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是讓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人。
不過,作為從戰爭年代一路走過來,與毛主席、周總理一同出生入死建立新中國的戰友,鄧小平的軍事才能一直以來都不被太多人所關注。
後世對鄧小平介紹的頭銜,一般都是四個“家”按順序排列: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軍委頒發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大將”,鄧小平均不在此列,這也難免讓人們忽略革命鬥爭中鄧小平曾經在軍事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
但是實際上,鄧小平同志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根據最早的評選標準,原本十大元帥或者十大大將中是有一個位置屬於他的,只不過他為人又比較低調,再加上建國後他從事的工作重心已經轉向了政治方面,所以婉言謝絕了元帥的頭銜。
儘管小平同志個人最為看重的,也正是軍人的職位。
縱觀他的經歷,從百色起義組織領導武裝鬥爭,到紅軍長征時期過雪山草地,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戰爭時期的劉鄧大軍政委、淮海戰役總前委,小平同志的戰鬥經驗,與我黨“武裝奪取政權”的經歷高度重合。
參加過新中國成立前大大小小几百場戰鬥的他曾經多次強調:“我是一個軍人,我真正的專業是打仗。”
而且,小平同志的軍事才能在我黨內部受到高度讚揚。除了開國領袖毛澤東以外,他的老搭檔劉伯承元帥、老對頭林彪元帥都是我黨內部不可多得的軍事奇才。而他們對鄧小平的軍事水平都有過極高的評價,這些也足以證明小平同志高超的戰爭指揮藝術。
就讓我們結合鄧小平的軍事戰爭經歷,看一看他們的評價是否準確。
毛主席:“小個子有大能量”
1966年,歐洲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的黨政代表團來華訪問,毛主席在上海會見了他們,鄧小平作為中央書記處書記一同會客。
在談到戰爭主題的時候,毛主席當著眾人的面向阿爾巴尼亞代表介紹鄧小平:“別看這位同志個子小,他可是非常懂軍事的,南京就是他打下來的!”
此言非虛:1949年3月底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發起渡江戰役的時候,時年44歲的鄧小平剛剛就任華東局第一書記、華東軍區司令,也是渡江戰役總前委的副總指揮。
3月31日,依據中央軍委的意圖和國民黨軍的部署以及長江中下游地理特點,鄧小平牽頭親自制定了《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定組成東、中、西3個突擊集團,採取寬正面、有重點的多路突擊的戰法。
首先殲滅安徽省南部沿長江防禦的敵人,再向江蘇挺進,奪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從而控制江蘇省南部、安徽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
一個月後開打的渡江戰役,我軍完美執行了鄧小平的作戰實施綱要,“百萬雄師過大江”,用最短的時間就攻佔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從這個角度說,毛主席評價“南京是他打下來的”,還真是非常準確。
而從在戰場上初出茅廬,到打出定鼎山河的一戰,鄧小平足足花了23年。他第一次穿上戎裝走上戰場,還是在北伐戰爭時期,領路人是國民黨將領馮玉祥。
1926年9月,馮玉祥成立了國民革命聯軍,準備起兵參加北伐戰爭,征討奉系軍閥張作霖。當時正值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我黨方面同意派遣一支高素質打的青年幹部團前往馮玉祥的西北軍,幫助其建設軍隊、打牢部隊的政治基礎。
旅歐學習回國不久的21歲四川青年鄧希賢(鄧小平原名)就在這支隊伍裡,他也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
相比較於衝鋒陷陣的戰士們,同樣非常年輕的鄧小平更擅長做的是思想工作。馮玉祥對前來支援的中共幹部團表示,要讓他的戰士們“更富有犧牲精神,讓他們明白什麼是‘主義’。”
