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10月份開始,蔬菜行情就開始“乘勝追擊”,其價格陸續漲至6元以上,部分蔬菜如豌豆尖、草頭等漲至10元以上,這讓消費者購買壓力逐步加大。
不過從11月中下旬開始,蔬菜就陸續走跌。而如今已是12月中旬,按理說此時的蔬菜生產成本高,且天氣變冷,往年此時菜價將會“季節性上漲”。
那麼,如今“雙節”臨近,菜價會如何波動呢?
從煙臺一家超市來看,蔬菜價格明顯走跌,如大白菜已回落至1.58元,菠菜也降至3.8元一斤,芹菜為2元一斤,油麥菜2.9元一斤,苦苣為5.48元一斤,西蘭花為4.98元,松花菜為3.48元一斤,茭瓜為2.28元。
總體來看,菜價多處在“2元時代”,大大減輕消費者的購買壓力,相比前期也明顯走跌。可見,今年蔬菜提前漲價,反而刺激了人們的種植熱情,產量逐步增高,因而菜價開始走低。
不過消費者是高興了,可不少菜農卻抱怨白忙活了,這是咋回事呢?主要是產地價太低,尤其是下面幾種蔬菜。
1、花菜
花菜作為一種常見的蔬菜,因其食用口感比較清脆,不少人對其特別喜愛,而它本身的營養成分也豐富,因而一直很熱銷。
目前北方花菜多是大棚種植,但南方依舊是露天花菜,露天花菜的成本偏低,且產量也很可觀。而在10月份時,花菜市場價漲至7-8元一斤,產地價也達到3.5元/斤,菜農的利潤就此增多,很多人積極種植花菜,希望能賺上更高的收益。
然而,如今花菜迎來了集中上市,但其產地價卻接連下滑,目前多地已回落至1-1.2元一斤,可以說花菜行情“跳水式”下滑,不少菜農無法接受。
批發商老王表示,今年12月份的氣溫明顯偏高,因此有利於花菜的生長,使得花菜長勢快,個頭大,因此價格偏低,菜農一畝地也不過收入1000多元。本想著能大賺一場,現在來看算是“白忙活”了。
2、西葫蘆
今年10月份時,西葫蘆因價格偏高,成為了明星蔬菜,市場賣出8元左右,就連產地價也達到了3-4元一斤,一畝地就可收入過萬。只不過,因前期雨水多,西葫蘆產量偏低,並沒有多少菜農受惠。
然而,如今西葫蘆市場已恢復正常秩序,其價格也已回落至3元多,不少消費者感慨便宜很多。然而,它的產地價卻已回落至6元一斤,不少菜農表示並不好賣,很多客商不收購。
其實,西葫蘆正常收購價就是4-6毛一斤,畢竟它的產量比較高,且採摘期長,如今市場已恢復供應,接下來一段時間都不會供應緊缺,因此產地價才會跌回原型。
因市場供應多,不少菜農也著急出售,甚至有些菜農主動降價,怕接下來行情依舊不太好。
3、大白菜
在10月份時,白菜行情可謂是十分耀眼,往年農村大集上5-8毛,但當時賣出了1.2-1.5元的高價。在城市裡,白菜價格更高,直接賣出2.5-3元一斤。
大白菜是冬天最常見的家常菜,不管是北方人還是南方人,都喜歡購買食用。但前期白菜價高,大家的購買意願減少。不過菜農的種植熱情卻比較高,畢竟當時產地可賣出0.8-1元左右,這是難得的高價。
只是,如今大白菜供應多,價格也明顯回落,超市裡已降至1.5元左右,農村集市上也已降至6-8毛一斤。聊城一菜農表示,當地白菜收購價已回落至4毛一斤,這個價格讓他頭疼,前期想著賺大錢,如今白菜卻跌了這麼多,收益微乎其微。
4、生薑太慘
今年生薑行情一直不是太好,從年初就一直回落,本以為新姜上市後,行情會有所改觀,誰知產地價最低已回落至3-4毛一斤,而去年收購價卻高達3-5元一斤,很多姜農為此賺了大錢,超市裡也賣出了15元左右。
而如今,超市生薑才不過3元多一斤,民間收購價也已回落至5-6毛左右,這樣的行情遠不夠成本,有姜農只好自己去農村集市上出售,一斤賣2元,還算熱銷。只是生薑產量高,零售速度終究比較慢,這得賣到何時。
山東一姜農老王稱,自家種植了8畝姜,其中5畝姜按照5毛收購價賣給商販,算了筆賬,發現一畝平均虧了5500元。剩下3畝地,他決定零售賣出去,不然今年可就真虧慘了。
可見,這些常規蔬菜的行情並不是太高,但那些擴大規模的菜農,算是“白忙活”了,不過除了生薑種植戶,其他菜農也算有點小收入,大家咋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