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呀,今天也是開心的一天嗎?今天的我特別難受,哭著寫完這篇。
一朵從去年開始對死亡這件事兒感興趣,到現在成了她最大的心事。
之前好幾次,晚上睡前會突然哇哇大哭,抱著我說:
媽媽,我不想讓你死。
我說,媽媽這麼年輕,媽媽好好鍛鍊身體,好好吃飯,還可以活很久呢。
她說,可是你比我大這麼多,你一定會先死,到時候我們就會分開,我不想和你分開,每時每刻都不想分開。
聽她這麼說我特別難受,她的擔心也是我不敢面對的事,只不過我自己都沒想那麼遠。
小朋友們從三歲開始,到5,6歲這段時間,會對死亡這件事兒有越來越大的興趣和擔心,這就是到了“死亡敏感期”。
這個事兒再正常不過,就像一朵說的,看來所有人都會擔心這個問題,連孫悟空都是。
死亡和性這兩件事兒,一個對咱們來說很沉重,一個很害羞,尤其被孩子第一次問到的時候很容易語塞詞窮,隨便搪塞一個答案,越到後面越難自圓其說,後患無窮。
所以咱們還是早點做好心裡準備和應對,先把自己的心理狀態調節好,想好咋說,到時候不至於被突然襲擊搞得措手不及。
一朵認識死亡有這麼幾個過程:
一開始完全沒有啥情感觸動。一朵不到兩歲的時候爺爺奶奶給她買過兩隻小鸚鵡,後來我忘了為啥死了,一朵完全沒反應,也沒問它們去哪兒了,會不會回來。
她還養過三隻小魚,因為總忍不住拿出來玩兒,離開水太久,也死了,她也不太懂得難過,就覺得小魚死了我們再買一條就行。
後來以為死就像睡著了,還能醒過來。一朵兩歲多的時候特愛看《德國專注力》這套書,裡面有一冊的背景是白雪公主的故事。
我不喜歡白雪公主的故事,買這套時候沒仔細看,裡面有一本就是它
那會兒我們玩兒過家家,她老說,白雪公主死了一會兒,又活過來了。
再後來開始好奇死了之後能不能活過來。一朵去年每次背古詩《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就會很傷心。每次都問,陸游怎麼了?為什麼會死。
這個時候她就明白了,死了,就是離開了這個世界,不會活過來了。
知道了這一點,她就會害怕死亡,害怕自己死,害怕我死。她會冷不丁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第一次被問我心裡毛毛的,後來才明白,她是擔心和我分開。
這個階段小傢伙們會經常冒出來一些像這樣“大逆不道”的問題,其實完全沒有任何惡意。
咱們就算心裡覺得被嚇到,表面還是儘量淡定,就當是聽到了“媽媽,你什麼時候下班?” 要是咱們反應過激,孩子們更覺得這是個可怕的禁忌話題。
不過我還是和一朵說,關於死亡這件事,你想知道什麼媽媽都會告訴你,你想問什麼就和媽媽討論,先別問爺爺奶奶姥姥她們,我也和幼兒園的老師們打了招呼,我還是怕她們聽了會被冒犯,覺得不舒服。
其實對於死亡,孩子們擔心的就是四件事兒:
是不是人都會死?
為什麼?
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爸爸媽媽先走,Ta們很難過
回答這四個問題,得從科學知識和情感引導兩方面一起下手。
最重要的態度就是:實事求是不撒謊
向死而生的意義是:當你無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體會生的意義。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只有這樣,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
關於“是不是人都會死?” 和“為什麼”這兩個問題,一定得實話實說,這其實是給咱們自己以後省事兒。
因為孩子們一旦開始對死亡這件事兒有興趣了之後,就會有好。。。。多好多的問題,要是第一個問題撒了謊,後面很難自圓其說,她們會追著咱們那些破綻一直問一直問,到時候有咱們撓頭的時候。
而且如果她們能想到問“是不是人都會死?”,說明小傢伙對死亡已經有了認識,而且很可能已經隱隱約約擔心自己也會死,所以這會兒咱們得慢慢說,多關注一下她們接下來的狀態。千萬別匆匆忙忙撂下一句,是,人都會死,好啦,趕緊下樓玩兒去吧。
關於“為什麼死”,科普讀得比較多的孩子們理解起來會容易很多,也能從比較科學的角度看這件事兒。
比如孩子們小時候看過人體結構那種書,知道身體每個部位是幹嘛的,那理解各種死法就容易不少。
