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詩人賀知章一生順遂,三十多歲就已高中狀元,其後一直在京都為官直到八十六歲告老還鄉,回到浙江紹興“捨本鄉宅為觀”!賀知章曾作詩《回鄉偶書》中說道“少小離家老大回”,五十多年不曾在家,回家時鄉里的少年兒童見到他都以為是外來客,其境遇很像現代人說的“回不去的故鄉”。既然如此,他退休後為何不留在更為熟悉的京都,而要回到家鄉呢?
其實不止賀知章,絕大部分古代官員退休後都要回鄉,其中既有“京城米貴”的經濟原因,又有“皇帝詔令”等政治因素。
1、京城米貴
現在“北上廣”的房價往往令人望而興嘆,其實古代也一樣,大城市的房價讓人高攀不起,即使科舉成功,當上了公務員,拿著高薪水,但是沒有深厚的家底兒,想在京城買房是很困難的。更何況當了官總不能自己打掃衛生吧,出了門也得有個小廝跟著顯得有排面,古代又沒有鐘點工,這些人等於是當時的“住家保姆”,只買個一居室顯然也不夠用!
話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年輕時當“京漂”,剛到長安拜訪前輩顧況,老先生就提醒他:“京城米貴,居之不易”。及後看到了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不禁讚歎:“道得個語,居即易矣”。意思是,能夠寫出這樣的詩來,就不怕長安米貴,能在這大城市好好生活了。
白居易確實憑藉自己的才華中了科舉,可並沒有“居易”!他29歲考中進士,32歲參加工作,在中央辦公廳負責校對紅標頭檔案的工作人員,一個月工資一萬六千錢,這個工資水平只夠白居易在長安郊區租幾間茅屋。節衣縮食的存了點兒錢後,白居易才在長安城的衛星城買了一處宅子。但是宅子離單位太遠,他只能過“候鳥”生活,工作日在單位湊合住,節假日再回渭南的家調節一下。
就這樣堅持了三年,工作做得不錯升了官,工資也跟著漲,終於租得起市裡的房子了,不用跑來跑去做“候鳥”。後來外放了十幾年,工資越來越高,終於攢夠了錢,在五十歲的時候才在長安買下第一所房子。
可能會有人說白居易官做得小,工資低才買不起房。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官兒可不小,幹到首都市長,還兼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想來工資待遇比白居易高了不止一個層次吧,照樣工作三十年才買了一個小戶型。有詩為證:“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於我自有餘。“”
宋代官員的俸祿在歷朝歷代算是優厚的,但是依然難以解決一大家子人口在京城的住房問題。著名的蘇家三父子,爸爸蘇洵做了十幾年的官也沒能在京城置辦上房子,還好當時實行官邸制,公家給解決住房,但是隻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蘇轍和蘇軾進京投奔父親時,蘇洵就讓倆兒子借住在官邸。後來,倆兒媳婦也帶著孩子來京城了,官邸實在住不下了才掏錢在外邊租了一處宅院。
蘇軾26歲開始當公務員,但是家庭壓力太大,又經常做慈善,搞得自己一直沒存到足夠的錢買房。兒子在開封結婚也沒有新房,最後借了朋友的房子才辦了婚事。年齡大了以後想有個穩定的住所,錢還是不夠,不得已找弟弟蘇轍借錢買了第一套房子。
小弟蘇轍雖然官做得比哥哥大,但是依然在開封買不上房。到了六七十歲,想想活了半輩子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連兒子們都老是抱怨。一狠心,決定要蓋房,開封的房子買不起,就買遠一點的吧,於是就在開封南邊的許昌蓋了套大房子。“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有了房子當然很開心,但是想想自己為了房子耗盡畢生積蓄,又自責到“我老不自量”!
小弟蘇轍雖然官做得比哥哥大,但是依然在開封買不上房。到了六七十歲,想想活了半輩子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連兒子們都老是抱怨。一狠心,決定要蓋房,開封的房子買不起,就買遠一點的吧,於是就在開封南邊的許昌蓋了套大房子。“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有了房子當然很開心,但是想想自己為了房子耗盡畢生積蓄,又自責到“我老不自量”!
