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漢文帝霸陵江村大墓考古引發熱議,撲朔迷離的位置和琳琅滿目的陪葬品再次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帝陵的認知。在帝王看來,帝陵絕佳選址不只意味著美好的歸宿,也將對王朝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縱使身前功名再卓著,事業再偉大,人的最終歸宿都是黃泉之下。皇帝們為了在陽間使自己的功名永存、王朝長治久安,在陰間“過上”好日子,可謂是絞盡腦汁,試圖修築出最好的陵寢。而陵寢的選址,則是皇帝能否讓自己名揚千古的關鍵因素。
霸陵考古現場 圖源.新華社
陵寢的選址,受到多方影響。總體來看,帝陵多分佈於都城附近,但具體到每個朝代各有差異,從這些差異中我們可以窺探不同王朝的時代特性。
禮法為先——春秋至秦漢
《尚書·召浩》曰:“成王在豐,欲宅雒邑(即是洛陽),使召公先相宅。”先秦時期,沒有皇帝,為祭祀便利,統治者的陵寢、宗廟多就地安排在都城附近。當然,統治者的都城,選址也是大有講究的——要符合禮法。禮法在這裡不僅僅是禮儀,還是行事的方法。當時,勘察選址的方法被叫做“相地術”,是禮法當中的占卜方法。《周禮》當中,具體分為“土會之法”、“土宜之法”、“土圭之法”等,有一套綜合的評價系統。出於便利生產生活的考慮,先秦時期的聚落與宗廟,大多在背山面水、不易漫漶的地方,同時還得是土層深厚、開闊的山塬。例如商朝早期地處嵩邙之腳、洛河之濱的偃師商城,周成王營造的洛陽,無不是按照此要求建立的。
秦,是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始皇陵,地處於驪山北麓,坐落於山前沖積扇平原上。遠處望去,巨大的陵寢與背後延綿的山巒渾然一體。如此巨大的陵寢,是來源於秦國的厚葬之風。秦國王陵,都是高大的、有專人守護的封土堆,隨葬品數量龐大,旁邊還有陪葬坑,上面還有建築物,因此較大的墓園面積才可以容納。
秦始皇陵,積土成山 來源.Pexels
秦統一六國之後,國力強盛,作為秦國第一個統一君主,秦始皇的陵寢必須要超過祖宗。原先秦王的陵園芷陽陵區(位於現在的西安臨潼芷陽)無法容納更多的陪葬,因此必須重新選址。
《爾雅》:“西南隅謂之奧,尊之長處也。”先秦到秦漢時期,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是以西方為上的。“事死如是生”,即便秦始皇的功績再大,為了符合禮制,秦始皇的陵寢需要在祖先的芷陽陵區以東北,以表現自己尊崇長輩。
當然,秦始皇畢竟是“千古一帝”。他個人的好惡,在陵寢的選址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根據自己的喜好,結合堪輿學的判斷,選擇在驪山北麓建造陵寢,脫離原先的芷陽陵區,也是他凸顯自己地位、一家獨尊的表現。
漢時期的皇帝,格外的重視禮法。他們在繼位之後,都會仿效秦始皇,提前選定陵址,為自己身後尋找合適的歸宿。《周禮·春官宗伯》說,“卜葬兆甫竁”(意為:在埋葬之前要先佔卜,得到吉兆之後再建造墓穴)。漢時期,選擇陵址時,依據周禮,需要占卜,求得吉利之地。利用堪輿學,漢皇室找到了咸陽北坂的一片高地,作為陵寢。這裡東西橫亙, 南與都城隔河相望, 地勢一平如砥, 居高臨下, 廣闊雄偉, 且又背山臨水, 符合堪輿學說中對於“吉地”的定義。
西漢帝陵分佈
地理上看,咸陽北坂也是一個適宜安葬的地方。這裡地勢較高,不易淹水;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易於運輸材料、下葬、祭祀;地面開闊,適應漢朝皇室“聚族而葬”的要求。作為皇帝的陵寢,陵區還需要有巨大的面積來安排陪葬區,建設陵邑。
陵邑就是負責建設、看守皇陵的人居住的地方。皇陵都是在即位之時就選址並開始建設的。皇帝活多久,帝陵就得建設多久。例如,漢武帝的茂陵,建設時間長達53年,需要徵發數萬民夫。為了保障陵寢的建設,提供相關的服務,就需要在陵寢周邊建設陵邑。在皇帝安葬之後,陵邑的居民還需要負責日常宗廟祭祀的禮儀。陵邑還可以用來吸納移民人口:西漢初期,大量舊貴族被移民至臨近首都的陵邑,以方便朝廷對他們的看管;漢武帝迫使富豪遷徙到茂陵邑,為自己的宏圖大業提供錢糧。