一朵去年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聽安全警長啦咘啦哆,對各種死法問得特別詳細,比如溺水而亡,窒息而亡,中毒死亡,失血過多死亡都是咋回事兒。我一度覺得她有當法醫的潛質。
那陣兒她特別誇張,被蚊子叮了,擔心會不會被細菌感染至死,擦破一點兒皮也擔心會不會失血而亡,好像自己每天過著刀尖上舔血的日子。
現在她已經能很坦然的討論各種死的原因,我寫這篇的時候要給白雪公主那本書拍照,一朵又看了一遍,發現了新的點,我倆開始討論,白雪公主吃蘋果到底是被噎死的還是被毒死的。
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
人類只是茫茫宇宙一個小小的天地,轉眼間就會灰飛煙滅,化為培育新芽的養料。花草樹木、飛禽走獸、芸芸眾生、點點星辰以及大千世界,都會在獲得生命之後走向死亡,然後轉化成別的什麼。
——莫泊桑《漂亮朋友》
我會和一朵說,死亡僅僅代表你在這個世界的旅行結束了,死了之後我們就去了另一個世界,開始了另一段新的旅行。
大家把那個世界叫它天堂。每個人心裡的天堂不一樣,有的是有山有水的海邊,有的是森林,她說她的天堂是火星,因為她很喜歡火星。
最近給一朵買的一本書《後來呢,後來怎麼了》就是從這個角度寫的,一朵特別喜歡。
書裡講的是爺爺去世之前,寫了一本叫做《死後會怎麼樣》的日記。爺爺想象會先去幽靈中心報道,然後再做纜車去天堂,天堂待膩了,就去投胎中心投胎。
日記裡還列了爺爺下輩子想變成的各種身份:
還有自己理想中的墳墓的樣子:
書裡用這種輕鬆搞笑的語氣寫死亡這件事兒,讓一朵樂的不行,不過,後半部分很溫情。
死了之後我們可以變成各種各樣的身份守護家人:
也許只有經歷了那一刻才能知道爺爺當時的心情:
最後的落腳點是要珍惜今天:
這本書能解決很多孩子們對於死亡的疑問,特別推薦。
一朵現在最擔心的就是,我比她大很多,我會先走,她很難過。她和我說,媽媽我每次想到死就會哭不是因為我怕死,而是因為我怕離開你。
解決她這個擔心,我做了兩件事兒,現在來看是很有用的。
第一件,告訴她死亡並不代表離開。只要你不忘記媽媽,媽媽就在你身邊。
我給她講了《尋夢環遊記》的故事,告訴她,等地球上沒有人記得媽媽的時候,我才真的死了,你會忘記媽媽嗎?
一朵哭著說,不會。
我還給她買了一本《獾的禮物》。
這本書講的是獾死了之後,它的好朋友們回憶起的都是和它在一起特別幸福美好的時光,很感人,很溫暖。
雖然她一看就哭,問我媽媽你為什麼買這麼難過的書,但是她心裡在慢慢理解,雖然愛的人離開了,但是愛沒離開。
第二件,我會給她一點積極的資訊,告訴她事情是在不斷髮展的。
我會告訴一朵,現在的人活得越來越長。之前好多人三四十歲就死了,你看現在樓下的爺爺奶奶們,80多歲了,還特別精神,是不是老逗你們玩兒?
而且科技在不斷進步,很多以前要命的病以後可能都能解決,就像《人類簡史》裡寫的,藉助化療或奈米機器人,我們就能殺死癌細胞;用抗生素,就能消滅肺部病菌;心臟不跳了,可以用藥物和電擊讓它重新開始跳動,如果還是不行,還能直接換個心臟。
一朵說,哪兒的DNA生病了就換個DNA就行了是嗎?我說對呀,所以我們現在好好保護身體,好好吃飯,運動,活得久一點兒,等著哪天說不定就有新聞,說延長壽命的問題解決了。
一朵放心了很多,不過,睡前又開始問我,媽媽今天有沒有可以不死的新聞?真真兒是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一朵對死亡的擔心也讓我想了很多,就像《獾的禮物》裡寫的,“等到最後的積雪融化了的時候,動物們的悲傷也慢慢融化了。每當提到獾的名字,說起獾的又一個故事,大家都露出了微笑”。
等我以後真的不在了,一朵會怎麼回憶我?
會覺得我在她需要的時候站在她身後嗎?有很單純不功利的愛她嗎?有給過她很多溫暖的時刻嗎?有以身作則給她好的影響嗎?
我該做一個什麼樣的媽媽?我該怎麼讓我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也帶給她更多意義?
可能下面這段話就是最好的答案吧:
我認為一個人總在死亡。每一次我們不能有所感受,不能有所發現,而只能機械地重複什麼的時刻,就是死亡的時刻。
--博爾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