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這裡是一個沒有做過皇帝,卻按帝王標準建造的明代最大的皇陵;這裡是中南六省唯一的一座明代帝陵,這裡的“一陵兩冢”的結構,在歷代帝王陵中獨一無二。它就是知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位於湖北鍾祥的明顯陵。
鍾祥,從公元470年的南朝開始,因長壽人口多,就一直稱為“長壽縣”。在公元1531年,出生於鍾祥的嘉靖皇帝取“鍾聚祥瑞”之意,改縣名為鍾祥,一直延用至今。明顯陵的故事就要從嘉靖皇帝說起。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憲宗朱見深的四子朱佑杬,明嘉靖皇帝的父親去世。明武宗賜諡號為"獻",選鍾祥松林山為墓址,按親王規制修建墳墳墓。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去世後,按“兄逝弟繼”的皇位繼承原則,朱厚熜繼承皇帝,年號嘉靖,俗稱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繼承帝位後,不顧朝臣反對,追尊生父朱佑杬為"獻皇帝"。下令將此陵由親王規制擴建為帝王陵寢,歷時47年,建造了佔地面積達183.13公頃的明代最大帝王陵。就是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明顯陵”。其陵園不僅體現了中國的傳統建築藝術,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
進入到景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陵園內相呼應的外明堂,水質清澈,碧波盪漾,紅色的圍牆倒映在水中,格外美麗。
陵區有內城與外城二個區域,且修建有新舊二個紅門。新紅門,是當年為了加強陵寢的防護,而特意增建的一座紅門。兩側與外城牆相連,形成封閉區域。在門前設有顯示封建等級禮儀的標誌“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彰顯了皇家的威嚴與肅穆。
進新紅門,入外城,整個外城不僅風景秀麗,建築也很有特色,其佈局不僅體現了中國園林的對稱結構,但神道與排水系統卻沒有按對稱結構建造,展現了曲線之美。是明代其他帝陵所沒有的。自新紅門一直到內明堂的步行道路,不僅如一條騰飛之龍,盤旋而進,還在上面鋪上了鵝卵石,如同龍鱗一樣,所以叫龍形神道,獨具特色。
沿著龍形神道,穿過舊紅門,過九曲御河,就是睿功聖德碑亭,也稱“御碑樓”。九曲御河全長2千米,是一條人工開鑿的河流,是陵區的主要排水系統,其設計非常巧妙,彎曲的河流,以神路為中心,左右貫穿五座石拱橋,直到外明堂。將陵區劃分為幾個不同的區域,如同飛舞的鳳凰,因此,龍形神道與九曲御河,就如同龍鳳呈祥的寫意描繪在顯陵之內。不得不讓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御碑樓是供奉“御製睿功聖德碑”的專用建築。碑樓平面為方開形,四面各開一門,正中立龍首龜趺“睿神功聖德碑”,上刻嘉靖皇帝親自撰寫碑文,以記載其父一生的文治武功、德行操守。
禮儀性的雕塑石像生,整齊地排列在進入顯陵內城的欞星門外,彰顯著皇家的威儀,當然也有辟邪、守衛、吉祥之意。共12隊,分別是獅子等吉祥動物8對、文臣武將各2隊,是國內少見的大型石雕群。行走於其間,不僅自己有一種自豪的感覺,也體現了陵主人的尊貴。