茂陵 來源.Pexels
漢朝的陵址,還受到了“昭穆制度”的影響。昭穆制度,就是特定的一套規定宗廟、墓地的排列順序的禮法。始祖在中間,偶數世系(二世、四世、六世)的在左邊作為“昭”,奇數世系(三世、五世、七世)的在右邊作為“穆”。從空中俯瞰,世系一目瞭然。在王朝建立初期,這套制度還被有序地繼承著,陵址選擇嚴格遵循了昭穆制度。但是,在西漢及以後,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逐漸加強,皇帝終於在陵址的選擇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權,逐漸不再按照這套制度安排陵址。
占卜陵址:隋唐時期
隋唐的陵址,比較秦漢有所不同。這其中的一大原因,就是秦漢至隋唐,大多定都關中,而關中平原上,形勝較好、臨近國都的陵址,多已被佔據。根據禮法,帝陵應當在國都以北。渭北本就是山區,平原較少,又都已被佔據,因此隋唐的帝陵只得在關中平原與陝北山區之間依山為陵。
唐十八陵分佈
隋唐時期,帝陵大多透過臨時占卜得到。唐朝人重視風水,追求吉利,因此沒有按照前人的昭穆制度確定陵址、對陵園進行總體規劃。貞觀九年唐高祖死後,唐太宗派術士占卜墓地,結果選中了三原縣荊原的風水寶地,遂決定在荊原上為李淵營建獻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也都是透過占卜確定的。
昭陵 來源.Pexels
唐朝的皇帝,在陵址的選擇上比較追求大氣磅礴的視覺效果,因此選擇以山為陵。貞觀十八年,唐太宗對侍臣講:“我看(禮泉縣)九峻山孤聳迴繞,因而旁鑿,可置山陵處,朕有終焉之理。”又有,在開元十七年,唐玄宗至橋陵之東,見蒲城縣金粟山有“龍盤鳳翥”之勢,又靠近他父親的陵寢,便對侍臣說:“吾千秋後宜葬於此地。”
有北宋人感嘆,秦皇漢武徵發數十萬民力,卻才堆成十幾丈高的土堆;唐皇的因山為陵,“民力省而形勢雄,何秦漢之足道哉。”而且,相比於在平原上堆成土堆的形式,以山為陵相對安全性較高,不易找到入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盜掘,保證了皇帝的“身後平安”。
成謎的陵址:元
元,裹挾草原騎兵之勢滾滾而來,又如清風一般倏然消逝。元朝帝陵的位置,也如同它的結局一樣,消逝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由於《元史》當中並未記載元朝帝陵的詳細位置,同時草原民族還有秘葬的傳統,元朝帝陵的位置至今是個謎。《元史》當中說,元朝十四位帝王當中,有12位葬在一處名叫起輦谷的地方。根據學者的考證,起輦谷可能位於今蒙古國的肯特山之北的克魯倫河畔。《蒙古秘史》說,這裡是蒙古人遷居漠北之後的始興之地。20世紀至今,無數學者專家試圖透過田野調查、拉網排查、衛星遙感等等技術在蒙古國境內尋找元朝帝陵的位置,但是均一無所獲。
克魯倫河畔 來源.Pexels
元帝陵陵址難覓,歸根結底原因還在於蒙古族獨特的喪葬習俗。因為顧忌日後被盜掘,元朝帝陵起輦谷的位置屬於高度的國家機密,諱稱為“大禁地”。蒙古人編寫的《史集》記載,成吉思汗看到平原上長著一棵很綠的樹,心生喜悅,便決定在死後葬於此。元朝帝王死後,遺體隨同陪葬一同被埋入一個大坑之中,而後填平墓穴,將草木植於其上,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那麼,元朝皇陵的陵址有什麼要求呢?不同於中原王朝葬于都城附近,蒙古王室講究落葉歸根,所有的皇帝都葬在蒙古王室興盛的地方:克魯倫河畔起輦谷。例如,蒙哥汗客死重慶釣魚城,即便是炎炎夏日,他的遺體仍然被不遠千里運送至漠北的起輦谷下葬。
克魯倫河最終匯入中國境內的呼倫湖,在中國國內尚無人在此調查過元朝帝陵位置。真正的元朝帝陵,會不會就埋藏在呼倫貝爾草原之下的某處?
