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科技人力資源大國,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基礎研究依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匱乏,創新能力不強。一個重要原因是科技人才隊伍的構成存在著人多而不精、量大而不強的明顯劣勢,缺少領軍型科學家。領軍型科學家的特質和作用,決定了他們在科技發展中的“關鍵少數”地位。尤其在大科學時代,他們往往能以無與倫比的未來感知力和洞察力,縱覽學科發展全域性,指引關鍵領域突破,預測技術發展前景,並佔領創新的制高點。如此稀缺的領軍型科學家從哪裡來?一方面立足本土培養,另一方面也應注重外部引入。華為公司近日的一則新聞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啟示。
01 法國頂尖數學家亮相華為
2021年12月8日,法國數學家、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加盟華為後首次在社交媒體亮相。他在影片中表示,自己目前所參與的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專案,即拓撲斯理論的發展與其潛在應用。“這一切都超出了我的預期,加入華為對我來說是一個探索新世界之旅。”拓撲斯理論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數學命題,可能會作為理論基礎為通訊、計算、人工智慧領域開啟新的世界。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的一次講話中,這樣談論引進“高鼻子”的外國人才:敞開胸懷,不拘一格,更加積極進取獲取全世界最優秀人才。主動擁抱不同國別、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加強對跨專業、交叉學科人才獲取和使用。他還說,我們要招一些會使“洋槍洋炮”的“高鼻子”進來,用三五年時間,從以前的“土八路”逐漸走向國際化。學術交流、科研合作、國際競賽等過程中,發現了優秀“高鼻子”,就和“高鼻子”建立感情,把他們吸引過來。
任正非在2022年優秀人才&“高鼻子”獲取工作彙報會上做了題為《敞開胸懷,解放思想,敢於吸收全世界最優秀人才》的講話|圖片來自網路
多年來,“中國人才流失嚴重”或是“中國頂尖人才流失最嚴重”的說法不斷見諸網路,引起無數國人焦慮。人才流動與人才流失,僅一字之差,意思上卻有天壤之別。人才流動昭示著既有流出又有流入,而人才流失卻意味著只有流出沒有流入。其實,如果我們都來想辦法像華為這樣,開啟人才流動的入口,那麼單向流失便戛然而止。將來若再能實現出入基本平衡,問題更會迎刃而解。
在當今世界上,過分強調人才的主體屬性不是明智之舉。良禽擇木而棲。我們珍惜本土人才,就要努力營造適宜他們生長的土壤和環境。如果靠行政強制或道德綁架,即使把人才留下,那麼留下的人才可能也就不是人才,而變成“木材”了。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作為政治家展現了“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非凡氣度,而任正非作為企業家則給出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解決方案。
國際化人才和人才國際化說的是同一件事。前者描繪狀態,後者敘述過程。國際化人才是指具有國際視野、意識和胸懷以及國際一流知識結構的高層次人才。而人才國際化,強調的是人才在能力和素質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人才國際化的過程也是各種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學習、相互滲透、互通有無的過程。人才國際化當然離不開本土人才的國際化,因為無論哪個國家,本土人才都是人才結構的主體;但另一方面,引入“高鼻子”的外國人才也是人才國際化的必要環節,在當今產業和高新技術的國際競爭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02 產業振興的根本在於基礎科學
有人說,科學的研究物件是物質世界,而數學研究的是抽象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所以數學不是科學。這話不無道理。而事實上,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和工具,也可以說是科學中的科學。
任正非2019年接受全國媒體群訪時多次提到基礎教育。在基礎教育中,他尤其強調數學的重要性。美藉華裔數學家丘成桐認為,基礎科學的基礎是基礎數學。在科學演進的歷史上,基礎科學的突破是和基礎數學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阿基米得、牛頓、尤拉,拉格朗日、高斯、黎曼、麥斯威、希爾伯特、龐卡萊,愛因斯坦、狄拉克、外爾、柯爾莫哥洛夫等都是同時在基礎科學和基礎數學上有突出貢獻的“雙料”學者。
大家知道,高等院校是美國基礎科學的支柱。雖然美國人在創辦這些高等院校之初也曾急功近利,在很大程度上把發展技術當作辦學方向和目標。但他們很快發現,要想在技術上持續領先,就必須先在基礎科學方面有所作為。於是便出現一種奇特現象:美國的許多理工學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等,也產生了眾多的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得主,在科學和數學上的貢獻毫不遜於那些頂尖級大學!
