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我們的國土雖然廣大,但是大自然並沒有善待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我們有著肥沃的良田和廣袤的草場,也有著貧瘠的荒灘和荒涼的戈壁。無論在多險惡的環境中,中國人的祖祖輩輩都在那裡生活。
我們有的人住在城市,利用先進的技術和行政組織抵禦自然的無情和社會的無序。但是中國大部分的人還生活在農村,生活在貧窮落後之中。
新中國成立和改革開放這兩個歷史性的事件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國家,讓我們這片古老的土地再次煥發出生機。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農村地區還是很落後,很荒涼的。
農村更需要年輕人,農村的建設離不開年輕人的力量。曾經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不僅建設了農村,也給了青年們更好地成長。
上山下鄉的大浪潮
中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自古便以吃苦耐勞而聞名,也以吃苦耐勞而自豪。過去的封閉和落後也沒有打倒堅韌的中國人,我們最終還是站了起來,重新成為這個國家的主人。
但是,新中國的成立雖然標誌著中國人在國家主權上的獨立和進步,但在經濟和社會制度方面,中國還是很貧窮落後的。那時候的我們沒有建設國家的經驗,因此做錯了很多事,給國家帶來的損失。
建立在現代技術和文明上的城市最先被這些錯誤導致的災難擊垮,中國的城市開始難以提供就業崗位,難以獲得新的發展,甚至難以保證自己的生存。
城市不再能留得下年輕人,大批剛畢業的學生就會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為了維護社會穩定,也為了不浪費年輕人的勞動力,國家號召年輕學生到偏遠的農村去參與農村的改造建設,這就是“上山下鄉”。
這其實是為了轉移城市就業壓力的無奈之舉,農村也就成為了當時無數青年人無處發洩的活力與夢想的收容所。在這個過程中有過許多的故事,許多的人生也因此而改變。
現在對於“上山下鄉”運動的評價總是非議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個運動是為了臨時補救國家的災難而發動的,在沒有計劃的大運動中,許多工作沒有準備,給無數人帶來了災難。
但是這對於身處其中的人,意義卻不盡相同。許多人回憶起曾經在鄉下的經歷,都認為那是一段不負青春的光輝歲月。他們最後雖然回到了城市裡,但是對於過去依然頗為緬懷。
一個普通知青的成長者
1968年的王文軒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他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在北京出生,上學,成長。那個年代的人心中總有著理想的火,希望為祖國和人民奉獻青春。王文軒也不例外。
那年的王文軒早就對農村的生活充滿著憧憬,他渴望去到艱苦的地方,磨鍊自己的意志,證明自己的價值,過一種純粹而又有意義的生活。於是那年,王文軒自願插隊成為了一名知識青年。
“上山下鄉”只是比較籠統的說法,雖然都是去農村搞建設,但是卻有兩種不同的模式:進農場和插隊到農村生產隊裡。而作為知識青年,大部分都是透過“插隊”完成“上山下鄉”的。
插隊不同於農場模式的地方在於,插隊的人是直接加入農村的生產隊伍裡面去,與農民共同勞動。沒有國家的財政支援,也必須要適應農村的生活習慣,因此對年輕人的磨練比較大。
王文軒很幸運。他插隊的地方在陝西的井家村,雖然城裡孩子的他不適應農村的生活,但是當地的老鄉都比較照顧他。
當時大部分的農村人沒有接受教育的條件,而王文軒作為“知識青年”,在他們眼裡是很受崇拜的。他心態好,積極融入當地的生活,很快就收穫了村民們的好感。
農村的物質條件雖然比不上城市,但是淳樸熱情的人心也足以讓年輕人的心感到溫暖和滿足。在舉目無親的邊遠小村,王文軒靠著自己的努力和真誠,一步一步地在村裡獲得了成長。
人生因此而改變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王文軒就在井家村生活了三年。這三年的時光讓他徹底改造,獲得了艱苦樸素的品質,也讓他更加了解農村的生活,更加了解人民的需要,也更想進一步地為人民做出貢獻。
當年的小夥子已經成長為一個健壯的好男兒,經過底層生活歷練的他決定報名參軍,在軍營裡繼續接受考驗,繼續為祖國做出貢獻。這是當時人們普遍的想法,參軍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
然而,天不遂人願,王文軒雖然有意參軍,卻因為政治審查不過關而未能如願。就在報名參軍後不久,王文軒的爺爺突然因為學術問題而被調查。這個噩耗對於他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
當時和他一起報名參軍的知青很多,他們都已經透過體檢等待訊息。知道王文軒政審不通過後,很多人都不敢和他說話了。王文軒也很難過,他既為爺爺擔心,也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
在這灰暗的日子裡,王文軒的性格慢慢發生了變化。他不再像以前一樣開朗樂觀,而是變得麻木,變得沉默。就在這艱難的時刻,有一家人卻無私地接納了他,安慰他,給他支援。
他們就是井巧芳一家。井巧芳是王文軒那個大隊隊長的侄女,在王文軒剛來的時候就負責照顧他,教會他在農村生活的點點滴滴。現在王文軒落難,井巧芳也沒有拋棄他,對他噓寒問暖。
王文軒被井巧芳的真誠和善意所打動,也在日常的相處中漸漸愛上了這個姑娘。最終,在井隊長的撮合下,他們兩個結婚了。婚後王文軒重新振作,努力學習,最終考上了北京的大學。
這本來是好事,但是老丈人知道後卻默默地流眼淚。王文軒知道,他是害怕自己回到城市以後拋棄他們一家,就主動向他們保證,不會忘記井家的恩情。老丈人這才放下心來。
結語
那是一個混亂的時期,也是許多人的艱苦歲月。青春有無數的模樣,知青們的青春也和無數人的青春一樣耀眼奪目,也一樣坎坷曲折。
王文軒是幸運的,他得到了村民們無私的幫助和保護,也遇見了自己一生的愛人。當他老時,再回顧這段歲月,一定也會無悔於這樣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