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妥妥陳故事
“地球的自轉”給大家帶來了時間的第一個自然單位,這就是“日“。地球繞軸自轉一週為一“日“,它是晝夜交替的週期。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帶來了第二個計時單位,就是“年“。地球公轉一整週為一“年“,這是四季變化的週期。最後,月亮繞地球的運動為大家建立了第三個時間單位“月“。
"民以食為天",最早的時候中國是單純的農業國家如果不能創造出適合耕作的歷法,那麼在當時的條件下很難做到旱澇保收。此外小農經濟十分脆弱,若是播種或者耕種的時間掌握不好,就很有可能會導致歉收,一家人來年可能就要忍凍捱餓。所以講究風調雨順。
(一)、海上生明月,日從東山升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種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可謂是婦孺皆知。在這短短的數語之間,蘊含了巨大的智慧,即使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它也能夠派上巨大的用場。
古代農民們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都包含在其中。它對農業生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牽扯到了百姓們的衣食住行,巧妙地把日月執行規律以及自然節律和民俗結合了起來,二十四節氣屬於干支歷,也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中國農曆到底有多牛呢?
陰曆、陽曆、陰陽曆成就中華歷
陰曆首先是圍繞著月亮執行的規律進行闡述;在配合日全食以及太陽執行規律的情況之下,古人又創造出了太陽曆,即所謂的陽曆。這一套完整的歷法在王蒙看來是中國的歷法、是中華歷,並不是簡單的單一曆法。
古時候的人們透過簡陋的工具便探知了日月的執行規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這些曆法在如今科技發達的時代裡,依舊起著重要作用。
這陰陽曆是古代人為了配合自己農業生產的需要,經歷不斷總結和觀察的智慧結晶。這一部農曆,其實就是中國古人一部勞作的指導書。在信仰自然的古代裡,對於自然規律的尊崇讓古人創造出農曆這樣偉大的智慧結晶。
農曆並不是所謂的陰曆,陰曆只包含了月亮的執行規律而農曆則囊括了太陽與月亮,古人以月亮為陰,日頭為陽因此也被稱之為"陰陽曆"。當然對於農曆的叫法各不相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習慣。
王蒙是一位曾經差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同時在作家富豪榜上也是名列前茅。
他在參加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時曾說"我習慣於把中國的古曆法稱之為中華歷,它不能被簡單地叫作陰曆,農曆其實是陰陽合曆,在世界上找不到那麼好的歷法,世界沒有任何一種曆法同時知道太陽和月亮"。
"太棒了!又能知道陰晴圓缺,又能知道太陽進行到了哪一步"。從王蒙的這番話中,可以看出他溢於言表的激動之情,心中難掩的喜悅自是不用多言。古人的智慧,令今人歎為觀止。
很難想象他們在沒有先進裝置的幫助下,是如何得知宇宙執行規律的。當然,這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定是千百年來人們不斷的記錄,不斷的觀察所得出的結論。這其實也是為了生產,所謂農曆就是耕作曆法。
古人們害怕自己的勞作沒有跟得上天地執行規律,逆天而行因此才費勁千辛萬苦創造出了農曆。到了今天農曆仍然在發揮著它的巨大作用,農民們如果不按照農曆來耕種可能就會離絕產不遠。
農曆並不適應全球各地使用,它是根據中原以及華北地區來制定的。因此只有在那裡使用,才具有奇效。
(二)、中國農曆多厲害?
農曆體現出太陽,地球和月亮三位一體的思想。純陽曆是將月亮單獨的排除在外,它無法準確地預測到天氣。然農曆則在這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
如果每個月的初一下了雨,初二必定會是晴天。倘若初三還在下雨,這場雨很可能就會持續近半個月。農曆時至今日還在被使用,不是沒有道理的。它除了代表國人追古念古不願拋棄祖宗智慧以外,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有著很強的預測作用。
如王蒙先生所言"中華歷在世界上擁有著無法替代的影響,它左右著國人的耕作以及起居"。華歷是唯一囊括了太陽與月亮的歷法,它完美地體現了古人敬畏天地和積極探索的精神。
國人應當自信起來,老祖宗在什麼都沒有的環境下尚能創造出如此偉大的歷法,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更應該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在古代大家都是靠天吃飯的,因此他們必須對天十分熟悉。
不論是雷霆還是雨露,都將其視作上天給自己的恩賜。這其實並不是迷信,而是對大自然出於本能的敬畏。他們如果不能熟知天地間的執行規律,就無法按照準則來從事農業生產。
農曆的出現,其實也是古人對生存的一種渴望。他們盼望著能夠過上好日子,也祈盼著旱澇保收,在一次次摸索中不斷的前進終於整合出了適合自己所用的歷法。
這也是王蒙在訪談中如此激動的原因,他的內心裡充滿了驕傲與自豪。
當說出那句"世上沒有任何曆法可以同時涵蓋太陽和月亮"時,他是如此的激動。連說"太棒了,太棒了"。可能他一時也想不出其他的言語,來讚美古人。那三個字,就是發自肺腑的稱頌。
(三)、千年歷史為依託,昂首挺胸立群雄
王蒙在採訪中還說道"我主張把春節更名為大年;同時為中華歷正名,不能把它作陰曆"。其實王老先生,說出了很多人心中共同的夙願。畢竟現在是公曆與農曆並行,元月一日是元旦,這是西方人傳過來的,國人應該更好地保持自己的傳統,將正月初一改成是大年,如此可以壓元旦一頭。
王蒙也在《光明日報》上,表達過同樣的觀點,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和全國範圍內的大討論,支援他的人不在少數。當然,農曆也有它的侷限性自然也會有一些反對的聲音。
春節固然要文藝些,不過不如大年來的"霸氣"。前文贅述過陰曆不是農曆,應該把農曆冠之以中華歷的名號,這畢竟是中國老祖宗發明的產物本無可厚非。
如此一來,可以極大地提高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農曆的影響力,不再讓西洋歷壓其一頭。農曆的魅力遠遠不止於耕作和起居,在風水堪輿方面也發揮著其巨大的作用。
這並不是簡單的迷信而是有它的實際道理,其中大多數的書籍都是以農曆為基準所作,它也完美地契合了古人地球、月亮以及太陽三者相依的觀念。
縱觀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如中華文化來的長遠,在先進性上中國的古文化也是要更勝一籌。因此,應當不遺餘力地弘揚傳統文化這才是留給後世的寶貴財富。不忘本,才能夠走得更加長遠。
四、敬天探索,農曆中的精神
王蒙先生誇讚中國農曆是世界上最突出和優秀的智慧結晶,它左右著中國人的耕作以及起居。曆法囊括了太陽與月亮,表現出中國古人在農業生產當中的敬畏之心與積極的探索精神。
這體現了在當時那個殘酷環境之下,不屈的中華民族人民對於自然做出的積極適應。風雨雷霆在古人看來是上天的饋贈,農曆的指導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生活,這是源於人類最初的智慧——敬畏之心。
農曆的出現,更體現著中國人的精神是那樣的樂觀。毫無疑問,涵蓋了太陽和月亮的歷法是智慧的結晶;更是中國古人的一種物質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