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玄空飛
在蒲城老家一帶,不管紅白喜事,去參加都謂之去“吃湯水“。湯水肯定是有湯有菜,再有點油水,對於數十年前的農村,物資緊張,商品經濟不發達,平時家裡一年到頭也很少能見到葷腥,所以去吃湯水也是難得一見的改善伙食的機會。一般老人們去吃湯水也都會帶上自己家的孩子一起,讓他們跟著去改善下伙食,即使沒有小孩的,也會從左鄰右舍的孩子中喊上一個,名義上是去給提籠子的,實際也就是去跟著吃頓湯水,據說舊時提到讓誰去給提籠子,孩子們都搶著去。
對於生於七十年代末的我來說,餓肚子的記憶是不曾有過的,但是從記憶開始,人們除了飯可以吃飽之外,對於吃的品種和要求逐步開始提高。隨著農村經濟一天天地好了起來,人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湯水的檔次也是越來越高,渾雞渾魚這一些硬菜從剛開始的難得一見到現在成了宴席上的常客。雖然現在的湯水硬菜越來越多,品種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在記憶中仍然對於八九十年代農村過事時的煮饃面,甜飯紅苕等菜品情有獨鍾,我想很多人也都和我一樣,可能數十年初心不改,仍然認為以前的菜,以前的湯水的味道是最美的。關於記憶中的這些湯水中的美食,整理出來與大家共享。
一、煮饃面 :
記得小時候,一遇到誰家過喜事,一般都會有煮饃面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過事都簡略成了一頓飯,所以小時候常見的煮饃面也難得一見 。煮饃,俗稱扁食,也稱角,是餃子的一種 ,煮饃面就是混雜著煮饃的酸湯麵。九十年代以前,在渭北的蒲富一帶,比如定媳婦過禮,結婚,給娃拾掇,過週歲,娃全燈,還是去親戚家拜年 ,主人家都要準備早飯,煮饃面都是早飯必不可少的一道吃食。一般煮饃餡子都是素的,韭菜豆腐,薺菜豆腐等,臊子是肉的,其實也是菜多肉少 。幫忙的都會提前一天把煮饃包好下鍋出來拌油晾乾,麵條也一樣,一大鍋一大鍋的先下好,撈出來一碗一碗的分開放在蒸籠裡同樣過水晾乾。這些大廚都是不參與的,主要由主人家請來的幫忙的準備,客人來的時候,做好湯,麵條和煮饃在鍋裡稍微回一下,撈出來加湯,加上五六個煮饃,澆上臊子,一碗熱氣騰騰、香噴噴的煮饃面就做好了。小時候每次隨大人去吃湯水,吃煮饃面的時候都會把湯都喝掉,偶爾席中有一碗沒人吃,幾個人都會分著吃了,尤其冬天,吃完了一身的透汗,甭提多舒服了!雖然在外面也吃過其他地方的酸湯麵,但怎麼感覺都不如我們老家的煮饃面的味道!
二、涼拌蓮菜 :
涼拌菜是蒲城湯水中的必備,正席開始上桌就是涼拌菜,有葷有素,其中涼拌蓮菜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現在一般都講究九個喝酒菜,可在八九十年代,我們孩童時期,記憶中的喝酒菜肯定是沒有九個的,最多也就五道,中間是一道涼拌蓮菜,頂上用燒豆腐蔥絲拌澆頭,我每次坐席都喜歡吃頂上的燒豆腐,嚼起來感覺特別有勁,也特別有味道。記得有的人家蓮菜也沒有,用水煮洋芋片還是白蘿蔔代替蓮菜涼拌,吃起來雖然沒有蓮菜的脆爽,但也別有一番滋味。作為配菜只記得一個油炸饊子或一個油炸醒疙瘩,油炸蝦片,葷的就沒什麼印象了,什麼豬蹄,雞腿,骨肉相連,火腿也都是九十年代以後的事情了。直到現在回到老家,坐席的時候還是喜歡吃涼拌蓮菜,不過沒有了燒豆腐和蔥絲做的澆頭,感覺還是缺了點什麼。
三、生炒 :
生炒其實也就是個蓮菜炒肉,也是我們吃湯水中席上必備。因為肉用雞蛋生粉炮製,所以經常吃蓮菜的時候能粘幾塊雞蛋,蓮菜吃起來脆而不老,油而不膩,看廚師的水平如何,從這一道生炒就可以看出。不過自己炒蓮菜怎麼也炒不出這個味道,問了做廚子的朋友,他說很簡單,生炒就是蓮菜炒肉,沒有什麼做頭。其實術業有專攻,對他們來說是家常,對我們吃的來說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所以每次回到老家,坐席還是出去吃飯生炒都是我必點的一道菜。
四、湯菜 :
湯水,湯水,肯定有湯有水才是吃湯水。所以湯菜也是當地宴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記得八九十年代,家家過事的時候,就要提前找人找胡基在空地盤灶,用來過事的時候炒菜用。這個大灶上面經常會放幾個黑砂煨罐,裡面經常會看到廚師無意抓把白菜,抓把粉條,抓把燒豆腐,抓幾個紅蘿蔔,出鍋了就是民間宴席必備菜品湯菜。如果誰在席上沒夠吃,都可以舀上一碗泡饃吃,又頂餓,又頂渴。坐在席上,如果湯菜上來了,我都是第一時間在裡面夾燒豆腐,不過豆腐畢竟有限,手不夠快,就沒有了。現在想起來還是當年的湯菜吃著有味。幾十年後去到河北內蒙,專門有食堂賣所謂的大燴菜,也慕名吃了幾回,雖然也算有點味道,但還是沒有老家煨罐裡面煮出的味道。
