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最近,美國國防部公佈了有關美軍部署的“全球態勢評估”報告非保密內容。報告顯示,印太地區是美軍部署的優先地區,為的是應對所謂中國“步步緊逼的挑戰”。華盛頓的一個突出動作是,強化在關島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美軍方的有關報告充分暴露了美方將印太軍事化,不遺餘力圍堵、遏制中國的真實意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目前,美國的印太戰略呈現出怎樣的特點?美國高調軍事施壓的目的是什麼?這張圍堵中國的“軍事網”在實際編織過程中有哪些困難?美國推進印太軍事化將給地區和世界安全域性勢帶來怎樣的影響?本報邀請3位專家進行深度解讀。
美國當前的印太戰略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近日,美國國防部發布“全球態勢評估”報告,建議美國在印太地區與盟國和合作夥伴開展更多合作,以遏制中國潛在的“軍事侵略”和來自朝鮮的威脅。具體舉措包括:為軍事夥伴關係活動尋求更大區域准入能力;加強在澳大利亞和太平洋島嶼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澳大利亞輪換部署軍機;在韓國永久駐紮一個攻擊直升機中隊和一支炮兵部隊。此外,美國國會眾議院近日正式表決透過的《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也聚焦中國。拜登政府要求今年為“太平洋威懾計劃”撥款50億美元,而法案實際撥付71億美元。
王曉鵬:美國當前的印太戰略呈現出兩大特點。一,客觀上講,美國當前的印太戰略繼承了前兩屆政府的印太佈局,即奧巴馬時期的“亞太再平衡”與特朗普時期的“印太戰略”,將印太戰略視作美國維繫其全球霸權與西方式全球治理模式的主要著力點。二,美國正在印太地區構築一個差序盟友夥伴體系。這個體系呈現出“車輪狀”特點,以美國為主軸,日本為輪輻,其他各國為輻條。
郭曉兵:美國的戰略重心轉向印太,試圖以一體化威懾戰略對付中國。所謂一體化威懾,是指政經軍事外交各個方面的一體化,也是指陸海空天網核導人工智慧等各種手段的一體化,還指美國與其小夥伴軍事合作的進一步一體化。其核心就是統籌運用各種手段開展大國競爭。
王鵬:美國目前的印太戰略有明顯特點:第一,強化與盟友的戰略互動。第二,引入印太地區外部的力量,如英國、歐盟等,加入到印太地區,強化對華圍堵。
美國在全球大肆炫耀武力,對其他國家搞軍事施壓的目的是什麼?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釋出的2020年全球軍費開支趨勢報告顯示,美國軍費開支常年高居世界第一,即使面臨經濟危機和財政困難,其2020年軍費仍比上年增長4.4%,在全球軍費總支出中的佔比接近40%。美國反戰組織“粉色程式碼”釋出的報告顯示,過去20年,美國及其盟國平均每天投下40多枚炸彈和導彈,造成難以計數的人員傷亡。美國《洛杉磯時報》評論指出,美國陶醉於自己在冷戰之後的強權裡,自私地專注於自己的政治和利益。
郭曉兵: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就是爭奪霸權,維護霸權,也就是維護自封的全球領導地位。對於任何可能威脅其優勢地位的對手,它總是不擇手段實施打壓,對蘇聯,對日本,都是如此。在每次打壓的時候,它會從競爭戰略的視角出發,揚長避短,或者發動戰爭,或者搞軍備競賽,或者經濟施壓,或者打輿論戰,什麼手段有效就用什麼手段。與中國相比,美國在軍事領域有著明顯優勢,所以它大打軍事牌,要把競爭引入它熟悉和擅長的領域。
王曉鵬: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對其舊有的全球治理模式抱殘守缺,其治理思想仍然是以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意識為底色的。因此,美國慣於使用軍事威懾乃至戰爭手段解決其口中的“大國對抗”問題。其根本目的在於,以軍事手段為先導,綜合各種手段對中國的發展進行全方位遲滯和阻遏;以軍事合作為切口,挑動地區熱點爭端並裹挾地區國家上美國戰車。
王鵬:這符合美國一貫行為模式:搶佔道義制高點,將打壓物件置於道義上、法理上不利地位;以“民主”等意識形態口號拉攏盟友,鞏固統一戰線;加強軍備投資,挑起軍備競賽,逼迫對手跟進。
美國編織圍堵中國的“軍事網”,其盟友會為美國“火中取栗”嗎?
