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如何能出成果?不同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答案。四川大學校友、青年學者侯旭的答案是“玩”。這是他的科研訣竅之一。他認為:“熱愛科研是科研人最重要的品質之一,做研究要有‘玩’的心態。只有喜歡自己的研究,才能夠充滿興趣和激情地‘玩’下去,才能夠持之以恆地將研究深入下去,否則很難做到極致。”
帶著一種“玩”的態度,侯旭在科研上屢次實現突破,取得重大成果,榮獲多項科研獎勵。本期推送,一起走近川大校友侯旭的科研故事。
侯旭,教授,研究涉及介面科學、高分子材料、仿生智慧孔道系統等領域,相關論文多次發表在《自然》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獲評“全國創新爭先獎”個人獎狀、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入選美國化學會工業與工程化學研究全球有影響力青年學者。
進入川大,展露鋒芒
侯旭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小學、初中分別就讀於金馬街小學、成都市第二十一中學,高中畢業於樹德中學。2002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四川大學“創新人才班”,學習生物醫學工程專業。
四川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實力雄厚,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學校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是教育部2002年評估和批准的一級學科全國重點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獲評A-(並列第四),在2019上海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位列全球第十,是四川大學重點建設的雙一流學科和“高峰學科”。
侯旭所在的川大“創新人才班”氛圍優良,可以允許個人根據興趣選擇專業,某種程度上享受研究生的待遇。走上科研之路後,侯旭對這個班級充滿了感激:“給了我們很多機會,提前進入實驗室,提前有機會接觸到科學研究方面的內容。”
大三時,侯旭申請了校內的星火計劃,獲得一筆小經費,和幾個低年級的同學們一道開始做科研專案,專案歷經兩年,在結題時獲得了優秀。本科畢業後,2006年侯旭被保送到了中科院、北大與清華聯合組建的國家奈米科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起開始產出科研成果。
離開哈佛,毅然歸國
2010年,侯旭申請到了一個聯合國國際能源署的全獎學金專案,代表中國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國際暑期學校,結識幾十個來自全球不同國家的優秀青年科學家。他把這次經歷形容為“開闊眼界”,從中獲得了更多的自信。
博士畢業後,侯旭申請到去美國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的機會。2012年1月份他到了美國,在那工作了將近三年半。2014年,他獲得了哈佛大學博士後事業發展獎。同年7月,侯旭入選美國化學會SciFinder化學領域未來領袖,是從全球篩選出的18位年輕化學科學家之一。
對於自己取得的成績,侯旭強調說,自己科研之路得益於許多良師益友的指引幫助。“他們給了很多機會,然後自己也比較努力把這些機會把握住了,所以說一步步走來,感覺自己比較幸運,能遇到這麼多好的老師。”
2016年,侯旭放棄了哈佛-麻省理工醫療科技學院提供的職位,回到祖國。在國外的學習讓他更加深切地體會“出了國更愛國”這句話所沉澱的理想情懷,結束博士後研究,他毅然回國,加盟廈門大學。
從零起步,碩果不止
回國開展科研是侯旭過往研究工作的轉折點,但更意味著從零開始,艱難起步。他與團隊針對海水淡化、空氣淨化等方向進行研究,使用奈米材料高效地把海水淡化成可以飲用的純水,將功能液體與多孔智慧薄膜材料結合首次提出一種響應性液體門控的概念。此外,侯旭及其課題組還透過對微米、奈米尺度孔道材料的一些特殊的物理化學現象進行研究,用以研製智慧孔道材料。
2019年是化學元素週期表誕生150週年,也是世界最權威的化學學術組織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成立100週年。作為紀念,IUPAC與國際青年化學家網路(IYCN)在全球遴選出了118名青年化學科學家。有9位中國青年化學家的名字出現在了“全球青年化學家元素週期表”上。其中,就有侯旭,他是第100號元素鐨的“代言人”。
2020年,侯旭團隊引領“液體門控技術”全球的發展,被世界權威化學組織評為“2020年全球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同年,憑藉原始創新成果以及社會公益科普工作的優異表現,侯旭榮獲了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榮譽。
近期,侯旭剛剛受邀參加了第四屆世界頂尖科學家(WLF)莫比烏斯論壇,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等頂尖科學家一起圓桌討論。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從川大學子到知名博士,再到985教授,正是帶著對科研的熱愛,侯旭一路闖關,一路前進,在屬於自己的領域裡大展風采,用自己的知識與研究為科研奉獻著。
關注“四川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自四川大學官網、成都發布、廈門大學官微、中國科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