在古代,皇帝被視作“真龍天子”,因此,在去世以後,也必須回到天上。所以必須有天門,接納皇帝歸天。欞星門,也稱之為龍鳳門,就是這樣的建築。在每根柱子頂端都有一隻“朝天犼”,在古時,朝天犼因有守望的習慣,總是兩眼看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的瑞獸。在這裡,它張牙舞爪的形象被賦予了震懾妖魔鬼怪、保護死者靈魂不受侵擾的神性。欞星門的左右裝飾著祥雲雲板,額枋上有火焰寶珠。從其裝飾來說,欞星門就是逝去的皇帝腳踩祥雲,手持寶珠,在朝天犼的護衛下,返回天上的地方。作為遊客,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地方。
內明堂,如同一面圓鏡鑲嵌於龍形神道之上,顯陵的主要建築明樓等倒映於其中,天上地下融為一體,不僅徒添了幾分風景,也是獨到的建築藝術。
內明堂的右邊是“紀瑞文碑”,記錄著當時大臣們,在送碑立碑過程中,所遇到的所謂祥瑞之事等。左邊“純德山祭告文碑”,則表明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山地名稱,一旦形成,是不可以輕易地改變其名稱的,如果要改變其名稱,必須要舉行如祭告天地山神等相應的儀式。陵主山原名“松林山”,嘉靖十年時,嘉靖皇帝仿效成祖朱棣,將北京昌平黃土山更名為“天壽山”的做法,將顯陵的主山改名為“純德山”時,同樣也需要祭告山神,所以就有了此碑。
內明堂後就是稜恩門,可惜稜恩門早已被毀掉,但其雄壯之風依舊在。在其門的兩側,就有明代其他帝王陵所沒有的琉璃影壁。正面為瓊花圖案,背面為雙龍圖案,做工都十分精美,記錄了當年的高超陶瓷技藝和古人的藝術思維。
在進入顯陵核心心景區明樓前,中間是供品石雕,左邊是儲存完好的“御賜諡志文碑亭”,記載著朱佑杬的生平事蹟等,是追封為皇帝的實物。右邊是“御賜祭文碑亭”,是朱祐杬以藩王身份留下的實物,記載著當時來此弔唁的官員、皇親的姓名與祭文。都是珍貴的文物。
繞過前面的祭祀供品雕塑,穿過門洞,進入到方城明樓之內,也就是安葬朱佑杬夫婦的場所,稱之為寶城。明樓是陵區供奉“聖號碑”的標誌性建築。前冢的琉璃影壁,不僅儲存完好,仍然光澤飽滿。在當時,這些都是十分昂貴的裝飾品。在明代的所有帝陵中,僅明顯陵有此裝飾,可見整個陵區花費了大量的財力與物力。
明顯陵·方城明樓
明樓後面左右兩邊,均有梯道可以登上城牆,登臨明樓,放眼望去,在“內明堂”與“明樓”之間,雖然不少的建築,早毀於歷史長河之中,但依然氣勢恢弘,雄偉壯觀。進入樓內,四面就有門,“聖號碑”巍然聳立在明樓正中,嘉靖皇帝親筆所書的“恭睿獻皇帝之陵”,仍然清晰可見,且蒼勁有力。其明樓的建造很精緻,就連二樓的排水口都是龍首雕塑而成。
寶城之內,城牆沿著一前一後兩座圓形的寢陵而建。緊鄰明樓的的前冢。是朱佑杬逝於藩王時,於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按親王規制所建的興獻王墳墓。嘉靖十七年(1538年),其母去世,嘉靖皇帝準備將父母合葬於此,遂派人前來調查地宮情況。發現此地宮出水,不宜安葬。次年,嘉靖親臨鍾祥,騎馬登上寶城,欽定在其父親寢冢之後重選新址。並將其父骨骸取出,與其母合葬於後冢之中。這樣就形成了“一城兩冢”的特殊佈局。
明顯陵·明樓落日
兩座寶城,如同阿拉伯數字“8”,其中間有樓臺貫通,謂“瑤臺”。所以,就出現了在明代所有帝陵之中的"一陵兩寶城,中間一瑤臺"的特殊佈局。也是明顯陵的一大特色。
遊覽完明顯陵,已是夕陽西下。行走於滄桑洗禮的陵園之內,曾經的“帝王興師風光處,百姓疾苦歲月中”,無論是生前為王,還是死後為帝,都已成歷史,只是一道風景。放眼世界,我們自由地遊歷在美麗的中華大地,是何等的幸福與快樂。珍惜當下,旅程一定會更加精彩。
歡迎關注我,你可以透過我的西瓜影片號“跟著喬梁遊世界”觀看全景實拍,也可以跟著我一起欣賞更多美景和快樂旅途。
(歡迎轉發分享!溫馨提示:創作不易,本圖文均系作者原創作,如需使用與轉載,須徵得作者本人同意,謝謝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