在法國、蘇聯接受過共產主義學習培訓的鄧小平,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被任命為部隊的政治部主任。他透過觀察和研究發現,大多數戰士們都是農民出身,知識水平普遍不高。
基於此,他給戰士們開發了很多關於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課程,讓戰士們明白了幾個淺顯易懂的道理:“是地主老財在搶我們的錢,是惡霸場主在佔我們的地”,並讓戰士們明白革命的意義,就是要推翻這些腐朽黑暗的惡勢力,建立人人平等的新中國。
不僅如此,鄧小平作為軍隊的教員,還教戰士們讀書認字、打算盤,為他們補充了基本的理論知識,讓整個部隊的凝聚力大大增強。很多比他年紀大很多的老兵,都被年輕的“鄧主任”所折服。就這樣,馮玉祥的西北軍解了西安之圍,響應了從南方發起的北伐戰爭。
一年後“四一二”政變,馮玉祥儘管表面隨著蔣介石走上了反共清黨的道路,但他對於我黨的政治教育,特別是鄧小平這樣懂政治的我黨軍官評價極高:“官兵知何以有黨和主義,純系政治訓練所奏的奇效。”
也正因為共產黨人幫助他提升了軍隊的政治軍事素養,馮玉祥對於共產黨人並沒有像蔣介石、汪精衛那樣大開殺戒,反而是暗中幫助共產黨人撤離,為我黨保留了很多有生力量。
鄧小平離開馮玉祥的軍隊後,於1927年7月到達武漢,在中共武漢市委書記處工作,還參加了著名的“八七會議”。
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十分重大,它使中國共產黨糾正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從而為我黨指明瞭鬥爭方向,堅定了革命信念,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早期的重要轉折點。
而對鄧小平而言,此次會議還有一個重要意義:認識了前來漢口參加會議的毛澤東。毛澤東在會議上提出的“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槍桿子裡出政權”,與鄧小平的想法不謀而合。
他還在西北軍的時候曾經親眼目睹過,由於馮玉祥屢次違背蔣介石的意願,讓蔣介石大為光火,但跟其他國軍將領不同的是,馮玉祥軍的實力十分雄厚,蔣介石壓根就無可奈何。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明白“槍桿子”的重要性,其重要程度甚於對共產黨員進行思想文化教育。
所以在他投身革命的早期,對於我黨要組建一支實力強勁的人民軍隊,他一直有著十分獨到的見解。而有著豐富基層革命鬥爭經驗的毛澤東,有著更為完善的理論依據,並將鄧小平的想法提煉成為了行動綱領,二人可謂“英雄所見略同”。
所以,儘管鄧小平屬於“留洋海歸”,但是與本土革命派代表人物毛澤東就此結下了極為深厚的革命友誼。受到毛澤東的影響,鄧小平開始不斷豐富自己的軍事基礎理論知識。
在《鄧小平軍事文集》中可以看出,透過眾多戰爭經驗的積累,鄧小平已經開始著重總結武裝起義的經驗教訓。他的作品已經能夠為其他兄弟部隊提供重要的理論以及實踐指導。
在革命鬥爭中成長的鄧小平進步神速,隨著革命程序的深入,從一名理論家變成了實踐家,這才有了後來那個淮海戰役總前委、毛主席口中那個打下南京的“了不起的小個子”。
毛主席是他的軍事思想領路人,而劉伯承則是鄧小平在戰爭時期最重要的戰友和搭檔,他對於鄧小平的軍事才能又是如何評價的呢?
劉伯承元帥:“小平打仗不講規矩”
1937年抗戰爆發,為了穩固敵後根據地的需要,32歲的鄧小平成為八路軍第129師政委,與該師師長劉伯承成為了搭檔。
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鄧小平一直作為劉帥的政委和參謀總指揮,兩人搭檔的時間長達12年。
解放戰爭時期,他們聯手統帥的部隊中原野戰軍(第二野戰軍)又被稱作“劉鄧大軍”,代表作有千里躍進大別山、定陶戰役以少勝多、隴海戰役殲滅黃維兵團等。拉開了解放戰爭中我軍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的序幕。
如此輝煌的戰績,證明了劉鄧二人的配合之默契、軍事才能之高超。而在生活中,這兩位多年來一同出生入死的戰友也是莫逆之交。劉帥一直被人稱作“軍神”,但他對於自己的政委鄧小平的評價,可以看出他的態度:“小平才是最神的,此人打仗一向不講規矩。”
劉帥對於小平同志用兵神出鬼沒、令敵人摸不著頭腦的指揮風格印象深刻。具體到戰略戰術中,我們可以看看劉鄧大軍的代表作定陶戰役,這一戰的意義十分重大,直接扭轉了中原地區的鬥爭形勢。
