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早期領導者之一的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抓捕,一時間,國內各大報紙的頭版立即刊登了陳獨秀被捕的訊息及其照片,社會各界一片譁然。
就在陳獨秀被捕的幾天前,24歲的潘蘭珍因和丈夫在生活瑣事上發生一些口角,一氣之下帶著女兒回到孃家居住。
一天,潘蘭珍閒來無事翻看家中的報紙,突然被報紙上面刊登的一條訊息驚住了,緊接著她用顫抖的雙手指著報紙上的陳獨秀的照片痛哭流涕:“天啊,這不就是阿拉的老頭嗎?”
丈夫竟是鼎鼎大名的陳獨秀?潘蘭珍想都不敢想,但是照片上的人物就和自己家的老頭長得一模一樣啊!
帶著各種猜想,潘蘭珍將女兒安頓好後急忙趕回家,看看丈夫是否還在家中。
結果,當她回到家中一看傻眼了,家裡一片狼藉,被人翻得雜亂不堪,而自己心心念唸的老頭也早已不知去向。
莫非睡在自己枕邊多年的老頭真的就是陳獨秀?
作為一位舊時代的女人,潘蘭珍雖不懂政治,但是對於陳獨秀的大名和事蹟,卻早有耳聞。
結婚前,潘蘭珍曾在英美菸草工廠打工,就時常聽到許多工友談論起陳獨秀,自然也知道陳獨秀所做的事情都是“殺頭的”!
想到這,潘蘭珍的心中頓時生出一股不好的預感,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接連不斷地摔落在她的臉頰上。
她始終想不明白這個李老先生怎麼會是陳獨秀呢?淚眼婆娑中,兩年前的場景漸漸浮現在眼前。
24歲的潘蘭珍和53歲的陳獨秀之間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故事?他們後來的結局又是如何呢?
1908年,潘蘭珍出生在南通的一個貧苦家庭中,年幼時跟隨父母逃荒來到上海謀生。
家境的貧寒,使得潘蘭珍13歲時就到紡織廠中做童工,年紀稍大一點,又前往父親所在的英美菸草公司做工。
此時已經17歲的潘蘭珍已經出落的亭亭玉立,是一個渾身上下充滿著青春氣息的小美女,卻不曾想因為自己的美貌,給她的人生帶來了難以想象的災難的。
在潘蘭珍工作的廠子裡,有一位工頭垂涎她的美色,常以“領導”的身份強迫威脅年輕的潘蘭珍,在屢遭拒絕後,工頭便在上班時故意找茬,責罰打罵時有發生,潘蘭珍受盡了屈辱。
最終在工頭的淫威脅迫下,潘蘭珍被迫和他同居,並生一個兒子,不過可惜的是這個孩子沒多久就夭折了。
孩子的離世,生活的屈辱,再加上工頭的無端“暴力”,使得她的肉體和精神備受折磨。同居兩年後,潘蘭珍再也忍受不了這非人的折磨,獨自逃了出來,在熙德華石庫門租了一間房子。
在工廠中的屈辱生活和高強度工作,讓潘蘭珍嚐遍了世間的酸甜苦辣,成熟與堅強,在她身上日益顯現。
就在那一年的秋天,她租住的樓裡突然搬來一位五十多歲的老人,沒有家人陪伴,孤家寡人一個,只知道他姓李,51歲,來自南京,其他一概不知。
這個老頭在他們那棟樓裡很奇怪,平時沉默寡言,極少與人溝通,見到他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看書和寫字,偶爾還會獨自一人外出散步,毫無笑容的臉上處處透露著失落和悲痛。
不過,作為“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時間一長,兩個人逐漸熟識起來。
同樣都是孤苦伶仃的流落人,相處起來有種莫名的親切感。
老先生對潘蘭珍的悲慘遭遇十分同情,常以人生哲理開導她,甚至教她讀書習字,而潘蘭珍也被老先生的學問和儒雅所折服,時常幫助老先生收拾字畫,洗洗衣服,做些家務事。
潘蘭珍年輕漂亮,勤快能幹,樸素大方,深得李老先生喜愛,而李老先生年齡雖大,但有文人風采,與他接近,潘蘭珍能感受到“安全感”。
隨著相處時間增加,潘蘭珍與老先生漸漸互生情愫。
22歲的潘蘭珍和51歲的李老先生,相差29歲的愛情,自然遭到了潘蘭珍父母的反對。
但是在愛情面前,潘蘭珍不顧世俗的偏見和父母的竭力反對,毅然嫁給了大自己29歲的李老先生。
