個職務便由楊得志接任。
在陳賡“坑道作戰”思想的指揮下,楊得志命令4萬多志願軍開始依託坑道和戰壕構建防禦陣地,和“聯合國軍”戰鬥四十多天,粉碎了範弗裡特親自指揮的進攻,創造了“上甘嶺奇蹟”,這也同樣是世界戰爭史堅守防禦戰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後來回國以後,楊得志還說:“抗美援朝,是我一生中難忘的回憶。”
1955年,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
後來,他先後擔任了濟南軍區、昆明軍區的司令員,並且在1979年指揮了雲南方向的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
楊得志將軍戎馬一生,是功勳卓著的戰將,從第一到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名單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足以見得組織上對他的信任。
1994年,83歲的楊得志將軍在北京病逝。
把美國重新打回談判桌的楊成武
在入朝作戰的時候,楊成武是二十兵團的司令。
1951年的6月後的朝鮮戰場,敵我雙方經過多次戰役,力量逐漸趨於“均勢”,戰爭轉入相持階段。
可雙方對待戰爭的態度是不一樣的,美方入朝作戰,本質上是其霸權主義的體現,而中方入朝作戰,是為了保衛自身的權益。
當時雙方都有了談判的意思,中央軍委為了能讓戰爭早點結束,更是為了粉碎美國“假談真打”的陰謀,還專門制定了“充分準備持久作戰”的方針,以打促談。
7月,三方代表在開城開始談判,不過美方在談判中根本沒有絲毫誠意,還發動了所謂的“夏季攻勢”。
楊成武
在這樣的情況下,楊成武率領二十兵團東線金城以南地區的防禦,敵人希望依靠坦克的力量奪取我方陣地,在長達十五天的作戰當中,志願軍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
那兩週的時間裡,美軍平均每天的傷亡人數就超過了五千人,甚至“自信滿滿”的坦克都被燒燬了六七十輛,在這種情況下,美軍的“夏季攻勢”完全以失敗告終。
對於美國來說,繼續打下去依舊是“勞民傷財”,可如果撤軍,前期的所有損失都將功虧一簣,不過面對英勇的志願軍和大家展露出來的決心,美軍已經沒有辦法再支撐下去了。
令的直接打擊下,美軍最終於當年10月25日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按照幹部輪換計劃,楊成武也因為疾病奉命回國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朝鮮戰場上的楊得志、楊成武和楊勇被周總理譽為“三楊開泰”,三位共和國將領都在戰場上打出了自己的水平。
1955年,楊成武被授予上將軍銜。
三年後,他還組織起了“炮擊金門”的戰鬥,還同時組織部隊進入西藏戰鬥,在後來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7年,楊成武擔任起了福州軍區司令員的重要職務,親自來到前線主持福州軍區工作,在他的晚年工作中,對我國人民軍隊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4年,楊成武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最先獲任的援朝部隊指揮官鄧華
鄧華是第一副司令員,從志願軍入朝一直到五次戰役期間,他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其實,在朝鮮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中央便瞬間注意到了朝鮮風雲變幻的局勢,並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提前做好戰爭準備。
鄧華
當時一項重大任命出爐:十五兵團司令員和十三兵團司令員對調。
這樣一來,鄧華便頂替了黃永勝的位置,那會的他還在廣州,剛剛結束了海南島戰役,因此就立即奔赴北京接受任命。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鄧華迅速整頓各軍,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在於戰士們思想上的工作:美軍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一旦發生戰爭,大家務必積極行動。
黃永勝
在整個“抗美援朝”作戰中,鄧華都和彭德懷司令密切配合,可以說,每一場戰役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中都包含著鄧華的心血。
彭德懷對於鄧華也是非常器重,鄧華的眼光非常獨到,總是能敏銳洞察到敵情和敵人下一步打算。
