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奉命趕往延安的途中,違抗命令進行了一場伏擊戰,戰鬥只殲滅180個日軍。陳賡得知訊息後,不僅沒有責怪他,還說這比打死5萬人都意義大,這場戰鬥為什麼這麼重要?感興趣的小夥伴別忘了點贊關注,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吧!
韓略村伏擊戰
王近山15歲就參加了紅軍,抗日戰爭時期一直在陳賡的部隊裡作戰。因為作戰勇猛又機動靈活,很多首長都知道了王近山的大名。在黨中央決定建立延安守備旅的時候,徐向前和劉伯承都認為王近山可擔此大任,於是就下令王近山帶領部隊前往延安,組建守備旅。
1943年10月,兼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割槽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領十六團從太嶽軍區趕赴延安。王近山帶領戰士們衝破日軍重重包圍,來到了洪洞縣。洪洞縣武委會主任孫名烈告訴王近山,因為這裡距離臨汾很近,所以日軍外出作戰時都會經過附近的臨屯公路。當然,物資裝備也會從這裡運輸出去。
臨屯公路上有一個韓略村,韓略村就在公路進山的入口處。所以,日軍對這個位置也很重視,派有部隊駐守。也因為這樣,日軍在經過韓略村時,沒有任何警惕性。王近山聽到這個訊息,就想在韓略村伏擊敵人一波。
1943年10月,兼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割槽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領十六團從太嶽軍區趕赴延安
但是此時,王近山又有軍令在身,臨行前陳賡再三向他叮囑,儘量避免戰鬥。而且一些將領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此地離敵人的駐地太近,一旦開戰,敵軍感到增援,很有可能會使我軍陷入危險之中。到底要不要作戰?王近山陷入了思考。
王近山還是覺得機不可失,既然離敵軍駐地近,那就速戰速決,打完就走。將領們被說服,開始積極商議作戰計劃。韓略村裡的人民群眾聽說八路軍要打鬼子,很多人都積極幫忙。村裡的孩子們,還主動幫助隊伍放哨。
王近山觀察完地形後發現,距離韓略村炮樓大約500米的地方,是一個絕妙的伏擊地點。這裡道路狹窄,僅能透過一輛汽車,但是延伸距離長。再加上這裡距離炮樓近,敵人自然會放鬆警惕。最終,王近山決定採用“口袋戰術”。王近山分別派出隊伍佈置在敵人的炮樓、公路兩側,最後由6連收尾,等敵人進入包圍圈,就將他們一網打盡。10月24日,王近山帶領戰士們到達伏擊地點,靜候敵軍。
不一會兒,日軍的車隊就大搖大擺地開過來了。王近山覺得有點奇怪,因為車隊裡竟然沒有步兵跟隨,可現在也沒空思考緣由了。等車隊最後一輛車進入伏擊圈後,王近山一聲令下,2營6連戰士丟擲手榴彈炸燬了最後一輛車,堵住了敵人的退路。與此同時,負責“打頭”的3營9連,也用炸藥炸燬了領頭的車輛,這下敵軍被夾在中間動彈不得。
王近山擔心附近的敵軍會過來支援,就讓戰士們先用炸藥和手榴彈炸,炸完再往上衝。手榴彈都丟完後,王近山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帶領戰士們與敵人展開了近戰。戰士們和民兵直接衝到敵人的車上,搶過敵人的機槍。這場伏擊戰僅1個小時,除了幾個逃跑的敵人之外,其餘敵人被我軍全殲。
原本王近山是想要抓一個活口,帶到延安去。誰知道,敵人非常頑固,打不過又逃不掉,有好幾個軍官模樣的人都自殺了。戰鬥結束後,戰士們打掃戰場,發現一共殲滅敵軍180名,繳獲了45支步槍,1挺重機槍,還有兩個擲彈筒。
伏擊戰的意義
韓略村伏擊戰後,王近山知道自己違背了軍令,在向上級彙報完情況後,就乖乖等著處罰。誰知道,和處罰一起到的,還有陳賡的讚揚。王近山這下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自己耽誤了到延安的時間,為什麼陳賡還這麼高興呢?
