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清王朝,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康乾盛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勵精圖治將大清王朝的發展推到了頂峰。而康乾盛世的到來除了聖賢的君主往往還有忠賢的良臣。作為三朝元老的大臣張延玉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厚重的一筆。他歷經三朝,深的康熙、雍正的喜愛,雍正皇帝甚至直接許諾張延玉死後可以配享太廟,這可是為臣者一生最大的榮譽。而張延玉也是清王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而晚年的張延玉與乾隆皇帝相處的並不是十分融洽,可以說是矛盾重重,甚至差點被剝奪了入太廟的資格。這是什麼原因呢?作為政治老手的張延玉晚年為何又昏招頻出呢?
三朝元老
張延玉中國古代可以說是很幸運很厲害的大臣之一,在大清王朝中一位漢人可以一直在政治中樞中如履平地,步步高昇,成為清代文臣成功的代表之一。張延玉,安徽桐城人,29歲高中被欽點為翰林。之後又獲得了與康熙皇帝面見交談的機會,交談後讓康熙對他大為讚賞,讓他侍值南書房,成為了皇帝的貼身秘書。由於優越的表現,45歲的時候又被提拔為禮部侍郎。
康熙皇帝駕崩後,即位大寶的雍正皇帝對張延玉也很加賞識,將他提拔為禮部尚書,可以參與機密要事。雍正皇帝在歷史上是大臣難以相處的皇帝之一,而他和張延玉卻相處的很融洽,許多大小事都和他議論,皇帝諭旨由他繕寫。他們的關係在雍正朝的一次事件中可以看出。雍正五年,張廷玉生了一段時間病,病好後進宮,雍正說:“我前兩天對近侍們說,我連日臂痛,你們知道嗎?他們驚問其故。我說,大學士張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這不就是我臂痛嗎?”此事傳開,成為一時佳話。
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皇帝寫信給他說:“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餘,未免每每思念。”雍正朝時,張延玉被提拔為大學士,軍機大臣,身著吏戶兩部,一時權侵朝野。雍正皇帝甚至立下了遺囑,讓張延玉死後可以享配太廟。在大清王朝統治中國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張延玉是唯一一個享受如此殊榮的漢人。
與乾隆帝相處
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對張延玉這位三朝老臣也表現出了應有的尊重,每次和他說話都和顏悅色。每次張延玉上朝時,乾隆皇帝都要讓太監攙扶著他。到了乾隆二年,乾隆皇帝下達聖旨封張延玉為三等伯,開了清王朝文臣封伯的先河。而且平時獎勵不斷。還把他比喻為歷史上的賢臣仲山甫、文彥博和呂端。
但是伴君如伴虎,一朝不測,可能就是萬劫不復。張延玉曆經三朝,處於大清政治的最高層,四十多年一直穩如泰山,沒有犯過一次錯誤,他工作勤勉,辦事效率高,而且從小接受他父親大學士張英的教導,這是他的過人之處。
仕途上的風波
然而,乾隆十三年,為官四十多年的張延玉在仕途上第一次犯了錯。這一年文穎館《御製詩集》編撰好了,交由乾隆皇帝御覽,乾隆皇帝看了一遍,發現了幾處錯別字,龍顏大怒,將文穎館總裁官張延玉等人交部議處。雖然處分不重,卻讓老年的張延玉心驚肉跳。緊接著,為去世的孝賢皇后寫祭文,用了泉臺字眼。深受喪妻之痛的皇帝又覺得這兩個字不夠尊貴,不能加以皇后之尊,又將以大學士張延玉為首翰林院官員以殊失敬理之義的罪名罰俸祿一年。這更加讓張延玉驚出了一身冷汗。
為了加強皇權,乾隆皇帝進一步打擊朋黨,防止大臣之間的組織性和聯絡性,作為漢臣之首的張延玉自然成了打擊物件。張延玉也感覺到了,他的政治生涯到頭了,他要退出舞臺了。果然,乾隆十年,皇帝任用訥親為軍機大臣,位列張延玉之前。乾隆十一年,皇帝暗地裡不讓張延玉再參與機密要事。而這一年他的長子也去世了,這對張延玉又是一次打擊。他慢慢產生了退休的念頭。
歸鄉風波
