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生安全域性16日公佈的資料顯示,該國累計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毒株感染病例已激增至11708例,奧密克戎毒株傳染數R值已升至3至5之間,即每個感染者平均傳染3到5個人,而該國目前德爾塔毒株傳染數R值為1.1至1.2之間。
與德爾塔相比,奧密克戎更易感染人類支氣管
據香港大學官網15日訊息,港大LKS醫學院近日進行了一項新研究。結果表明,與德爾塔相比,奧密克戎感染人類支氣管的速度快70倍,但對肺部的感染力較弱。科學家表示,即使奧密克戎本身的致病性可能較低,但其極高的傳播能力或可導致更嚴重的疾病和死亡。
《科學》公佈2021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12 月 16 日,《科學》(Science)公佈了 2021 年度突破(2021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以 AlphaFold2 和 RoseTTAFold 為代表、基於 AI 的蛋白質結構預測獲選。榜單還包括了其他 9 項重要科學突破。它們分別是: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解鎖古老泥土DNA寶庫、實現歷史性核聚變突破、抗新冠強效藥出現、“搖頭丸”可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單克隆抗體治療傳染性疾病、“洞察”號首次揭示火星內部結構、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出現“裂縫”、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對人類療效首次證明、體外胚胎培養為早期發育研究開啟新窗戶。
科研人員在緬甸北部發現喉褶蜥屬新物種—欽敦喉褶蜥
17日從中國科學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獲悉,科研人員在緬甸北部欽敦江流域德曼迪自然保護區發現鬣蜥科喉褶蜥屬一新物種——欽敦喉褶蜥,使喉褶蜥屬物種數增加到3個。據介紹,欽敦江為伊洛瓦底江的最大支流,主要流經緬甸西北部。欽敦江流域的德曼迪自然保護區海拔較低,植被豐富,雨量充沛,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目前已有多個動植物新物種在此區域被發現。
鯊魚抗體樣蛋白可中和新冠病毒
根據美國一項新研究,一種來自鯊魚免疫系統,名為VNAR 的小型抗體樣蛋白可以防止冠狀病毒感染人類細胞,包括新冠病毒及其變體。研究表明,鯊魚 VNAR 可識別受體結合域的不同表位,有效阻止 2003 年引起非典疫情的 SARS-CoV-1 病毒感染人類細胞。鯊魚 VNAR 還能夠中和目前僅在蝙蝠中傳播但能夠感染人類細胞的 WIV1-CoV 病毒。研究人員表示,一旦新的冠狀病毒開始傳染人類,鯊魚 VNAR 療法可為未來的疫情爆發提供有效防禦。
1500種語言可能在本世紀消失
當前世界上存在7000種語言,其中一半都瀕臨失傳。近日,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生態與演化》上發表論文,羅列了大量能導致語言失傳的因素,並預測未來40年內,語言失傳的速度會增加到現在的3倍,到本世紀末,可能會有1500種語言完全失傳。
1306條腿!“名副其實”的千足蟲首次發現
據自然科研旗下《科學報告》16日發表的生物學論文,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擁有不止1000條腿的馬陸(千足蟲)。此前沒有一種已知馬陸的腿的數量超過750條。馬陸也叫千足蟲、千腳蟲,屬於節肢動物門,多足亞門。馬陸在世界上約有10000種,一般體長約20至35毫米,雖然名為“千足”,此前並沒有1000條足部的“千足蟲”。
《細胞》:抗“艾”新藥有望打破終身服藥魔咒
一旦停藥,病毒就會捲土重來。艾滋病藥物與HIV病毒猶如警匪之戰,警察出動,犯罪分子就會躲回“老窩”,一旦收兵,它們會立刻東山再起。在17日凌晨發表於《細胞》的一項研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教授何玉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薛婧團隊合作,發現了艾滋病的強效治療和預防藥物,探尋了HIV病毒的“老窩”,初步揭示了病毒潛伏庫特徵和免疫控制機制。
商業化學物質在大氣中反應毒性可能更強
根據英國《自然》雜誌16日發表的一項化學研究,商業化學物質在大氣中反應的產物可能比其源化學物質的毒性更強。該研究顯示,這些化學產物存在於包括倫敦和紐約的18座特大城市的大氣中,或對人群帶來此前未知的暴露風險。商業化學物質在城市中心大量使用,對約42億人構成了潛在風險。
構建全球微生物基因目錄 復旦團隊研究成果登《自然》主刊
16日,從復旦大學獲悉, 復旦大學類腦研究院生物醫學人工智慧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原核生物基因的生物地理學研究》(“Towards the biogeography of prokaryotic genes”)以長文(Article)形式發表於《自然》(Nature)主刊。
三聯療法有望改善胃癌患者症狀 促獲批臨床使用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的一篇癌症研究論文顯示,將免疫療法與化療和靶向藥物聯用(三聯療法),有望改善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蛋白(HER2)陽性胃腫瘤患者的轉歸。這項研究基於一項對III期臨床試驗開展的中期分析,已經促使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該療法的臨床使用。
新型智慧屋頂塗層可全年節能
科學家們已經開發出一種四季皆宜的智慧屋頂塗料,可以在不消耗天然氣或電力的情況下,讓家裡的溫度冬暖夏涼。當地時間16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指出,新全季屋頂塗料會根據室外空氣溫度自動從製冷切換到保暖。這種溫度自適應輻射塗層(TARC)是第一種透過調節輻射冷卻速率自動在炎熱天氣降溫和寒冷天氣升溫的屋頂塗料,實現這一特性得益於其主要材料——二氧化釩。
中國科學家發表泛癌症T細胞單細胞圖譜
12月17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張澤民課題組聯合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季加孚、步召德課題組以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在《科學》上發表了泛癌症T細胞圖譜。結合基因表達譜和T細胞受體序列,研究者系統刻畫了腫瘤浸潤性T細胞的異質性和動態變化,並系統比較了癌症型別之間的異同。
上皮細胞如何消滅癌前細胞
人體除了免疫系統之外,還有由非免疫細胞執行的防禦機制。比如,上皮細胞分佈在身體各個部位的表層,可以識別出周圍存在的癌前細胞,並把它們擠出上皮組織,這個過程叫細胞競爭。學界對此十分關注,因為它有希望成為癌症預防性治療的標靶。只是,科學家還不瞭解這個過程中涉及了怎樣的受體配體相互作用。最近,一項發表在《自然·免疫學》雜誌的研究給出了答案。
安徽理工未能入選新一輪“雙一流”
近日,有網友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詢問安徽理工申報雙一流高校進展情況。對此,安徽省教育廳回覆表示,據瞭解,教育部根據“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諮詢提出的建設學科建議名單,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工作已經啟動,安徽理工大學未能入選本輪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任職北大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網站近期更新後顯示,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年4月卸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的張改平已任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張改平,1960年生,河南省內黃縣人,2013年8月開始擔任河南農業大學校長,2021年4月因年齡原因卸任。張改平是農業部動物免疫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國家轉基因安全委員會成員,動物疫病防控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諮詢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