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5月,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攜妻訪華,儘管從樣貌看是標準的華裔,卻是以旅美航天專家的身份受邀,轉經香港、北京,最後回到瀋陽。親臨故土,老人感慨萬千,激動與喜悅的情緒同時在心中翻湧。然而,由於數十年的旅美生活,他早已不會說漢語。雖然回到了故鄉,鄉音已改,人事皆非。
這位老人就是張閭琳,張學良和趙一荻的獨生子。這次回到祖國,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心願,也是為了實現張學良的心願——此時的張學良已是92歲高齡,身居美國,就連父親張作霖去世時,張學良也沒能陪侍在旁送完最後一程,此事成了張學良畢生的遺憾。故土之思可想而知。
64歲的張閭琳正是在父親張學良的催促下開始了這次歸國之行,回到了東北老家。帶著父親未了的心願,他去到了張作霖的"大帥陵",跪在祖父陵前,血濃於水的親情沉甸甸地壓在張閭琳喉頭,只得哽咽著說出他為此行特意學習的一句漢語:"我代表您兒子來看您。"短短九個字,其中內含多少重歸故鄉的嚮往和期盼。
提起張閭琳可能有很多人都不甚熟悉,但說到他的父親張學良就鮮有不知的了。
張學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長子,手握東北重兵的少帥,又有民國"四大公子"之稱,他一生風雨傳奇,幾經跌宕,後人對其評價更是褒貶不一。
張閭琳正是張學良的第四子,出生時正是張學良兵權在握、風光無限的盛年期,可是再輝煌的人生也有波折。
1936年,為了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這也是他一生中主持的最為著名的事件。但沒有想到的是,這一事件也成為張學良人生中慘痛的轉折點。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由於對蔣介石心懷愧疚,決意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誰知一到南京就被蔣介石扣留,之後就是長達五十多年的軟禁。而當時張閭琳只有六歲。
1937年1月,趙一荻聽聞張學良被拘,毅然決定前往陪同,但因為各種限制拖住了趙一荻的腳步,她轉而在香港居住了三年,等待與張學良再次相見的機會。1940年,張學良被轉移到貴州修文陽明洞,趙一荻決心前去,但看著年幼的兒子,趙一荻陷入了兩難,最終,趙一荻選擇了孤身前往貴州,而將張閭琳託付給了自己的美國朋友伊雅格夫婦。
伊雅格是張作霖的舊部,也是張學良幼年時的舊交,在張學良坐鎮東北時,伊雅格作為資歷甚老的軍需官,為張學良盡忠效力,處理了很多事務。後來,伊雅格移居美國舊金山,趙一荻正是準備將張閭琳送往舊金山。感念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的知遇之恩,伊雅格夫婦自是義不容辭。
臨行前,趙一荻再三叮囑伊雅格夫婦,儘量減少張閭琳同外界的接觸,以確保他的人身安全,尤其要慎言張閭琳的真實身份,連張閭琳自己都不要告知。伊雅格夫婦深以為然,直到張閭琳念大學時,同粵系軍閥陳濟棠的侄女陳淑貞相戀期間,陳淑貞也全然不知張閭琳的的身世,可見伊雅格夫婦對趙一荻臨行前這一句叮囑有多重視。為了掩蓋這樁"託孤"秘事,伊雅格夫婦還為張閭琳改名"克爾",並且搬出了華人聚居區。
自此一別,就是張學良夫婦數十年同外界阻斷聯絡的囚禁生活,而張閭琳則在美國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開始了他新的人生。
張閭琳天資極佳,學習也非常努力,後來考取了美國加州大學的航天專業,成為了一名航天領域的著名專家。但可惜的是,為了掩飾張閭琳的身份,伊雅格夫婦同張閭琳以父母、兒子相稱,從小教張閭琳學說英語,日常也使用英語同他交流,讓他在徹底西化的環境下成長,因此張閭琳對漢語幾近一竅不通,甚至連父親張學良的姓名都講不出來,幼年時在國內的生活經歷也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淡去。
儘管音訊不通,甚至在十數年間都沒有見過面,趙一荻和張學良卻始終沒有忘記過這個遙居海外的兒子。經過15年的想念,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
1955年,張學良的好友董顯光夫婦將至美國赴任大使。辭別時,趙一荻請求他們能幫忙尋找張閭琳的下落,但在向董顯光夫婦提供更多資訊時,趙一荻卻又皺起了眉頭。
原來,張學良被囚禁以來,屢經輾轉,但密切的監視從未斷絕,張學良早已完全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絡。9年前被秘密轉移到臺灣之後,監視更是嚴密。
在這種情況下,趙一荻根本無法獲得張閭琳如今的確切訊息,只能提供出一箇舊地址,這是15年前,趙一荻居住在香港時同伊雅格夫婦通訊所使用的地址。
董顯光夫婦一到美國,立馬找到趙一荻提供的舊地址,發現此處已經沒有住宅區的蹤跡,一問才知,幾年前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火災。這下董顯光夫婦又懸起了一顆心,生怕張閭琳早已在火災中遇難,於是求助於舊金山市政當局,萬幸在逝者名單中並沒有張閭琳和伊雅格夫婦的姓名,董顯光趕緊轉向求助美國聯邦調查局,繼續尋找張閭琳的下落。