原來1943年,日軍對太嶽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我軍傷亡慘重。日軍採取的掃蕩策略是“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這個陣法的研究者是當時擔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的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從侵華日軍中抽出精銳部隊,重新組建為16個大隊,加上偽軍警察,一共有2萬人左右,採取先包圍、然後大規模掃蕩、最後仔細排查的“鐵滾式三層陣地新戰法”,給太嶽軍區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打擊。
岡村寧次對這個新戰法的效果很滿意。為了推行這一新戰法,岡村寧次不僅到處吹噓,還特地申請組織了一個“戰場參觀團”。“參觀團”中都是日軍的一些軍官,一共有180餘人,前往太嶽戰區參觀學習。
戲劇化的事情發生了,這個“戰場參觀團”剛剛到達太嶽軍區,就遇見了轉移部隊的王近山。這可真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王近山和16團的戰士們一共殲滅了120名日本軍官和60名士兵。其中還有1個少將旅團長、6個大佐聯隊長,剩下的都是都是中隊長以上軍官。敵軍車隊裡的汽車全部被燒燬,還繳獲了一些武器裝備和物資。
抗戰以來,雖說日軍也受到很多打擊,但是都是無足輕重,只是減緩了侵略的步伐,敵人的行為一天比一天囂張。這場戰鬥狠狠打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對粉碎日軍“掃蕩”太嶽抗日根據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為岡村寧次懷疑自己的隊伍裡出了叛徒,忙著追究責任去了,也沒空管自己的“掃蕩計劃”了。最後,日軍69師團師團長被撤職,一箇中隊長被關押,第一軍團參謀長也被調走。岡村寧次還生氣地表示,不管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消滅王近山的隊伍。
韓略村伏擊戰的勝利,是抗日戰爭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120名軍官被全殲,對於日軍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就連黨中央領導人知道了王近山的事情之後都忍不住稱讚他,說“太嶽有個王近山,敢打沒有命令的仗。王近山勇敢、果斷、有膽略,能抓住戰機打漂亮仗!”陳賡也高興地說,王近山這一戰可比打死5萬日本兵的意義還要大呢!
直到這時,王近山這才知道自己殲滅的車隊到底是什麼來頭。囂張的日軍“戰場參觀團”在面對英勇無畏的抗日戰士時,也只有灰飛煙滅這一個下場。韓略村伏擊戰,也標誌著敵後游擊戰將由戰略防守轉為戰略反攻。這場伏擊戰後來還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就是家喻戶曉的《亮劍》。
“一代戰將”王近山
被稱為二野的“朱可夫”,劉伯承說他智勇雙全。
王近山,1915年出生於湖北黃安。王近山的家裡非常窮,8歲的時候他就幫別人放牛,13歲就去了地主家裡當長工。1930年,紅軍部隊經過黃安,15歲的王近山被我黨的政策思想深深吸引,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兩年後,王近山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土地革命期間,王近山和紅軍一起,參加了歷次反“圍剿”鬥爭。在每次戰鬥過程中,王近山都非常勇敢地衝在第一線,毫不畏懼死亡,打起仗來就像瘋子一樣。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王近山在戰鬥中和一名敵軍纏鬥在一起,滾下山崖,最後竟然安全回到了部隊。漸漸,王近山就多了一個外號“王瘋子”,這個外號也伴隨著王近山的英勇事蹟一起,傳遍了全軍。