乾隆十三年,新年宴會結束後張延玉有機會與皇帝私下面談的機會,他提出了“年近八旬,請榮歸故里”的想法。然而皇帝拒絕了。乾隆帝說他將來要配享太廟,大臣應該死而後已,一生都應該奉獻給國家,而不是老年貪圖享樂。張延玉似乎料到會這樣,他叩頭回答到:“七十懸車,古今通義。”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及時退步,才能保此身榮。況且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然而乾隆帝聽後卻很不高興。他反駁到:“劉基並非主動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罷斥回鄉。你應該學習諸葛亮,就為皇帝效忠一生,這才是大臣的最高境界。”張廷玉也立刻回答:“諸葛亮遇到了戰爭時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則遇到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語。希望在太平時代,能享受到林下之樂。”皇帝反駁到:“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論什麼境遇,都會一心不變。比如皋夔、稷契得遇盛世賢君,龍逢、比干則遭逢亂世暴君,處境不同,然忠誠之心相同。”張廷玉立刻聽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這不分明是說自己不夠忠誠嗎?古代臣子不忠,這話就重了,於是張延玉只好“免冠叩首”, “嗚咽不能自勝”。
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與張延玉談話結束後,關心的問了下張延玉的身體,張延玉再一次提出了退休的念頭。這一次皇帝沒有直接拒絕,而是說在考慮考慮。而後乾隆皇帝下了一道聖旨,說去留讓張延玉自己決定。乾隆的想法是老練的張延玉接旨後能揣測其中聖意,他應該回到:即使身體衰老也不忍離去。這樣乾隆皇帝可以在下一次聖旨:看到張延玉的奏摺十分感動,特命榮歸故里。製造出一副君臣和睦的景象。可惜張延玉太老了,他沒有過去為臣的精明瞭,也可能想退休的念頭太強烈了,他回了奏摺是謝主隆恩,明年春天準備返回故土。乾隆皇帝雖然不滿意,還是批准同意了。
可是,意外又發生了。當時他的政治對手是史貽直,他的政治仕途沒有張延玉順利,在張延玉提出退休後,他一直在朝中宣揚張延玉沒有入住太廟的資格。張延玉又擔心了,享配太廟可是古代大臣最高的殊榮。自己退休後在朝中影響力下降,而史貽直又在皇帝面前大肆宣揚剝奪自己入太廟的資格,皇帝會不會真的不讓自己入太廟。思前想後,張延玉決定豁出自己的老臉,決定入宮面聖,請皇帝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覆。
這可讓乾隆皇帝大為惱火,他從未說過不讓張延玉配享太廟,張延玉這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啊,但是畢竟人家一生都奉獻給了愛新覺羅家族,自己都讓他退休了,那就再寫份保證書吧,讓他放心。得到皇帝這樣的恩賜,張延玉應該第二天親自入宮謝恩。可不知道是他太老了還是太激動了,第二天竟然讓自己的兒子代替自己前去謝恩。這讓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他認為張延玉對皇帝一點感情都沒有,連最後一面都不讓見,所以讓軍機大臣寫聖旨問張延玉怎麼回事?而軍機處的一位大臣和張延玉私交甚好,就讓一個下人傳訊息給張延玉讓他做好準備。可是張延玉再一次做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皇帝的聖旨還沒有到家,他就來請罪了,皇帝知道這是有人給他傳訊息,勃然大怒,認為他勾結朝臣,結朋黨,寫了一篇上諭指責他。
甚至說他不配享入太廟。最後因為是雍正的遺囑,所以不剝奪他入太廟的資格,只是剝奪他的伯爵頭銜。可是意外又發生了,張延玉準備回家時,皇長子去世,他和皇長子有師生之誼,必須參加葬禮,結束後他上奏說希望馬上啟程。乾隆皇帝再一次勃然大怒,他認為皇長子剛結束張延玉就急著回家,可見他根本一點都不悲痛,認為他不配享太廟,剝奪了他入太廟的資格。
回到老家的張延玉還有更慘的事,皇帝抄了他的家,他獨自一人坐在家中,常年閉門不出,苟活五年後去世。訊息傳來,乾隆帝也感到了一絲悲哀。宣佈寬恕張延玉所有的過錯,恩准他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