前面四次戰役,總體上來看,志願軍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可是礙於裝備和科技水平的原因,志願軍並沒有辦法繼續擴大戰果,即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
美軍在這種情況下還在不斷向朝鮮增兵,鄧華立即著手準備“第五次戰役”。
在戰役結束後,原本志願軍司令部還制定了“第六次戰役”作戰計劃,考慮到雙方的實際情況,鄧華提出取消這次計劃,因為他已經分析出,美方已經沒有理由繼續耗著,他們也已經想到了談判解決問題。
彭德懷最終接受了鄧華的建議,第六次戰役有所準備,可最終沒有付諸實施,這也減少了志願軍不必要的傷亡,戰爭是為了“保家衛國”,任務一旦達到,就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了。
這也充分印證了鄧華“拿得起,放得下”。
最後,金城反擊戰是鄧華指揮的最後一場戰役,一直打到了簽字停戰的那一刻。
1954年3月,鄧華才奉命回國擔任瀋陽軍區司令員,依舊保留著在人民志願軍中的職務,他的名字,將永遠閃爍在朝鮮戰場上。
1955年,鄧華被授予上將軍銜。
從1960年開始,鄧華出任四川省副省長,多次走訪省內多個縣市,進行調查研究,後來他又出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在1980年,鄧華因病在上海病逝。
開創全殲美軍建制團範例的宋時輪
1950年11月,宋時輪便率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擔任第九兵團司令員。
朝鮮東北部的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地形極為複雜,當時又是冬天,而第九兵團的將士們就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了朝鮮戰場,想要取得勝利,談何容易。
當美軍直搗長津湖最南端之時,11月27日黃昏,隨著宋時輪一聲令下,部隊朝著長津湖地區發動進攻。
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敵人以坦克組成了防護圈,在火力的掩護下拼命死守,宋時輪果斷決定,先殲滅美方炮兵,並對美第三師的敵人採取防守態勢。
美陸戰第一師揚言要去為31團解圍,可志願軍第二十軍主力卻將他們困住,敵人並沒有辦法突圍救援。
在天降大雪的情況下,宋時輪決定親自前往前線指揮,這場戰鬥一直打到了12月2日,志願軍全殲了美第三十一團級戰鬥單位,繳獲了一百多輛汽車和十幾輛坦克。
宋時輪本人更是創下了一個奇蹟,在朝鮮戰場上,支援軍在裝備劣勢的情況下全殲現代化美軍。
在後來的戰鬥中,宋時輪的部隊更是痛擊了美陸戰第一師和步兵第七師,打開了東線的戰局。
毛主席高度評價了宋時輪的第9兵團,並提議讓他們返回東北去補充休整。
最後,宋時輪本人在1952年秋回國,至此,他已經參與指揮了第二、第五次戰役和1951年夏秋防禦戰役,在他的指揮下,志願軍鞏固了防禦陣地。
1955年,宋時輪被授予上將軍銜。
隨後,宋時輪便從事了軍事科學院院長的工作,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主抓教育工作,並且對中央軍委戰史研究、軍史編審等作出巨大貢獻。
1991年9月,宋時輪在上海病逝,終年84歲。
後勤作戰的董其武
可以說,在這幾位司令員當中,董其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董其武
此前的他一直活躍在國民黨陣營當中,在天津和北平相繼解放以後,他也接受了毛主席和平解決綏遠問題的主張,並貢獻了很多。
1949年9月,在傅作義的幫助下,董其武率國民黨軍政人員四萬多人實現了綏遠和平解放,這也給了國民黨反動派一次巨大的打擊。1951年9月,董其武率領23兵團赴朝作戰,只不過,他在入朝以後並沒有打過什麼太大的仗,因為這些最為艱鉅的任務多被其他兵團“承包”了。
不過,董其武本人還是非常有作戰信心的,他的23兵團在這個過程中也憋著一股氣。
在入朝作戰的過程中,他也沒有這種安排而抱怨什麼,反而穩固住了志願軍的“大後方”,什麼修建和維護機場、密切注意防空等任務,都是董其武負責的。
23兵團官兵在抗美援朝的過程中,思想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看似這支部隊沒有打什麼仗,實際上他們的貢獻一樣非常多,後勤就是前線部隊的“生命線”。
1955年,董其武被授予上將軍銜。
不過一直到1980年初,董其武才終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便出任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的職務,此後主要在政協中工作。
1989年,董其武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