2、家有良田
我們知道古人要想透過科舉出仕就得寒窗苦讀數十年,能支撐得起一個人不事生產專心讀書,這得是啥家庭啊!很多人本身就是官二代甚至官三代,比如白居易,他爺爺和爸爸都當過縣令;杜牧的爺爺當過宰相;柳宗元出身名門望族的河東柳氏,母親為范陽盧氏……
這些累世官宦家族一般在祖籍所在地都購置大量土地,依靠莊子的收入生活。田莊的收入十分不菲,《紅樓夢》中烏進孝管著的寧國府一處田莊,一年的收入據賈珍估算就有5000兩,而賈政從五品員外郎的歲俸銀也只有80兩。
即使一些官員出身貧寒,但是為官的俸祿也足可以養家活口,即使買不起京城的房子土地,買家鄉的田地還是遊刃有餘的,宋人王正已就曾說:“吾觀今人宦遊而歸者,鮮不買田。”
而且,為了防止家族式腐敗,官員的父母和成年子女不得隨任,只能在老家待著。只有個別有功之臣,年齡大了需要有子女在身邊照顧,朝廷才會特批一個成年兒子隨任。這種情況,即使在京城買得起房子,與家人分隔兩地不能享受天倫之樂,一個人又有何趣味,不如回鄉!
3、皇帝詔令
對於退休官員的去向,歷朝歷代都鼓勵返回原籍,甚至為了讓官員退休回鄉,制定了法律加以約束。有的官員在某地任職,感覺當地空氣質量好、老百姓素質高、教育資源強,退休後想在當地繼續生活。但從法律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從南宋開始就有明文規定,各級地方政府官員休官後,三年內不許在任職地居住,如果在當地有親屬,三年以後也不許居住,違反命令判處一年徒刑。這一招是為了防止外放官員在當地貪汙腐敗,形成自己的勢力網,威脅中央對地方的管控,因行之有效為後世王朝沿襲!
明清兩代,朝廷明令禁止所有官員在任職所在地買房,《明代律例彙編·萬曆問刑條例·任所置買田宅》:“凡有司官吏,不得於見任處所置買田宅。違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如果違反規定買了房,不僅屁股要捱上五十大板,還要開除公職,連買的房子也要沒收。清朝對旗人有種種優待,但也禁止在任職地買房,並有旗人退休後歸旗之令。
另外,古代有嚴格的戶籍制度,皇家有玉諜,官吏有士籍,戶口不是當了公務員就可以更改的。東漢名將張奐,以正部級掌管北方邊境軍事,並監察當地高官,東漢末年叱吒風雲的董卓在當時只是張奐的小弟。在打敗侵略邊境的遊牧民族之後,朝廷賞賜他二十萬錢、並獎勵家中一人做官。張奐推掉所有的賞賜,只希望皇帝把自己的戶口從敦煌淵泉遷到弘農。“舊制邊人不得內移,唯奐因功特聽,故始為弘農人焉。”說明,遷戶口太難了。
4、遠離政治
讓退休官員返回原籍主要是為了防止官員離職以後繼續幹預政事。宋朝時期對文人實行寬鬆的管理方式,自仁宗至神宗朝,圍繞兩次變法,形成支援和反對兩個派別,日常在朝堂互懟。很多官員被懟輸了以後不回自己老家,而是聚集到西京洛陽,一時之間洛陽官僚雲集,一些政見相同者打著以文會友的旗號形成政治小團體。比如以杜衍為首的“五老會”、李昉組織的“九老會”、文彥博組織的“同甲會”、司馬光組織的“直率會”……
這些人致仕之前多是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及朝野,雖然離開京師,但聚集在離開封不遠的洛陽,密切關注朝中局勢,一有機會就會逆風翻盤,攪動時局!比如宋神宗逝世後,以司馬光為首的反對派,迅速從洛陽各種“會”中物色了一幫人馬,很快就把王安石的新法廢除,其政治力量不得不引起統治者的忌憚!
後世朝廷吸取經驗教訓,除了少數皇帝信任的官員會被“賜第京師”以備皇帝諮詢以外,其餘致仕特別是因失去皇帝信任而“被”致仕的官員,可能原本還念著面子讓你回鄉當個富貴翁,但是如果賴在京城不走,就會引起皇帝更深的猜忌,隨時會被翻舊賬。
所以,“被致仕”的大臣們也很識時務,比如明朝嘉靖時期的內閣首輔楊廷和,因為堅決反對嘉靖追贈生父為“皇”,招致皇帝的怨恨,楊廷和識趣的“累疏乞休”,皇帝一看挺懂事兒,“尤賜璽書,給輿廩郵護如例”,特別優待派公車送他回鄉了。
可見古人退休後不是不想在京城住,實在是跟我們一樣“住不起”,或者是“不敢住”。退休之後官邸還給朝廷,又在京城買不起房,即使買得起房,時不時的皇帝想起來問一句“XX怎麼還沒走”,可能就有大麻煩了!與其賴在京城當“黑戶”,還不如回家享受高屋廣廈、天倫之樂!
江南園林很多都是古代官員退休後回老家建的宅邸。如蘇州留園就是明嘉靖時太僕寺卿徐時泰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