除此之外,王近山還有一個外號,叫“赤腳大仙”。我們都知道紅軍革命時的條件是非常艱苦的,戰士們最常穿的是自己編織的草鞋。當時的紅軍戰士,加入隊伍後,有兩件很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掃盲,第二件事就是要學會編草鞋。
王近山學的很快,每次行軍,身上都帶著兩三雙草鞋。但是王近山的鞋總是比別人的壞得快,每次作戰他都一股腦地往前衝。經常是打完仗回來,鞋就沒了。有時候來不及打新鞋子,王近山就光著腳,時間長了,大家就調侃他是“赤腳大仙”。
由於王近山驍勇善戰,很快就成為了副師長。之後,又跟隨隊伍一起參加了長征。在強渡大金川河時,王近山決定帶領戰士們組成突擊排,強行坐船渡河,之後再接應大部隊過河。其他人不同意計劃,認為太過冒險,但王近山的脾氣,誰也拉不住。
第一條船剛剛駛出,就被敵人發現,戰士們傷亡慘重。王近山見狀登上了第二條船,掩護戰士們登岸。但是卻被對面的敵人發現,王近山乘坐的船隻被打穿,下沉的很快。還好戰士們及時渡過了河,這才把王近山救了回來。就連黨中央領導人都說,王近山那不叫瘋,是革命英雄主義。長征結束後,王近山又參加了山城堡戰役。這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的第一場勝利,鞏固了陝甘根據地。
全面抗戰爆發後,王近山又奔赴抗日前線。1937年,日軍進軍山西,但屢遭碰壁,最終決定集中兵力進攻娘子關。劉伯承檢視附近的地形後發現,敵人運輸物資一定會經過離娘子關不遠處的七亙村。而七亙村附近道路狹窄,又有土丘作為掩體,是設定伏擊點的絕佳位置。
劉伯承當機立斷指示陳賡負責準備七亙村伏擊戰。陳賡接到命令後,指揮772團趕往七亙村準備作戰。此時的王近山擔任772團副團長,他帶著5個連的兵力,到達了伏擊地點。正是由於道路狹窄,敵軍與我軍距離最近時不到10米,但戰士們沒有暴露絲毫痕跡。
等敵人到達伏擊圈後,王近山帶著戰士們衝殺出來,敵人措手不及。王近山和戰士們往運送物資的隊伍裡丟手榴彈,馬匹受驚,更是攪得道路擁擠不堪。前方負責掩護的敵軍隊伍無法回頭,只能遠遠放槍。
最終,王近山和戰士們乾脆利落地結束了戰鬥。除了小部分逃走的敵軍外,這一戰共殲滅敵軍300多人,而我軍傷亡僅10餘人,繳獲了敵軍大量物資。這場戰役後,劉伯承又想到,“戰勝不復”的道理,大家都懂得,那就反其道而行之。
於是幾天後,在劉伯承的指示下,王近山再次率部埋伏在七亙村。敵人因為有了之前慘重的教訓,在到達七亙村附近後,就高度警惕,還不斷往道路兩側可能藏身的地方開槍。我軍的援兵遲遲不到,眼看敵人就要走出伏擊圈,王近山只好下令出擊。最終,因為兵力不足,沒能全殲敵軍,但擊斃了100多個敵軍,繳獲敵軍的運輸馬匹。
七亙村的兩次設伏,雖然參戰人數不多,但是狠狠打擊了敵軍的囂張氣焰,也為友軍突破敵人的防線提供了有利條件。而王近山在戰鬥中的出色表現也讓陳賡和劉伯承稱讚不已。
解放戰爭中,王近山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為掩護劉鄧大軍出兵太行山,他率部參加大楊湖之戰,並立下軍令狀。最終,國軍主力部隊被消滅,防線全面崩潰。在襄樊戰役中,王近山隨機應變,短短兩天就攻破敵軍的防守,朱德稱讚這場戰役是“模範戰役”,王近山所帶領的6縱也有了“最善攻堅”的讚譽。
新中國成立之後,王近山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王近山被授予中將軍銜。1978年5月10日在南京病逝,享年63歲。王近山從15歲參加紅軍開始,勇往直前,不怕困難。他的一生是為國家和人民奮鬥的一生,他是人民的戰將!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贊、關注、評論、轉發,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