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公司,看上去是搞地產,實際上是搞金融。
投資為生 原創
11月19日,網友爆料:
身家千億的姚振華像普通打工人一樣,在西麗寶能城下的一家“蒼蠅店”,點了一碗十幾塊錢的早餐湯粉,坐在紅色塑膠椅上,吃得津津有味。
沒有一點點當年舉牌萬科的霸氣,也沒有一點點千億富翁所該有的貴氣,有的只是滿滿的接地氣。
網友紛紛把這個低調務實的行為,看作深圳企業家精神的體現。
但在我看來,情況並不簡單。
近來寶能負面訊息不斷,身為集團掌舵人,姚振華哪有心思品嚐山珍海味,因此千億富豪吃平民快餐,更多體現的是一種焦慮。
今年7月,寶能系多隻理財產品出現實質性違約,未能按期兌付。當時,姚振華信心十足地表示“困難可控”、“會堅決兌付每一分錢”。
“寶萬之爭”以來,姚振華就將主要精力放在造車上。2017年,寶能以66.3億元的價格收購觀致51%的股份,一舉跨界進入造車領域。
4年來觀致汽車銷量不理想,寶能卻以造車的名義,瘋狂囤地9000多畝。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做法,直接導致寶能資金鍊緊張、併為理財延兌埋下禍根。
債權人全力反對
鑑於寶能目前的困境,債權人肯定不會相信姚振華“會堅決兌付每一分錢”的“鬼話”。
11月23日,在與債權人談判之後,姚振華承諾:2022年6月30日之前將兌付80多億元理財產品本息的每一分錢,十五日內給出具體償還方案,並將超過160億資產抵押給債權人。
12月8日,寶能釋出理財產品兌付方案。 但隨即被6家相關基金公司集體抵制。寶能被迫於12月13日對兌付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債權人強烈反對寶能兌付方案,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資金兌付沒保障
據悉,共有4000多位個人投資者購買了寶能80多億元理財產品。平均下來,每位投資者的投資額約200萬元。
看來寶能是“良心”企業,只坑有錢人。
寶能承諾兌付的3萬、20萬、50萬,跟投資者平均投資額200萬相比,差距太大,投資者無法接受。
也就是說,即使寶能能足額兌付,投資者得到6月30日才能收到大頭。
況且,寶能還玩了一個“文字”遊戲,表述為“630”而不是“6月30日”,也沒寫清年份,這給寶能到時“扯皮耍賴”提供空間。
二是可置換資產不優質
可置換資產看似美好,實則隱患重重。
寶能提供的資產主要位於天津、韶關、太原、貴陽、騰衝等地,那些三四線房產就不多說了,我們主要來分析位於天津的房產。
目前,寶能在天津有一個樓盤在售。該樓盤叫寶能南泊one,位於天津市靜海區大邱莊鎮,均價9000元一平。
靜海區2020年人口約79萬人,GDP約433億。
從地區體量和房價水平來看,寶能位於天津的房產都不算硬通貨。
如果將債權置換成房產,投資人反而會有更大的不確定性。
本質原因
債權人不信任寶能和姚振華,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寶能已“信用”破產。
中國地產公司,看上去是搞地產,實際上是搞金融。
恆大隻有39億的資本,卻可以貸到2萬億,靠的並不是抵押的土地,而是信用。
什麼是信用?信用就是砸鍋賣鐵、傾家蕩產也要把貸款按期還清。
恆大沒做到,寶能也沒做到。
既然理財產品已逾期,那債權人憑什麼還會繼續相信寶能?既然寶能已違約一次,那明年6月就可以再違約一次!
消磨債權人對寶能的信任,還源於市場一則傳聞。
市場傳聞,寶能多款理財產品或涉嫌“自融”。
所謂“自融”,即地產商設立資金籌措平臺,引入投資資金,投入到地產公司或關聯公司專案中,實現“輸血”。
簡單地說,就是寶能多款理財產品的融資方、管理方、擔保方,可能都是寶能系公司。
根據網上資訊,上面那6家表示強烈抵制的基金公司,與寶能都有撇不清的關係。他們與寶能力爭,未必就是代表個人投資者的權益,說不定是一出“唱雙簧”的好戲。
如此寶能,又能獲得多少債權人的信任呢?
安全理財三大妙招
寶能爆雷的理財產品,主要是一些私募基金,投資起步至少要100萬元。
對於普通人來說,想要被寶能騙,都不夠資格。
但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閒錢,如何安全地增值保值,成了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本人投身於金融行業多年,對投資有一定見解,現提出三條建議,希望對大家理財有所幫助。
一看年化收益率。
5%以下基本安全,5-10%需要冒一定風險,10%以上則很有可能爆雷。
“收益越高,風險越大”是一句至理名言。
對於借債人來說,借款利率越高,他們需要賺更多錢才能覆蓋高額利息。有時借債人為達目的,不得不鋌而走險,非常容易把債權人的本金虧沒。
本金都沒了,就更不用說利息了。
二看底層資產。
理財產品銷售時,都有明確募集資金的投資範圍。
如果資金投向貨幣市場,那基本可以認為無風險,投資者可以放心買入。
如果資金投向房地產、製造業等傳統行業,雖然產品預期收益率不錯,但投資者需承擔企業經營風險。經濟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投資者的權益就沒法得到保障。
如果資金投向私募、創投等領域,預期收益率會更高些,但投資者要做好長期投資和可能承擔虧損的準備。
三看投資平臺。
投資者現在可以透過多種途徑購買理財產品,但投資平臺魚龍混雜,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擦亮眼睛,選好平臺。
前些年P2P爆雷,今年房地產理財產品“坑人”,都告誡我們要慎重選擇好投資平臺。
在中國,理財最好還是去國有大型銀行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