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家得到自動駕駛法規國際認真的汽車公司,沒有意外,又是梅賽德斯-賓士。儘管L3級自動駕駛有著行業裡討論的接管悖論,有著技術層面待解決的話題,也有著大量法律法規的限制,但不管怎麼樣,成功率先履約的,還是梅賽德斯-賓士。
可能是已經在汽車市場裡強勢了100多年的原因,它拿下UN-R157聯合國法規的認證,沒有掀起特別大的波瀾,“賓士嘛,很正常,這是輿論界的核心觀點”。
當然了,這種全球首個的背後,永遠是夾雜了海量重磅資訊的。比如,在德國市場它第一個突破了法規,可以大規模量產銷售給富豪們,在道路上使用;比如,賓士在德國13191公里長度的高速公路上提供DRIVE PILOT,相當於從我國最東端-佳木斯撫遠縣開到帕米爾高原,一個來回;再有衛星傳輸通訊3D地圖這種能力,也比現如今的精度地圖又往上了一個局面。
所以,站在賓士L3級自動駕駛完成全球首個認證的角度,再來看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智慧駕駛技術,顯然能得到很多好玩的答案。
鐳射雷達+精度地圖,特斯拉的不甘或突破
關於梅賽德斯-賓士的L3級自動駕駛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一層層的從結果進行倒推。
效果端,透過2021年年初透過的UN-R157關於車道保持等方面的新規之後,12月10日直接在德國相關機構的一系列“開綠燈加速”推進下,拿到了全世界第一款汽車可以上路的雙手放開方向盤許可權。
當然,這種許可權是有一系列限制條件的:
- 適用路段:高速公路,換言之,不能像特斯拉那樣,設定好導航就等著車自己溜達到家,至於非高速公路的其他擁堵路段預計下一步推進,至於目前在高速公路上跑60km/h的時速,顯然是有點沒意義;
- 適用方式:能看書、看電影等常規開車不能做的動作,但同樣不能像特斯拉一樣睡覺、喝完酒睡覺,以及連續看向後排,還要做好接管車輛的準備,較之前的L3目光不能離開前方,又有一定提升;
- 能做什麼:簡單說就是在60km/h時速之下的允許路段裡,車可以自己按照道路標線/速度限制自動行駛,不用人來進行干預(根據測試影片+海外媒體測試影片的結論),如果前方遇到不允許通行或者是事故等,它會提醒接管。提醒時間為10秒鐘,但10秒鐘後車輛未被接管,逐漸減速/剎車/停車,解鎖門窗/呼叫救援等。
實現的效果上,根據你自己的需求維度可以判斷有無意義,通勤路段幾乎避不開擁堵/手機互動極高頻的人士,想必能理解之中的受益點在哪。而在汽車行業裡,第一輛可參與公共交通的非人類操控大規模量產汽車,也打破了《維也納道路交通公約》的很多限定,所以比較清晰的未來是,在法律法規政策開了綠燈之後,越來越多的車會向這方面發展,L3認證顯然是開了個好頭。
當然了,開局創新智慧技術這種操作,要和其他領域一樣,隨著時間積累慢慢最佳化之中的不妥之處。比如,目前賓士L3級自動駕駛DRIVE PILOT,就得好好和整個道路/通訊/基礎設施等一系列領域,再去一起打通未接管後的靠邊停車邏輯、執行,怎樣最合理等。
整體來看,意義重大。
再倒推至,它是如何實現的,這對於普通消費者和一般汽車從業者就有了比較高的認知門檻,不過好在我國的智慧駕駛技術車型有很多,可以結合之中的一些觀感,進行理解。
技術路線上,DRIVE PILOT的3級自動駕駛和現有L2級的技術邏輯是一致的,感知→計算→判斷→執行,到了L4級甚至L5級時,則會在第一步的感知之後,加入V2X、端雲結合等互動。
但是,儘管邏輯相同,具體的技術應用、量產等卻不同。軟體演算法,我們無法得知,但可以看硬體:Veoneer的雙目立體視覺攝像頭、法雷奧第二代混合固態鐳射雷達SCALA2,毫米波雷達、其他視覺攝像頭、精度地圖、釐米級定位模組、衛星資料互動,還有轉向/制動/電力系統冗餘。
很多熟悉的名字背後,真正的差異在,雙目立體視覺攝像頭、混合固態鐳射雷達、其他視覺攝像頭、釐米級定位、衛星資料互動這5個項上。