五、紅苕:
紅苕雖然是外來物種,但是在中國大地也生長了幾百年,據說清代的人口暴增也是因為紅苕種植的推廣,一定意義上說是紅苕養活了迅速增長的人口。而席面上的紅苕是作為一道菜來吃的,不是所謂的主食。具體就是把紅苕削皮油炸裝碗後上鍋蒸,吃的時候翻到碟子中,澆上用澱粉紅糖等熬成的汁子。選的紅苕一定要沙土地長的無絲的,才幹綿耐嚼,男女老少都吃起來都比較合適,也是蒲富一帶享譽關中的一道名吃。對於當年的小孩來說,看到這一道吃,就意味著宴席要馬上結束了,最多再上道甜飯,就要上饃了。一般小孩子食量小,前面的主菜基本就吃飽了,等上饃的時候,早就跑了。
六、 甜飯:
甜飯也就是糯米飯,做法比較簡單,一般家裡過年家家都會做上幾碗。將糯米加水煮上個七八成,碗底撒上紅棗核桃仁葡萄乾等,裝碗上鍋蒸,吃的時候熱一下就行。因為糯米飯是加了白糖的,所以我們一般都稱之為甜飯。經過蒸碗蒸過的甜飯口感糯軟,香甜可口,大人小孩都非常的喜愛,也是蒲城蒸碗的一個代表。比較講究的還會將上桌的甜飯澆上白酒,點火打燃,就著藍色的火焰將甜飯的白糖拌勻,夾入口中。也是渭北的一大特色小吃。而在雲貴川等地,和我們傳統糯米飯的認識大相徑庭,他們的糯米飯是當主食來吃的,拌油辣椒,魚腥草,臘腸臘肉等就是一頓飯。沒有嘗試吃過,吃也吃不下去,只能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七、八寶辣子:
八寶辣子也是蒲城享譽關中的一道名菜,也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過大事吃饃菜中必備的一道。具體如何來做,有一大堆的教程,各個廚師和家庭也有自己的技巧和不傳之秘。原料也不外乎蓮菜,鹹菜,黃豆,大肉,辣椒,雖然一般不一定有八種,但俗稱八寶辣子。雖然用的原料都差不多,但各家以及各個大廚炒出的味道都各有千秋。記得外祖父去世的時候辦喪事,表哥特意從西安請來幾個秦腔名角演出,因為演的好,周圍的親戚朋友將紅綢被面也給演員搭了至少幾十條。等要走的時候,主人家一再感謝,演員們演出收到的紅綢被面一條也沒收,只是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就說你們蒲城的八寶辣子太好吃了,能不能給他們帶點。對主人來說也是舉手之勞,就讓廚師專門給他們炒了一瓢,一人帶了一大碗。可見我們蒲城的八寶辣子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地位。
八、辣子豆腐:
辣子豆腐在之前的時候,都是家家逢年過節以及紅白喜事吃饃菜的必備,不過九十年代以後就見的少了。出來工作之後,就再也沒有吃過家裡的辣子豆腐。雖然外面有出名的麻婆豆腐,家常豆腐等名菜,但都吃不出老家的辣子豆腐味道。在家經常聽母親講辣子豆腐要用肉湯來做,這樣做出的豆腐才油而不膩,香辣可口,再加上本地漫泉河的豆腐有嚼頭,這樣的辣子豆腐才是最正宗的。不過豆腐現在基本很少漫泉河的了,所以做出的辣子豆腐的味道也沒有以前的地道了。隨著菜品可供選擇的豐富多樣,最終這道最普通不過必備的菜也逐漸消失,想吃正宗的也不太容易了。
九、炒粉條 :
在四川有一道名菜,美其名曰“螞蟻上樹“,其實就是爛肉炒粉條。同樣我們老家,也有炒粉條這道菜。當年也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的常備菜。同樣肉炒粉條,我們老家做出的味道和四川這道完全不同。一是外形,川菜中的爛肉粉條辣椒油比較多,粉條晶瑩剔透,筷子夾起了都是斷成一截一截的,很少看到長條的,在四川也吃過很多次,基本這樣。二是味道,因為川菜以麻辣為主,所以爛肉粉條味道也是以麻辣為主。老家的炒粉條也會放肉,看到都是紅肉或者白肉片,配點芹菜大蔥,雖然看著油乎乎,但是吃起來一點不膩,粉條都是長條,基本看不到短截。因為原料是紅薯粉還是加工工藝不同的緣故,嚼起來和四川的炒粉條截然不同。人們夾饃除了八寶辣子外,也特別喜歡夾粉條,整個饃和手最後都是油呼呼的,經常吃的是滿嘴油,不吃都覺得是香的。
雖然已經出來工作二十多年了,但是對於故鄉小時候吃湯水的味道和記憶仍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忘懷。雖然因為工作應酬等原因也參加過很多豐盛的宴席,但都沒有找回以前的味道。那些最普通不過的一道道小菜,一道道的名吃,也是我記憶中的故鄉的味道,也是我永久不能忘記的!
說明:
1、文中圖片來自網路,不一定完全正確
2、美食不是很懂,也只是按照自己記憶的樣子來描述,歡迎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