婚後的兩個人視對方為知己和依靠,相敬如賓,日子雖然平平淡淡,卻苦中作樂。
同居兩年,潘蘭珍的肚子始終不曾有變化,自知無法生育的她在徵得丈夫的同意後領養了一個女兒,取名為鳳仙。
根據我國的傳統,孩子一般都跟隨父姓,但是不知為何,丈夫卻堅持讓女兒跟隨潘蘭珍姓潘,這讓潘蘭珍很是不解。
直到這次丈夫被抓,潘蘭珍才恍然明白,原來丈夫不姓李,而姓陳,更是大名鼎鼎的陳獨秀。
自從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陳獨秀逐漸遠離中共領導層,後來又因為一些原因離開了這個他所建立的組織。
在1927年7月和1928年的6月,不到一年的時間,自己傾盡心血培養的長子陳延年和次子陳喬年相繼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不久,長女陳玉瑩也因悲傷過度而離世。
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兩子一女相繼去世,年近五十的陳獨秀三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楚,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
政治失意,子女相繼離世,陳獨秀接連遭受重大打擊,心灰意冷。
再加上此時蔣介石以“危害民國罪”懸賞三萬大洋捉拿他,陳獨秀只能躲藏在一個弄堂中隱姓埋名。
複雜的政治環境,隨處可見的特務,讓陳獨秀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即便是新婚妻子他也守口如瓶。
直到結婚兩年後,也就是1932年的10月15號,因叛徒告密,陳獨秀遭到國民黨逮捕時,他的真實身份才被識破。
陳獨秀被捕後,國民黨各大報紙頭版頭條爭相報道,社會各界譁然一片,更有諸多極右分子紛紛請示國民黨中央,要求對陳獨秀處以“極刑”。
在押往南京途中,陳獨秀呆呆地坐在火車的座位上,周圍皆是看押他的軍警,戒備森嚴,毫無逃跑的可能。
回望四周,陳獨秀百感交集,他深知此次前往南京必然是九死一生,但是作為一個經歷過大風大浪,活了半個多世紀的老年人來說,生死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而他此時內心最擔心的卻不是自己的生死,而是他的妻子潘蘭珍。
結婚兩年,陳獨秀從未對她吐露過自己的真實身份,如今自己深陷囹圄,又是一個五十三歲的老頭,年輕的妻子還會再見他嗎?
“再也見不到蘭珍了”,這句話一直在迴盪在陳獨秀的心中,久久揮之不去。
......
潘蘭珍在孃家得知了陳獨秀的事情後,慌忙趕回上海家中,踏入家門,映入眼簾的是滿屋的狼藉,而那個心心念的人兒,早已不見蹤影。
此時的潘蘭珍內心慌亂不堪,生怕丈夫出了什麼事,帶著對丈夫的擔心,潘蘭珍獨自一人在人海茫茫的大上海四處打聽陳獨秀的去處。
就在潘蘭珍求助無門,不知所措之際,一個陌生人找到了她,並告知了陳獨秀的下落和情況。
原來,陳獨秀被押往南京後,心中十分掛念潘蘭珍,擔心她會受自己的牽連,便千方百計地透過朋友傳信轉告潘蘭珍不要去看他,也不要打聽他的下落。
得知此訊息,潘蘭珍那顆懸著的心,放了下來。
她雖然不懂政治,但是她知道陳獨秀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陳獨秀,即使陳獨秀深陷牢獄,她也要回到丈夫身邊。
潘蘭珍憑藉自己的膽識和對陳獨秀真摯的愛情,毅然辭掉了上海的工作,獨自一人來到南京,又經多方打聽,最終找到了關押陳獨秀的老虎橋監獄。
潘蘭珍的突然出現,讓陳獨秀十分意外,看著風塵僕僕,滿臉焦急的妻子,陳獨秀老淚縱橫。
感動之餘,他想到自己已經身處監獄,生死未卜,妻子才24歲,剩下的路還很長,不能把青春耽誤在自己的身上,他忍痛勸道:“你快回去,上海好歹還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監獄裡還能給你什麼呢?”