雙目立體視覺攝像頭=非2D視覺解決方案,現在的特斯拉儘管是三目攝像頭但成像為2D無法檢測高度等,大多數企業目前所配備的均為2D成像。不過,也有少數企業在尋求另一條路線,比如4D雷達,甚至是能穿越濃霧的5D雷達。用了立體視覺之後,賓士能對高度等資訊進行感知,並結合此進行計算。
混合固態鐳射雷達=法雷奧第二代轉鏡式半固態鐳射雷達,持續掃描+可清洗遮擋物這2個點屬於行業創新應用,儘管我們並不知曉雷達的具體測距、線,但可預期其能力很強。
其他視覺攝像頭=車輪攝像頭這種裝備的加入,再結合釐米定位、精度地圖和其他感知能力,把車穩穩控制在車道線裡;
釐米級定位=很好理解,目前在行業中的應用也很主流,在DRIVE PILOT身上是輔助項之一;
衛星資料互動=不僅是端雲融合能力,進一步提升定位精度以及更高效的關鍵資訊通訊能力。
結合上述,總結26個感測器,以當今的汽車企業營銷表現不算多,但再結合2個必要條件:賓士從2017年申請准入、測試至今,透過法律法規,則等於它已經有了足夠巨量的背書,背書能換來掏錢時的信任,以及後續使用的風險轉移、信任等。
簡言之,預算足夠,真好。賓士S級和賓士EQS會率先開放應用這些,足夠高的車價,允許它做足夠高的軟硬體標準,而對於絕大多數車而言,根本cover不了基礎成本。
至於特斯拉在這一領域目前做了什麼,僅從德國2017年開放相應測試資格,至2021年12月10日梅賽德斯-賓士完成認證,特斯拉都沒有申請相關測試資格。今年AI DAY上所展示的,包括馬斯克推特里不斷髮表的,FSD的純視覺感知之路,必須由特斯拉的絕對算力值來託底。超算+邊緣計算+神經網路計算=超級大國目前擁有的算力能力甚至還要超出許多,特斯拉的未來要麼是是突破,要麼只能尋求其他解決方案,或者是轉頭回來尋覓鐳射雷達。
站在賓士DRIVE PILOT的視角,看中國車企能力
L3級認證第一槍打響之後,全球領域內自然也會有人快速跟上,不過透過UN-R157認證和德國相關法規之後,也並不意味著它能立刻全球通吃,還是要與當地的法規進行配套。
而按當今的法規/能力/活力等排序,除了德國之外,名單中該有的是中國、韓國(全球第二個給出相應法規)、美國。
顯然,大家都會關注的話題是,中國誰能第一個擁有此類能力,以及能否超越DRIVE PILOT的技術等級。不考慮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眼前我們能見到的相關整車(接近整車)企業,實際上備選名單也並不多,粗略統計包括:華為、小鵬、蔚來、理想、長安、吉利、長城、百度、奇瑞等。
上述8家企業裡,目前應用了導航主動領航輔助功能,也就是特斯拉的NOA、蔚來的NOP、小鵬NGP、長城NOH,而華為、百度、吉利、長安、奇瑞等屬於有著相應技術積累優勢的企業。
特斯拉的相關情況已經在上文裡有了說明,依託於純視覺網路,沒有精度地圖/鐳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就意味著它必須夠聰明才能出去探險,聰明等於世界頂級超算賦予思考能力,探險等於靠著視覺完整的把車開回家。
小鵬/長城/蔚來,當前所面對的既有自身技術發展節奏的挑戰,也有著相應的法規准入等挑戰,以及同時解決資金來源的挑戰。這之中,目前可見的是蔚來佔據優勢,小鵬/長城隨後。
這種結論,基於技術/積累/成本3個層面做判斷。之所以蔚來目前比較領先,因為技術架構迭代上它已經完成了積累後的搶跑,NT2.0在NIO Day 2020上指出有點對點的自動駕駛能力,11個800萬畫素攝像頭+鐳射雷達等,在硬體層面上和賓士的L3級接近度很高。精度地圖+此前的積累資料+Orin的算力等,能作為優勢的參考,而更重要的一點其實是,44萬元以上的成交均價,允許它在成本上給出更多可能性。
小鵬汽車,目前的智慧駕駛輔助市場最強企業,在NGP工程版上,我們曾經體驗過它的L3級能力,可像熟練的司機一樣自行完成超車、變道、拐彎等動作。它面前的挑戰,實際上更多在於法規出臺、透過測試等,鑑於小鵬P5已經裝備鐳射雷達,NGP城市版的測試影片也已推出,問題不大。
長城汽車,需要進一步積累、最佳化與驗證。
關於華為呢?