產業振興的根本在於基礎科學。許多科學家們數十年厚積薄發的理論突破,每每為技術發展指明瞭方向。三年前,華為曾在深圳總部為5G極化碼(Polar碼)發現者、土耳其的Erdal Arikan教授頒發特別獎項。頒獎儀式上,任正非向Erdal Arikan教授頒獎,百餘名標準與基礎研究領域的華為科學家和工程師同獲表彰。
經過2G、3G、4G無線通訊技術演進,人類踏入5G時代。Erdal Arikan教授2008年公開發表的關於Polar碼的論文,開拓了通道編碼的新邊疆,是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格證明達到夏農極限的通道編碼方法,能夠大大提高5G編碼效能,減低設計複雜度,確保產品質量。2016年,Polar碼成為3GPP5G NR eMBB控制通道編碼。
關於基礎研究對華為發展的重要性,任正非不久前說過,如果華為十幾年來沒有對基礎科學和研究的重視,沒有與世界前沿科學家的深入合作,沒有對基礎研究人員的重視,就不可能有今天這麼雄厚的理論技術與工程積澱,那麼面對美國的打壓和封鎖,存在的難題可能就無法化解。“沒有基礎研究,對未來就沒有感知,沒有感知就做不到領先。”
華為每年將營收的10%以上投入到研發,其中的30%用於基礎研究。去年的研發投入更達到1418億元,超過營收的15%。根據歐盟公佈的《2020年全球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報告》,華為研發投入超過了蘋果、三星,僅次於谷歌和微軟,位居第三。華為之所以能夠強勢崛起,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高額的研發投入。2020年華為的研發人員達10.5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53.4%。截至2020年底,華為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10萬件,超90%的專利為發明專利。
不吝於研發投入,捨得在基礎科學上花錢,任正非坦露了這樣的心跡:公司處在戰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敞開胸懷吸引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不僅要引進來,還要激發好,更要能幹出成績。我們要主動擁抱不同國別、不同種族的優秀人才,加強對跨專業、交叉學科人才的獲取與使用,不斷提升創新能力。
03 科學到底有沒有國界?
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和打壓不斷加碼,當前高新技術領域的中外交流與合作無疑更加困難。美國表達出強烈的“脫鉤”意願,並已開始付諸行動,中國也在為此進行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準備。可以說,中美雙方都在刻意減少對對方的依賴。在此背景下,基礎科學領域反倒有可能成為“世外桃源”,因為在基礎科學領域的脫鉤不切實際。這不是“想不想”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科學的使命是探索宇宙奧秘,揭示自然規律。科學的發現或成果都以知識的形態存在於無形,而且必然地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施壟斷。知識就是知識,世界上不存在“中國的知識”或“美國的知識”。用智慧財產權的術語來說,技術具有“可專利性”,而科學不具有“可專利性”。而且,對知識共享持開放態度,是科學探索取得成功的基礎和關鍵。比如,引力波從預言到證實歷時一百年,許多國家的大批科學家都各自為此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兩百年前的地球上,“通訊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儘管如此,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尚且得出“科學無國界”的結論。在21世紀“快速移動互聯+人工智慧”的地球村,如果有人想在科學的園地裡豎起籬笆牆,那必定是徒勞的。所以,就純粹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而言,國家之間不可能做到脫鉤。所謂的“脫鉤”完全是個偽命題!中國和美國都有不少人搞不清這個問題,因為他們沒有弄懂科學的本質和屬性。
所以,華為公司引進“高鼻子”的外國科學家從事基礎研究,在戰略上具有前瞻性,在戰術上又具有可行性,實為明智之舉。據悉,華為在法國開設了六家研發中心,僅數學研究中心就有兩個。
2016年,華為在法國布洛涅市開設數學研究中心,當時,該中心有研究人員超80人,全部為博士及以上學歷,致力於通訊物理層、網路層、分散式平行計算、資料壓縮儲存等基礎演算法研究等。2020年,華為在法國巴黎設立拉格朗日數學計算中心。這是華為在法國設立的第二家數學研究中心,從事數學與計算領域科研工作。該中心以開放的機制,吸引優秀學者參與研究並培養青年研究員,目前已有三位菲爾茲獎得主參與該中心工作。
引進國外一流科學家,華為又開風氣之先!希望這能成為更多中國企業的一種借鑑。
(作者劉亞東系南開大學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科技日報》社原總編輯)
既然“讚賞”
光有第一個字是不夠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