1946年下旬,國民黨集結共14個整編師、32個旅約30萬餘人,分徐州和鄭州東西兩線對我軍的中原腹地晉冀魯豫解放區進行夾擊。
此時晉冀魯豫野戰軍(還未改編為中原野戰軍)只有5萬人,且武器裝備與對方差距較大,對方的指揮官是國民政府國防部長白崇禧和總參謀長陳誠。但是劉伯承和鄧小平並沒有被嚇到。
他們透過可靠的情報渠道,冷靜分析了敵軍的進攻態勢和行軍佇列。發現敵軍人數雖多,但戰線拉得過開、行軍佇列太長,兵力被一定程度分散——除了徐州和鄭州這東西兩路之外,還有6條輔線。
更重要的是,徐州和鄭州的兩條線不是同一套指揮班子,戰令不能統一,鄭州較弱徐州較強;中間六條輔線大多是國民黨的雜牌部隊(不是中央嫡系部隊),戰鬥序列較為凌亂。
鄧小平提出,如果能集中優勢兵力幹掉鄭州一線的敵軍,那麼敵人想透過兩頭鉗制根據地的想法就將徹底破滅,也能讓對方几路支線的攻擊自亂陣腳、群龍無首。
此想法得到劉伯承以及軍內作戰參謀的一致認可,於是他們制定了“示弱於敵、鉗制阻隔、殲敵一路、乘勝追擊”的連環戰術。
首先,8月23日,我軍派出一小股部隊誘敵深入,讓敵人節節進軍,我軍則且戰且退,讓對方整編第三師得出了“不出半個月就能消滅劉鄧軍隊主力”的錯誤判斷。但其實,一直到9月2日,敵軍也只是向前推進了50公里左右,損耗卻已經過千。
第二個階段,從9月2日開始,敵人的整編第三師被成功引到了定陶以西。看到戰線推進較為順利,國民黨鄭州綏靖公署主任劉峙打算自己摘桃子,讓已經推進到定陶的第三師去打菏澤,自己的第47師攻擊定陶。
這個“天才般”的偷天換日計劃讓第三師和第47師在短時間內完全分隔開了長達25公里以上的距離。這可是各個擊破的絕佳機會!劉鄧當機立斷下令,趁敵軍更換作戰部隊且尚未合攏之際,出動絕對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第三個階段是慘烈的拉鋸戰。在這個過程中,敵人的飛機大炮一度延誤了劉鄧大軍的攻勢很久,且雙方不對等的火力容易讓自己陷入全面被動。
但鄧小平再次兵行險招,他呼叫了一個旅的兵力盯住敵人第三旅,再用一個旅的兵力迂迴穿插到敵人左側切斷敵軍的交通運輸。
切斷了彈藥和糧草補給後,我軍六縱部隊用了3個小時重創敵第三師第三旅,又趁敵軍脫離工事時集中全部兵力於秦寨,快速將敵第三師剩餘部隊全部殲滅。隨後,劉鄧大軍乘勝追擊,將徐州之敵阻斷,並將中路的雜牌軍各個擊破(不攻自破),定陶戰役全面勝利。
從9月2日開始的6天時間內,他們用5萬軍隊對峙30萬敵軍,消滅敵人4個旅的兵力共1.7萬餘人。而作戰過程中,鄧小平“不講規矩”的打法毫無疑問收到奇效。
他用驕兵之計引誘敵人出動做出錯誤判斷,再利用敵軍主力部隊分散之際集中短時間內的優勢兵力(至少3倍於對方)幹掉了敵軍整編第三師,及時調整戰術、兵行險招,切斷對方的補給線,讓敵軍陷入孤立無援,從而自亂陣腳。
就這樣,定陶戰役的勝利,讓國民黨軍的中原部隊第一次遭受沉重打擊,從而揭穿了美式裝備加身的國民黨軍也不過是外強中乾的真相。
劉伯承元帥評價鄧小平所說的的“此人打仗不講規矩”,其實真正的含義是“不講規矩就是最大的規矩”。此原則一直貫穿於鄧小平的軍事和政治生涯。
他曾經與劉伯承交流過,中國革命戰爭最大的特點就是長時間存在“敵強我弱且差距巨大”,在這種鬥爭環境下,如果按照規矩的打法,敵人的牌面強於我數倍,客觀存在的實力差距會讓“爆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必須要學會“以己之長攻彼之短”,集中自己最大的優勢力量窮追猛打敵人的死穴,才有機會能扭轉戰局。
林彪:“二野打仗主要靠鄧”
毛主席是老領導、劉伯承元帥是老搭檔,他們對鄧小平的軍事能力評價很高實屬正常。那麼,作為鄧小平的“死對頭”和“宿敵”,林彪對他的評價如何?
拋開其他一切因素,林彪元帥是個戰爭天才,他的指揮被毛主席看作是“戰爭的藝術”,三大戰役中的遼瀋和平津戰役都出自林彪之手。
但由於他的性格十分古怪,內向而多疑,再加上他的做派問題,不僅是鄧小平,很多將領和幹部都對他很有看法,二人私下裡幾乎沒有任何來往。新中國十大元帥中,鄧小平與其他九人都有著不錯的交情,唯獨林彪與他關係糟糕。
以至於毛主席一度把林和鄧看作是自己最重要的兩個助手和接班人,還打算調節他倆之間的關係,都未能獲得成功。而就是這麼水火不容的關係,林彪對於鄧小平的軍事能力,卻也是高看一眼的。
1959年的廬山會議期間,林彪曾經在一次總結戰爭經驗教訓的會議上表示,解放戰爭期間二野打仗主要靠鄧小平,他是劉伯承的“軍師”,鄧小平連連否認,還說:“我只是個政治委員,劉鄧劉鄧,沒有劉哪來的鄧?”