華為,當前硬體+軟體+OS給出最好答案的中國科技類公司,觸角在不斷切入智慧汽車領域,而它進軍汽車產業的2個大前提是,它的軟硬體能力+生態能力優秀,以及它的降本能力一向強大。
當下的華為,有無可能性給到賓士DRIVE PILOT同等級的解決方案?在不考慮法律法規認證的前提下,實際上要走的路還有不少。
拆分DRIVE PILOT的幾個點,華為優劣勢分別在於,優勢部分,確實在降本能力上表現出色,比如200美元成本挑戰中長距96線鐳射雷達的目標,軟硬體結合能力,因為自研能力以及過往積澱同樣優勢突出,進一步延伸,華為能夠在數字模型、模擬測試部分,有好的表現。
但,劣勢則在於,不管是華為還是梅賽德斯賓士,想實現在中國市場大規模L3能力,精度地圖的進一步匹配需要花費的時間和功夫是相對巨量的工作,對於其他車企來說也是一樣。同時,模擬模擬不能替代實際道路測試,華為至今的道路實際測試眉目並不大,之中很大的限制是不論是北汽or賽力斯,當下尚未和華為的數字化能力做出好的匹配,依然需要時間。
以及,它要如何調和傳統汽車企業思考邏輯這個問題。以不進軍整車的模式,完成對相應技術的一系列突破,目前行業中現有的最好案例是Waymo。
Waymo的入局現階段為採用“加裝/改裝”方案,且隨著其思維創新表現,給出的技術解決方案也依然是全行業最強,但很顯然的一點是,當下的它,目標直指L4-L5級自動駕駛商用,成為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自身給出相關出行業務等。
華為所選擇的路線與Waymo之間有所不同,它以解決方案和技術夥伴共生關係接入,毋庸置疑華為的數字化/雲端/軟硬體/計算等都具備優勢。不過在實際的執行上車過程中,因華為自身無全產業鏈能力,它所需要攻克的,顯然是全環節。
不僅是線控轉向/線控底盤,不僅是智慧座艙相關,更不僅僅是滿足車規應用需求。
需要掌握造車的全環節能力,才能讓華為技術賦能的效率最大化,而在當下的汽車市場中,大環境為傳統電子電氣架構向進一步整合式域控制器轉化,以及更高標準的中央計算2-3區控制等。
顯然,2021年中旬,華為建立小規模生產線,已經在開始逐步掌握造車全環節關鍵點的相關。至於真正完成匹配,眼見得還需要進一步的時間來磨合、除錯、匹配等。
因為,對於這家企業來說,它需要有特斯拉沒有或不曾展示的技術歸零能力,確保相應的安全/可靠性。
所以,一切才只是剛剛開始,硬性的時間條件和基礎工作。眼下,華為正在不斷進軍汽車相關,從未來潛力上是巨大的,但在眼前,不論是面對梅賽德斯-賓士、BMW寶馬等老牌車企,還是面對當下的相關創新引領著-蔚來、小鵬等,它的距離依然很存在,且比較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