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民間許多地方,卻是一個備受重視的節日,有些地方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把冬至節氣當作新年來過,祭祖、走親戚,熱鬧非凡。
早在西周,就有冬至祭祀的活動。現在南方不少地方還保留著冬至祭祖的習俗,隆重的還會抬上豬頭三牲之類的供品。
在漢代,冬至這一天,君王不上朝,百官不理政,百姓都在家中休息,安靜地休養身體,積蓄能量,來年才有力氣繼續下地幹活。
既然這一天要休養身體,自然是要做一些好吃的,一般是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
這裡就來說一說吃餃子,為啥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
相傳東漢有位名醫叫張仲景,就是寫出著名的《傷寒雜病論》的那位醫聖,他曾經在長沙做官。
有一年冬天,他回到老家南陽,正值天寒地凍,大雪紛飛之時。那時的時局又比較紛亂,百姓吃不飽穿不暖,許多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
看到這種情況,張仲景就叫徒弟殺了兩隻羊,煮了兩大鍋羊肉湯,裡面放上一些驅寒的藥材。
羊肉湯煮熟之後,把食材撈起來,剁碎了,包在麵皮裡,捏成耳朵的形狀,再放到湯裡把麵皮煮熟,這東西就叫做嬌耳。
煮好之後,給百姓每人分一碗熱湯和兩隻嬌耳。在飢寒交迫的冬季,喝下一碗滾燙的驅寒湯,身體發熱了,凍傷的耳朵也漸漸好轉了。
兩隻嬌耳雖然吃不飽,可是對於食不果腹的百姓來說,無疑是人間美味。
後來,這湯就被稱為驅寒嬌耳湯,人們在冬至喝驅寒嬌耳湯,以紀念醫聖張仲景。
冬至,開始入九了,意味著真正的寒冬將要到來了,多吃一些滾燙的餃子,又美味又暖和身體,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