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毛主席來到安慶視察,安慶是我黨創始人陳獨秀先生的家鄉,想到這位早期領導人,毛主席心中十分感慨,陳獨秀是一個有爭議的人,但是他對我黨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為了革命,陳獨秀付出了許多,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也為了革命而犧牲。
主席到了安慶之後,特意詢問當地的工作人員:“陳獨秀家裡還有沒有什麼人在呢?”
風霜摧折
當時陳獨秀一家人死得死,散得散,但還真有一個人留在安慶,這個人就是陳獨秀的三兒子陳松年。當時,四十三歲的陳松年正在磚窯廠做工,人到中年的陳松年幾乎體會過了世界上所有的苦難,他半輩子過得顛沛流離,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性命,即便全國解放了,他的身份依然很尷尬,為了養活自己一家人,他各種工作都做過,可日子過得還是一天不如一天。
毛主席得知陳松年的境遇,特意交代說:“陳獨秀的後人,可以給予特殊照顧。”在主席的關心之下,陳松年一家人每月有了三十元補貼,陳松年也換了一個相對輕鬆一些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終於開始慢慢走向正軌。
回憶起陳松年的這一生,多半都伴隨著苦難。陳松年從出生就沒有見過父親,因為那時候,陳獨秀和自己的小姨子高君曼私奔了,原配高氏有苦說不出,只能獨自在家撫養幾個孩子。陳松年三歲的時候就遇見了敵人登門搜捕,點名要抓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趕緊帶著弟弟翻牆而出,陳松年年紀小,翻牆的時候來不及跑,掉進了鄰居家的院子,幸好鄰居仗義相助,對敵人說陳松年是自家孩子,這才讓陳松年躲過了一劫。
但這只是陳松年第一次遇險,此後的幾十年他都生活在被敵人搜捕的陰影之下,日漸長大的陳松年慢慢明白了自己的父親在做什麼,革命者與革命者的家人,這大概是當時全世界最危險的身份。
後來,陳松年的兩個兄長外出讀書,走上了和父親一樣的道路,母親每天在家提心吊膽,陳松年同樣也為哥哥們擔憂,他只能每天默默祈禱哥哥平安,但噩耗還是傳來了,1927年,陳延年在上海龍華被敵人殺害,母親聽到這個訊息當即就昏死了過去,醒來之後整個人不吃飯也不說話,魂都丟了。
流血犧牲
為了給哥哥收屍,陳松年同姐姐陳玉瑩跑到了上海,但是當局對他們的請求毫不理會,他們在上海滯留了幾天,始終沒能見到哥哥的遺體,姐弟倆最後只好哭著回到了家裡。
1928年,陳喬年也被敵人殺害,陳家被接二連三的訊息打擊得連哭的力氣都沒有了,政府還是不讓收屍,但是松年和玉瑩覺得無論如何要去送喬年一程,於是又強打精神去了上海,這一次他們倆看到了陳喬年的遺體。原本鮮活的年輕人死的時候衣衫襤褸,渾身鮮血,體無完膚,陳玉瑩看到弟弟這樣,哭的昏天黑地。回到家不久,受到嚴重刺激的玉瑩也病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摺磨摧垮了她,最終,28歲的陳玉瑩也病重離世。
1932年,陳獨秀又被捕入獄,得知訊息,陳松年和母親跑到南京去探監,陳松年從來沒有和父親長時間相處過,他隔著一道牢門,看著日漸蒼老的父親,恨他拋妻棄子,也敬佩他的理想,對於父親,陳松年的感情非常複雜。儘管陳獨秀不算一個好父親,可是陳松年依然希望他能夠平安。
自從哥哥姐姐相繼去世之後,陳松年就是家裡唯一的頂樑柱,為了照顧家庭,他耽誤了學業,大學沒能夠讀完。他做過文員、做過教師,一心只希望全家平安,可是那個年代這是一種奢望。1938年,日軍進佔安慶,陳家老宅的財物被洗劫一空,為了避難,陳松年帶著一家人包括被釋放的父親陳獨秀前往江津生活。
英雄遲暮
一家人在江津無依無靠,日子更加窘迫了,所有的生活來源都靠陳松年在外面教書,陳獨秀的身體越來越不好,曾經有人邀他去延安,他不去,覺得自己認識的人大都不在了,去也沒有什麼意思。老蔣邀他去重慶,更是被他痛罵一頓,他質問給老蔣遞訊息的人:“你們殺了我兩個兒子,現在來請我去做官嗎?”
陳獨秀曾經是引領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可是這早就不是屬於他的時代。英雄遲暮,這是最讓人心酸的事情。晚年的陳獨秀變得沉默寡言,越來越像一個普通人,身體不好的時候他只能窩在床上睡覺,身體稍微好點的時候,他會領著小孫子出門玩一會兒。在這個遲暮的老人身上,陳松年很難看到當年那個革命領袖的影子,歷史書上的陳獨秀和陳松年熟悉的陳獨秀彷彿是兩個人。
1942年,陳獨秀因病離世,陳松年連一口好的棺材都買不起,墓碑上也不敢刻陳獨秀的名字,害怕被日軍破壞,生活的苦難仍在繼續,而且看不到盡頭。
直到主席特別提出要照顧陳獨秀的後人,陳松年才鬆了一口氣,如果再看不到希望,他確實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的孩子們都要上學,陳家世代書香門第,陳松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文盲,所以即便勒緊褲腰帶去幹苦力,他也堅持送孩子們讀書。幸好,這一次希望終於來了。
1976年,年邁的陳松年重新為父親立了碑,刻上了陳獨秀的名字,轉眼之間,幾十年過去了,陳獨秀依然被銘記。陳松年偶爾會想,如果父親還在,看到他夢想之中的新中國成為了現實,他會不會開懷大笑呢?
可惜生老病死從來殘酷,陳獨秀這一生也不算完美,但是他掀起的那一番民主獨立、自由解放的浪潮彷彿還在昨天,當人們回顧歷史的時候,依然會承認他的偉大。披荊斬棘,澤被後人,我們永遠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