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中《巴黎協定》正式簽署6週年了,降低碳排放的利好已經初步顯現,應對氣候變化逐漸深入人心。汽車行業是碳排放“大戶”,而大眾汽車又是全球汽車行業的頭部車企,它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整個行業的“神經”。正值年末,大眾汽車集團(中國)(以下簡稱“大眾中國”)公佈了2021年脫碳工作的進展狀況,結果究竟如何呢?
有一個不爭的事實,車企的碳中和對於全行業都非常具有代表性。除了汽車產品的排放降低外,現階段降低生產和供應鏈環節的碳排放量才是核心所在,只有對價值鏈的碳排放進行基線測算後,才能準確訂立碳中和相關目標。汽車很聽話深入大眾中國為您揭秘大眾中國脫碳轉型落實情況。
強化可再生電力的使用,大眾中國生產環節減碳成果顯著
大眾中國2021年的脫碳工作是以攜手合作夥伴擴大可再生電力的使用為核心的,降低能耗、能源轉變和碳補償,抓源頭治理,大眾中國的脫碳策略非常有章法。
中國有句老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想要求供應鏈與自己的減碳策略同步,唯有自身先行一步,做出表率才能更好地約束合作伙伴。那麼究竟大眾中國的脫碳工作進展得如何呢?
作為車企,生產環節中能源的作用至關重要,也是車企脫碳指標的重要體現。大眾中國位於安亭和佛山的MEB工廠已經透過分散式光伏、直購電、可再生電力證書等形式實現100%可再生電力生產,不僅如此,兩家工廠還在積極透過節能裝置來進一步降低上產能耗;最新的大眾安徽MEB工廠更是在投產之初就採用了可再生電力系統。
正如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零部件/物流與質保部負責人英格爾先生所言,大眾中國已經儘可能在所有合適區域部署分散式光伏,並持續探索其他有效方式和創新技術來增加可再生電力的使用。2022年在華工廠光伏發電機裝機容量將達到200兆伏,發電量預計佔集團所有在華工廠電力消耗總量的10%。
利用以光伏為主的可再生電力和降低生產能耗,是目前生產環節中最主要的減碳方式,從這個角度上看,大眾中國脫碳計劃成果顯著。
從商業定義轉為日常行動,大眾中國強化供應鏈可持續管理
降低碳排放不僅需要從生產環節抓起,供應鏈的碳減排也是重中之重,大眾中國推出了“綠色採購”的策略,強化了採購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管理。
其實這也非常好理解,生產一臺車涉及的零部件有上萬個,除了組裝生產之外,零部件供應體系也是重要的碳排放指標,往往供應鏈的減碳比生產環節的減碳更難,因為涉及的企業和協調工作十分複雜,沒有一個有效的管理機制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大眾中國從集團層面制定了可再生電力使用線路圖——2030年集團燃油車和電動車供應商均需達到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的目標。
2021年,大眾中國在供應鏈體系的碳排放工作明顯加速。不僅與200多家供應商和集團簽署了協議,承諾逐步轉用可再生電力,大眾安徽在電池供應鏈方面甚至設定了更高的目標,要求2023年下半年第一款新能源車型投產前,其搭載的電池系統將實現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生產,換句話說大眾中國的可再生電使用線路圖還提前了7年!
制定線路圖還遠遠不夠,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並用才是關鍵。2021年,大眾中國加速推進了採購體系的可持續發展績效評級,從工作環境、職業健康和安全等多個維度對供應商的可持續發展管理系統進行強制性評級。目前已經覆蓋1050家中國供應商,電動汽車供應商均被納入系統評級。評級方面,大眾安徽首款新能源車型的200多家供應商率先獲得了正向評級。
其實我們也注意到了,供應鏈的減碳工作多次單獨提及了電池和電動車,因為生產電動車的電池原料採購和回收將對整個供應鏈體的可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大眾中國已經對核心電池原料鎳、鈷、錳和舊電池回收成分有了具體的可持續性供應鏈願景,相信這也會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之一。
將商業定義轉為日常行動,大眾中國行之有效的管理舉措,除了讓供應鏈的脫碳工作更有目的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強化了供應商的碳減排意識。目前,多家一級供應商已經制定了目標——2030年將實現生產相關碳排放減半,2040年全面實現氣候中和。
從2019年10月“遇見新大眾”釋出會提出goTOzero邁向零排放戰略,到2021年釋出全新社會責任戰略——“低碳未來”,再到2030 NEW AUTO戰略,大眾汽車要加速轉型成為軟體驅動型移動出行服務提供者……大眾中國的脫碳工作每一步都思路清晰而且擲地有聲,僅僅這兩年多來,從集團層面的線路圖到每一個細節的落實,從生產環節脫碳到供應鏈體系的可持續性管理,每一項工作都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策略。2021年,大眾的脫碳成果不僅成為全行業關注的焦點,更重要的是推進了整個生產製造體系降低碳排放的意識,已經成為全行業脫碳工作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