鄧小平的這番表態表明了兩個態度:第一,作為政委,他堅決執行劉伯承在軍事方面的決策和命令。就算自己在作戰任務中參與了戰略戰術的制定,也絕不會把功勞算在自己頭上。
第二,作為部隊負責人的政治覺悟,就是要把部隊的思想工作作為自己的首要職責,戰功、元帥等等都不是最終目的,勝利才是。至於林彪所說的二野打仗功勞在鄧身上,可以肯定,作為軍事奇才,林彪的眼光還是非常獨到的。
鄧小平在1948年底淮海戰役以二野不足10萬人的兵力聚殲黃維兵團12萬人時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體現了他作為一名軍事家的魄力。
依然是“集中優勢兵力”猛攻敵人,依然是“誘敵深入”,不過這次,鄧小平與劉伯承透過戰術分析研究得出,他們可以利用地形發動對黃維兵團的殲滅戰——淝河與澮河中間有一個地方叫雙堆集,該地區被兩條河流圍繞,十分適合圍敵。
根據此戰術構想,二野採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分別由陳賡和陳毅分兩路引誘黃維的第18兵團過河,等到黃維晃過神來發現即將進入我軍的口袋,為時已晚。
兵團共4個軍被圍在東西10公里、南北5公里左右的雙堆集附近,前後有兩條河圍著,陳毅、陳賡趁勢全軍出擊,將18師49軍全部殲滅,消滅了黃維兵團的先頭部隊。
到12月底,整個兵團全部覆滅,國民黨在隴海路地區的主力部隊被消滅大半,再也無力組織起有效的主動攻勢。
可以看出,鄧小平指揮作戰,從來不會生搬硬套任何戰術,而是靈活多樣、因地制宜,用高超的戰術指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看似採取的行動十分大膽,但每一步都是透過充分的研究、對細節的極致掌握才得以落實的。成功中存在偶然,但都是由必然因素決定的。
豐富的作戰經歷,高超的指揮作戰能力,過硬的政治素質與軍事理論基礎,這些都是鄧小平在戰爭年代中磨練出來的。從老領導,到老搭檔,再到老對手,他們對於鄧小平的軍事能力都有著非常高的評價,“軍事家”的稱號之於小平同志,當之無愧。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脫下軍裝後,鄧小平一直也沒有忘記人民軍隊的建設。
他曾於1950年起任西南軍區政治委員。本年,領導西南地區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權建設、恢復和發展生產,領導進軍西藏,促進了西藏和平解放的程序。
1981年6月,鄧小平當選中央軍委主席。隨後的幾年間,他以中央軍委主席的身份,力主與英國代表團之間關於香港迴歸問題的談判,解決了香港問題。
1984年11月,鄧小平提出了百萬大裁軍的構想。轉年5月,該構想得到了實施——我國政府正式向全世界宣佈裁軍100萬,該數量佔我國當時軍隊人數總數的1/4。
這次裁軍是對軍隊體制進行的一次徹底重組,透過精簡整編,改革體制,人民解放軍向著現代化建設的目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戰鬥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當然,裁軍百萬也意味著有100萬軍人不得不離開部隊,為了解放軍的明天,為了部隊的編制不再“臃腫”,鄧小平表示:“裁軍是個會得罪很多人的事情,就讓我來得罪吧,不把矛盾交給新的中央軍委主席......”
在鄧小平正式退休後,他曾對媒體表示:“我雖然離開了崗位,離開了軍隊,但是我依然會關注黨的事業,關注國家的事業,關注軍隊的前景。”
如今,鄧小平已經離開我們有24個年頭了,我們的人民軍隊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已經成長為全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之一。
這其中既離不開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也離不開國防和軍隊在發展過程中經歷的艱難探索和大膽創新,更離不開革命前輩們為建設一流軍隊的超凡魄力和堅定決心。
而那位毛主席口中“了不起的小個子”、被劉伯承看作“打仗不守規矩”、讓林彪認為“打仗全靠他”的鄧小平,無疑就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一顆永遠閃閃發亮、照耀軍旗前行的星!
參考文獻:
[1]李新芝.鄧小平實錄3:1966-1982改革開放40週年紀念版[M].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9,15-121.
[2]董儲存.1955年首次授銜的前前後後[J].湘潮(上半月).2017,(4):26-31.
[3]吳志菲.百萬裁軍戰略背後的鄧小平[N].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黨史頻道,2014-08-21.
[4]王幸生、韓金強.鄧小平治軍:不準備打仗就不像軍隊的樣子[N].人民網-軍事頻道,2014-08-20.
[5]石國慶、秦晶.鄧小平指揮百萬雄師過長江[N].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領袖人物紀念館,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