風水為重: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帝陵的選址受到風水的影響最多。為了實現長治久安,江山永固,帝陵的選址必須要結合風水,恪守禮法,周全考慮。明清時期,風水學說發展已臻完善,根據風水進行的帝陵選址,已有一套成法可循;明清時代追求的帝陵風水,則是以符合風水學理想模型的為佳。
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讓明朝的開國軍師劉伯溫選擇自己的陵址。朱元璋所葬之處明孝陵,屬於背山面水之地,“雲氣山色,一日之間,青黃紫翠之不一”,其風水之妙,可見一斑。
明孝陵 來源.Pexels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其後十三個帝陵全部位於北京附近,是為明十三陵。此處風水是仿效明孝陵,為一處形勝絕佳之地。這裡交通便利,處於華北至塞上的交通要道;北面背靠燕山餘脈天壽山,長城於此上虎踞龍盤;南面向平原,一條小河蜿蜒流出;東西兩側小山環繞,宛如交椅;中間平坦開闊,一塊小盆地有容乃大,便於營建宮室。
明清帝陵分佈
明十三陵 來源.Pexels
禮法在明清帝陵的選址當中也是參考因素之一。明世宗朱厚熜在登基之後,作為繼宗,他需要認前任皇帝明孝宗為父。朱厚熜不想按照禮法,放棄自己的親生父親,於是試圖追尊死去的父親興獻王朱祐杬為皇帝,並將興獻王遷葬至十三陵天壽山大峪嶺處。但是,他的做法違反禮法,也因此招致了朝堂之上大臣的反對。這就是明代歷史上有名的“大禮議”事件。最終,此事以朱厚熜的妥協告終。之所以選擇遷葬大峪嶺,也是因為這裡是十三陵所有山脈當中從屬其他山脈的一條山嶺,這樣才在禮法上合乎要求。
清東陵 來源.Pexels
清代的帝陵選址,是在明朝基礎之上的進步。清東西陵的選址,力圖達到“地臻全美”的水平,在風水學的意義上是幾乎完美的。清東陵同十三陵一樣,是北依山、南傍水的,清世祖順治評價道:“此山王氣蔥鬱非常,可以為朕壽宮(陵寢)。”相較於明代,清代的帝陵更注重與環境的配合。山川形勢的佈局與建築物的佈局相呼應,水流的走向曲折迂迴,體現出了“山水有情”,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縱使清代皇陵的風水再好,終究沒有逃過盜墓賊的手。1928年,孫殿英率領軍隊將清東陵洗劫一空。
帝陵的選址,費盡心機;風水也好,禮法也罷,都是為了統治千秋萬年、帝國江山永固的美好祈願。再偉大的功業、再穩固的統治,最後都將被歷史的滾滾車輪化作齏粉。
辛迪夫 ∣地緣谷成員 俄羅斯 氣候變化與資源愛好者
參考資料:試論秦始皇陵園選址的相關問題.朱學文;隋代帝陵制度研究.冉萬里;西漢帝陵移民研究.劉悅;元朝帝陵葬地探索的回顧與思考.田廣林;風水對古代帝陵選址的影響.邵崇山;文獻所見西夏陵選址問題探析.孔德翊.西漢帝陵分佈及相關問題淺析.劉尊志;風水思想與漢唐帝陵選址研究.張燕軍;明代帝陵選址諸因素考述.翟志強;昭穆制度起源新探.劉玉環;論西漢陵邑的功能.楊武站;試論秦始皇陵園選址的相關問題.朱學文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