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功能測定是臨床常用的實驗室檢查,包括總甲狀腺素(TT4)、總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遊離甲狀腺素(FT4)、遊離三碘甲狀腺原氨酸(FT3)和促甲狀腺素(TSH)水平。甲狀腺功能測定的基本用途是用來判斷甲狀腺功能是處於“亢進”狀態抑或“減退”狀態。 事實上,甲狀腺功能檢測的用途不止這些,還可用來評估其它疾病、進行病因鑑別呢!
評估健康狀態
有一種甲狀腺功能異常,並非是甲狀腺本身病變,而是由於嚴重疾病、飢餓狀態導致的迴圈甲狀腺激素水平的減低,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這就是甲狀腺功能正常病態綜合徵(ESS),也叫低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綜合徵、非甲狀腺疾病綜合徵。其發生機制是將甲狀腺素(T4)外環脫碘轉換為T3的Ⅰ型脫碘酶活性受到抑制,所以T3產生減少,出現低T3血癥。 ESS實驗室檢查的特徵是血清FT3、TT3減低;TT4正常或者輕度增高,TSH正常。疾病的嚴重程度一般與TT3減低的程度相關。嚴重病例可以出現TT4和FT4減低,TSH仍然正常,稱為“低T3-T4綜合徵”。患者的基礎疾病經治療恢復以後,甲狀腺激素水平可以逐漸恢復正常。ESS不需要給予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 如果患者診斷為ESS,提示可能存在合併全身疾病,包括營養不良、飢餓、精神性厭食症、糖尿病、肝臟疾病等,值得關注。
評估妊娠營養狀態
甲狀腺功能已經作為妊娠期間的常規檢查專案。如果妊娠婦女甲狀腺自身抗體陰性、血清TSH水平正常,且FT4水平低於妊娠期特異性參考範圍下限,就稱之為“單純低甲狀腺素血癥”,又稱“低T4血癥”。 單純低甲狀腺素血癥對胎兒發育不良影響尚有爭議。有些研究認為,該病可使後代智商降低、語言遲緩、運動功能減退、自閉症和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發生風險增加。基於證據有限,美國甲狀腺學會(ATA)指南不推薦對單純低甲狀腺素血癥婦女進行左甲狀腺素(LT4)治療,國內指南既不推薦也不反對在妊娠早期給予LT4治療。 碘缺乏是低甲狀腺素血癥的原因之一。有研究顯示,妊娠早期鐵缺乏與FT4水平降低呈正相關,是導致低甲狀腺素血癥的危險因素,因此,妊娠期出現低甲狀腺素血癥可能是鐵缺乏、碘缺乏或碘過量的訊號,應尋找原因,對因治療。
鑑別甲狀腺毒症病因
甲狀腺毒症是常見的臨床綜合徵,系因各種原因導致血液迴圈中的甲狀腺激素增多,引起神經、迴圈、消化等系統興奮性增高和代謝亢進為主要表現。引起甲狀腺毒症的原因主要包括三種:
■甲狀腺素合成分泌增多:如Graves病、毒性甲狀腺腺瘤、多結節毒性甲狀腺腫、垂體促甲狀腺素腺瘤等;
■甲狀腺細胞被破壞,甲狀腺素釋放入血:如無痛性甲狀腺炎(產後甲狀腺炎等)、亞急性甲狀腺炎等;
■外源性甲狀腺素增多:如服用過量的左甲狀腺素。 鑑別上述病因是診治甲狀腺毒症狀的關鍵。其中Graves病和破壞性甲狀腺炎是引起內源性甲狀腺毒症的常見原因。甲狀腺自身抗體、甲狀腺超聲以及甲狀腺攝碘率/核素掃描,可以輔助診斷病因。但由於條件所限,許多基層單位沒開展這些檢查專案。 對於病因鑑別,甲狀腺功能檢測本身也可助“一臂之力”。 一般來說,高水平的FT3是Graves病嚴重程度的預測指標,而破壞性甲狀腺炎(如無痛性甲狀腺炎)則表現為FT4升高更明顯(因為甲狀腺),因為T4是甲狀腺分泌的主要激素。 2016版ATA《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和其他原因所致甲狀腺毒症診治指南》推薦採用TT3/TT4比值評估甲狀腺毒症的病因:
①當TT3/TT4的比值(ng/µg)>20時,甲狀腺毒症病因考慮Graves病或者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
②當TT3/TT4的比值(ng/µg)<20時,甲狀腺毒症病因考慮為產後甲狀腺炎、無痛性甲狀腺炎等破壞性甲狀腺炎。 值得注意的是,迴圈中T4約99.97%與甲狀腺素結合球蛋白(TBG)等特異的血漿蛋白相結合,T3約99.7%與TBG結合。凡是能引起血清TBG水平變化的因素均可影響TT4、TT3的測定結果,尤其對TT4的影響較大,如妊娠、病毒性肝炎、遺傳性TBG增多症和某些藥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藥、三苯氧胺等)可使TBG增高而導致TT4和TT3測定結果假性增高;低蛋白血癥、遺傳性TBG缺乏症和多種藥物(雄激素、糖皮質激素、生長激素等)則可降低TBG,使TT4和TT3測定結果出現假性降低。所以在使用上述比值時需要綜合判斷。 2005年,《Endocrine Journal》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FT3/ FT4在區別無痛性甲狀腺炎與 Graves 病方面仍有較多重疊,但當FT4值明顯升高[>69.7 pmol/L(5.4 ng/dL)]時,存在較好的 FT3/ FT4 切點來鑑別無痛甲狀腺炎(≤2.4)與Graves病(>2.4),此切點敏感性可達97%,特異性可達75%。
總結
甲狀腺功能檢測主要反映甲狀腺功能的狀態,但是其用來評估其它疾病或鑑別甲狀腺毒症病因的作用不應被低估。如果能夠較好地發揮甲狀腺功能的檢測價值,將為患者和醫療資源減輕負擔。
【來源:中國網醫療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