早在來南京前,潘蘭珍就下定決心陪著陳獨秀,不管陳獨秀如何勸說她始終不為所動。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五四運動”的精神領袖,陳獨秀在政治界、文學界、教育界地位頗高。
自從他被捕後,蔡元培、柳亞子、胡適、楊杏佛等眾多社會名流紛紛致電國民政府向蔣介石求情,希望能對他從輕發落,大律師章士釗親自出面為其辯護,“國母”宋慶齡更是親自前往南京,當面給蔣介石施壓。
最終在各方壓力下,蔣介石考慮他早已離開中共領導層,是一位無黨無派人士,便在1933年的4月以“文字為叛國之宣傳”罪,判處陳獨秀有期徒刑13年。
在獄中,出於陳獨秀的特殊身份,獄卒對他的管理十分“寬鬆”,來訪者都可以接見,看到自己出入監獄方便,潘蘭珍便決定留下來照顧陳獨秀的衣食起居。
陳獨秀他的學生、國民政府教育部次長段錫鵬看到師母無處可去,便主動提出讓師母住在自己的家中,卻沒想到被潘蘭珍拒絕:“段家是大官,我住進去不方便。”
後來她就在監獄附近租了一間房子,自力更生,一邊打工賺錢,一邊照顧丈夫的生活。除了每日前往監獄送飯外,潘蘭珍還幫丈夫洗刷縫補,噓寒問暖,關懷備至,在精神上給予陳獨秀極大的慰藉。
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三伏盛夏,總能看到潘蘭珍手挎竹籃出入監獄的身影。
作為能夠出入監獄的“自由人”,潘蘭珍還承擔起了給陳獨秀跑腿、採購和聯絡的“重任”。安下心來的陳獨秀便在獄中著書立說,時而研讀重要專著,時而撰寫理論文章,在思想理論上不斷髮展,一篇篇著作接連問世。
陳獨秀的身體不好,卻喜歡熬夜讀書,潘蘭珍總會耐著性子加以勸阻,為了能讓丈夫儘快休息,潘蘭珍不管多晚都會等到陳獨秀睡下了,她要守護一陣子才離開,第二天還要繼續打工。
潘蘭珍對她傾盡所有的關懷和不辭辛勞的照顧,讓陳獨秀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一向脾氣暴躁的他,竟然從未對潘蘭珍發過一次脾氣。
這樣的日子雖苦,但是他們夫妻倆卻苦中作樂,恩愛如初。
......
1937年時,“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飛機轟炸南京城,陳獨秀所住的監獄牢房被日軍炸彈擊中,房屋倒塌,幸好他及時躲到桌子下面才倖免於難。
事後,心有餘悸的陳獨秀勸潘蘭珍離開:“南京是日軍轟炸的重點城市,你趕緊回南通老家去。”
潘蘭珍看著陳獨秀,想都沒想直接拒絕道:“我是你身邊唯一的親人,我怎麼能走啊,要死就死一塊吧。”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共兩黨再次達成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與此同時中共方面向蔣介石提出了釋放政治犯的要求。
再加上胡適等社會名流的長期呼籲,最終在1937年的8月26日,蔣介石提前釋放了陳獨秀。
從1932年10月被捕入獄,到1937年8月釋出,陳獨秀在監獄待了足足五年的時間,而潘蘭珍也在監獄中陪伴照顧了他五年!
而此時,山河破碎,外敵入侵,國家危亡只在旦夕之間,戰火連天的社會已經不允許他們隱居山林,雙宿雙飛。
1937年9月,日寇迫近華東,南京城岌岌可危,已經58歲的陳獨秀帶著29歲的潘蘭珍沿江而上,前往武漢避難。
船過老家安慶,陳獨秀獨自一人站在船頭,深情地望著這片熟悉的故土,心中感慨良多。
昔日的陳獨秀因從事反清運動遭到官府的通緝,被迫背井離鄉留學日本,歸國後出任安徽都督府秘書長,又因“反袁”運動而聲名大噪,成為安徽民主革命的領軍人物。
隨後他創辦《新青年》雜誌,拉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是當時很有聲望的中國革命運動的先驅者。
後來,他參與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給黑暗的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光明。
那時的他不僅是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還是數以萬計的熱血青年的“精神導師”,那是何等的風光,何等的意氣風發?
而如今,他已是一位無黨派人士,又經歷了五年牢獄之災,原配夫人所生的三子兩女中,只剩一子一女尚還在世,現在陪伴在他身邊的只有這位不離不棄的潘蘭珍。
人到晚年,淒涼至此,陳獨秀望著奔湧不息的長江水,不免老淚縱橫。
陳獨秀帶著潘蘭珍寓居武漢,卻不曾想成為了當地一個不小的新聞。雖然陳獨秀早已離開中共,還被蔣介石關押了五年,但是他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得知陳獨秀居住武漢,一時間各路人物紛紛上門拜訪,國民黨的特務也是遍佈周圍監視他的動向,樹大招風也不過如此。
與此同時,蔣介石也竭力拉攏他為國民黨服務,先後派出胡宗南、戴笠、周佛海甚至張國燾登門遊說,皆遭到陳獨秀的痛罵和拒絕。
不甘心的蔣介石又派遣自己的親信朱家驊以十萬大洋為經費、五個國民參政會委員的名額為條件,希望陳獨秀出山組建一個擁蔣反共的新黨。
不過令蔣介石沒有想到的是,在如此優厚的誘惑下,陳獨秀對此嗤之以鼻,毫不客氣地對朱家驊怒道:“蔣介石殺了我許多同志,還殺了我兩個兒子,我與他不共戴天!”