由於董顯光夫婦的努力施為,當時已經入職美國太空署的張閭琳最終於1956年來到了臺灣,這時他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少帥"之子,第一次在臺灣高雄,張閭琳和張學良、趙一荻重聚。
這一次會面不過幾日,但卻在三人的心中刻下了深刻的骨肉連線。要知道這時,雖然趙一荻已經陪伴了張學良幾十年,但仍然沒個名分,只是以"愛妾"的身份陪侍在旁。也許受到這次一家三口重聚的觸動,張學良後來向遠在國外的于鳳至寫信說起此事,于鳳至的態度也很果斷,直接回信給張學良:"我同意與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並且真誠地祝你們知己締盟,偕老百年。"
之後,張學良和趙一荻舉行了正式的婚禮,舉辦婚禮的地點正在臺北杭州南路的伊雅格寓所,婚禮中的不少事務還是由伊雅格和張閭琳一起完成的。《聯合晚報》用"少帥趙四,正式結婚。粉紅知己,白首締盟"來介紹這場盛大的婚禮。
"趙四"是趙一荻在閨中時人們對她的稱呼,作為北洋政府官員趙慶華的四女兒,又有一副姣好的面容,當時整個天津城,人們都以"趙四小姐"稱之。正是如此身份尊貴的趙一荻,卻在花樣的年紀,為了她與張學良的愛情,不顧父親與她斷絕關係的態度,毅然投向張學良,甘居妾室。
一晃幾十年過去,經過漫長的囚禁生活,同骨肉分離再重逢,51歲的趙一荻身著紅旗袍,頸環珍珠項鍊,當年名動天津的趙四小姐,如今風韻猶存。張閭琳亦深受感動。
福不單至。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逝世。又過了兩年,時年89歲高齡的張學良終於從暗無天日的囚禁生活中解放,一家三口終於可以自由往來,趙一荻還曾經赴美探親。
但長達五十多年的囚禁生活讓張學良始終心存不安,1995年,張學良前往美國定居,希望徹底擺脫被囚禁、監視的陰霾。
與此同時,對於東北老家的懷念也一直深埋在張學良心中,從未散去,只是隨著年齡漸長,張學良的身體狀況已無法經受長途往返。當張閭琳向張學良表示自己希望歸鄉一探的願望時,張學良也十分欣喜,極力鼓勵這個自小在國外長大的兒子重回故土。
機會來得很快,1994年,收到來自北京一場航天方面會議的邀請,張閭琳終於實現了這一次探親訪問。得知這一訊息,張學良和張閭琳父子都興奮不已,造訪故土在即,張閭琳還萌發了近鄉情怯之憂,並堅持以"非官方"的名義訪華,再三要求不要將此行大作宣傳,又安排了專門照顧他出行的工作人員,以免文化差異帶來不便,可見張閭琳對這一次回國之旅有多重視和緊張。
張閭琳先是同妻子陳淑貞來到北京與會,還受邀前往航天航空公司,參觀了我國曆次發射的衛星、火箭及其模型,感受到了祖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會後,張閭琳還見到了當年與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的楊虎城將軍的親人,喜逢故人,張閭琳心情愈發激動,只恨不能帶父親一同親臨。
最後,帶著張學良終身未了的遺憾,張閭琳以身代父回到了東北遼寧,在"大帥陵"前祭拜了祖父。
"大帥陵"還是張學良當年為張作霖親自選擇的墓地,只可惜張學良再無緣回到東北,親自祭拜父親。張閭琳明白張學良深藏心中的夙願,祭拜過後,他在陵區中仔細參觀,用攝像機詳細記錄了陵區中的各種景物,將這些影像帶回美國給年邁的張學良作為紀念,慰其鄉思。
此時距離1956年訪臺,與父母重聚,又過去了整整38年,期間張學良多次想教張閭琳學習漢語,但多年旅美的經歷已經幾乎佔據了張閭琳的全部人生,缺乏在祖國的生活經歷,張閭琳很難重拾家鄉的文化。
在當年張氏父子執掌重兵、威名遠傳的東北故地,想到抱緊摧殘、如今垂垂老矣的張學良,張閭琳心中縱然有千言萬語,但已難用母語來表達。只能久久駐留原地,懷想當年"少帥"意氣風發的模樣。
有過了這次回鄉的經歷,張閭琳似乎也卸下了心頭的負擔,不再壓抑自己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之後,張閭琳又有過兩次回國的經歷,一次是1995年,張閭琳赴東北參加閻寶航一百週年誕辰。閻寶航也是張學良的舊友,早年他在奉天創辦貧兒學校,就得到過張學良的支援。閻寶航的後人還熱情邀請張學良歸鄉,只是由於張學良的身體狀況不佳未能成行。
另一次回到祖國是在2005年,張閭琳來到西安這個對其父也是意義重大的地方,還參觀了建國路金家巷的張學良公館。此時,距離張學良辭世已經過去了四年。梧桐樹下,人與事皆歷滄桑,早已不復當年模樣,但張閭琳站在故地,駐足沉思,仍然覺得往事與故人猶在眼前。
張學良此生一共娶過三個老婆,前後育有五個子女,但同於鳳至生下的三個兒子皆因為不同的原因早早夭折,甚至沒有一個活到張學良重獲自由的這一天,張閭琳是唯一一個得以健康長大的。
儘管同父親相處的時日甚少,未能得到過父親的庇護,又在大洋彼岸度過了幾乎整個人生,但在張閭琳的心中,與故土的羈絆卻未曾切斷,始終銘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這份心意是十分難得的。
當年離開祖國,在危局中遠赴大洋彼岸的張閭琳還是黃髮小兒,對時勢與父母身處的險境毫無概念。如今發染微霜,還能夠繼承父志,重訪故地故人,也算了卻一樁夙願,這份前後相承的戀土之心實在讓人動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