聽到陳獨秀如此說,朱家驊臉上紅一陣白一陣,被弄得下不來臺,最後怏怏而回。
各路人物接二連三的拜訪,讓陳獨秀深感武漢不是久居之地,再加上日軍飛機來日轟炸,使得他決定再次沿江而上,越過戰時陪都重慶,到達四川江津,寄住友人家中。
自從陳獨秀出獄後,輾轉多地,居無定所,幾乎沒有什麼收入來源,生活極為清貧,但是妻子潘蘭珍沒有一句怨言,始終陪伴在其身邊,給予陳獨秀無微不至的照顧。
1938年6月,陳獨秀老家安慶陷落,三子陳松年就帶著妻兒和祖母謝氏一起前往四川江津與父親匯合。
母親和孩子的到來,讓原本生活就困苦的陳獨秀更是雪上加霜,一家六口只能擠在一所小房子,勉強度日。
陳獨秀的母親雙目失明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為了能讓丈夫寬心,潘蘭珍主動承擔起了照顧婆母的責任。
她每天不厭其煩地幫助婆母梳洗,捶背揉腰,做飯洗衣更是不在話下。
一家六口祖孫三代住在一起,家庭矛盾常有發生,潘蘭珍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陳家人無米下鍋之時,潘蘭珍又悄悄地將自己的耳環和戒指當掉。
許多年後,陳松年回憶起當時和潘蘭珍在江津的生活時,無不感慨地說道:
“她待我父親極好,父親晚年全靠她。她平時寡言少語,做事勤快利落。我們對她很尊重,尊之為母,我的兒輩喊她奶奶。”
剛滿三十的潘蘭珍,默默地承擔著家庭的重擔,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陳獨秀母親去世。
後來,陳松年和妻子在一所學校中教書,搬了出去,陳獨秀就帶著潘蘭珍離開江津這個嘈雜之地,在一個名叫鶴山坪的人跡罕至的山村中隱居,過起了閒雲野鶴般的生活。
誰能想到,曾經在中國政界、教育界、文學界舉足輕重的陳獨秀,晚年竟淪落到隱居山林,潛心學問呢?
陳獨秀的境遇,不免讓人唏噓。
雖然陳獨秀的生活貧苦,但是他依舊保留了自己的風骨,即使食不果腹,借錢度日,陳獨秀依然堅持自己曾經的理想,不被蔣介石的高官厚祿所引誘,更不會為了一己私利而放棄自己的原則。
村中的生活雖然清貧,但是在潘蘭珍的陪伴下,陳獨秀怡然自得,潛心於著書立說,研究學問。
不過,這樣悠閒日子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
1942年5月27日的晚上,陳獨秀因食物中毒再加上長期患有高血壓和心臟病引起的多病併發,生命垂危。
臨終前,陳獨秀依依不捨地牽著愛妻潘蘭珍的雙手,即使病痛百般折磨他也緊緊攥著,久久不願鬆開,他自知時間不多,強忍著病痛,喘著粗氣,斷斷續續地對潘蘭珍說道:“蘭珍吾妻,我去後,你務求生活自立, 倘有合適之人, 可從速 ……改嫁,安度後半生。”
只見一滴汙濁的老淚從陳獨秀的眼角滑落,緊握潘蘭珍的手漸漸鬆開,一代英豪在滿目的淒涼中,無比惆悵地離開了這個他所奮鬥過的、眷戀過的世間。
12年前,他們同在一所公寓中“做客”,從相識到相知再到相愛,他喜愛她的善良樸實,她敬佩他的學識和品格,一段相差29歲的愛情由此書寫。
婚後兩年,她才得知丈夫的真實身份,即使丈夫深陷牢獄之災,她依舊不離不棄,不管寒來暑往還是風吹日曬,她五年如一日,傾盡全力照顧丈夫。
後來,丈夫出獄,輾轉多地,漂泊不定,生活更是窮困潦倒,她依然是毫無怨言,始終相伴左右。
從1930年到1942年,從22歲到34歲,潘蘭珍陪伴了陳獨秀整整12年,她所有的青春全都耗在了陳獨秀的身上,但是她無怨無悔。
她對陳獨秀的愛情是真摯的、純粹的,堅貞不渝的!
陳獨秀去世後,潘蘭珍遵照丈夫的遺願,在四川的一個農場中工作了四年,依靠微薄的工資勉強度日。
抗日戰爭勝利後,潘蘭珍再度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學的食堂中煮飯,孤苦無依的她將養女潘鳳仙接回家中相伴。
後來,日子過得窘迫,潘鳳仙為了生計,不得已和一名國民黨的軍官結婚。就在她再度享受家庭幸福生活的時候,丈夫突然暴斃,使得潘蘭珍再度跌落谷底。
生活的壓迫,接二連三的重大打擊,使得潘蘭珍身體狀況急轉直下,於1949年10月31日因子宮癌去世,年僅43歲。
而她對陳獨秀的一腔真情,隨著她的逝去也煙消雲散,能留下的只有那一段傳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