有美國防務專家指出,非保密版本的評估報告不涉及對美軍在亞洲軍力的重大調整,這表明,美國想要在“遏制中國”的同時又維持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或將面臨資源分配、平衡的挑戰。而且,考慮到美國現在軍事力量資源相當有限,拜登政府的安全戰略將會進一步凸顯盟友的作用,鼓動區域內主要夥伴國家“衝鋒陷陣”,所以此次報告的另一個目的,自然就是給這些國家“畫餅”,但效果如何,還有待驗證。
王鵬:第一,美國自身財力有限,無法像冷戰後期那樣對蘇聯開展高強度軍備競賽,並以此耗垮蘇聯。這一招對中國不好用,甚至有反噬自身的危險。第二,美國盟友共同遏制中國的動機、動力,比當年協同美國共同圍堵蘇聯的動機、動力要低。美國盟友多數和中國並無安全衝突,有很多甚至視中國為主要的經貿合作伙伴或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第三,中國的合作共贏對外開放政策有利於中國團結國際社會。中國沒有采取蘇聯以武力強行逼迫他國就範、納入勢力範圍的做法,因此能夠得到國際社會的歡迎和支援。
郭曉兵:美國的小夥伴雖多,但各有各的小心思。日本貼得近是為了“借船出海”,借這個機會發展自己的進攻力量,從而擺脫二戰戰敗國身份,走向所謂“正常國家”。一旦有了戰略武器,日本是往西瞄準,還是往東瞄準,美國人也未必能準確預測。澳大利亞不問是非,一路跟著美國猛衝,是為了購買安全保險,確保危難時美國能幫它一把。但保險要有度,現在它的武器採購計劃完全超出其合理安全需求,在國內也有很大爭議。韓國重心仍在半島,不太可能跟著美國在印太到處插手。東南亞國家希望和平與發展,擔心大象打架,不願意選邊站。菲、泰雖說是美國盟國,但因為美國熱衷於干涉他國內政,它們與美國的關係疙疙瘩瘩,並不和睦。所以,美國偷偷摸摸搞的美英澳三方安全倡議(AUKUS)只有三個盎格魯—撒克遜國家。此外,美國是“十根指頭摁跳蚤”,雖說是戰略重心轉移,其實哪裡都不想放棄,哪裡都不想吃虧,在東歐不忘懟俄羅斯,在中東不忘摁住伊朗。在亞洲打壓中國用力過猛,副作用很嚴重,美國最近開始有適度糾偏的跡象了。
王曉鵬:美國面臨兩方面困難。首先,美國當前的綜合實力與其戰略野心嚴重不相匹配。宏觀上看,美國妄圖在歐洲和亞太“兩線拱火”,同步遏制俄羅斯和中國,這就與美國的印太佈局產生了結構性矛盾;微觀上看,美國重啟島鏈部署,構築印太軍事基地網,海空兵力不敷調配。另外,美國欲實現其全球戰略目標,離不開盟友與夥伴的緊密配合。然而,美國近年來不斷挑動各地區緊張局勢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從阿富汗倉皇撤軍等行為,讓盟友對美國產生嚴重的不信任感,對美國“印太戰略”的防範與戒備日益加深。
美國推進印太軍事化將給地區和世界安全域性勢帶來怎樣的影響?
美國《國家利益》雜誌援引美國傳統基金會防務專案高階研究員達科塔·伍德的話說,美國平均每15年就捲入一場戰爭。從亞洲到美洲,從歐洲到非洲,美國的戰爭黑手伸向哪裡,哪裡便不得安寧。為維護自身霸權,美國維持著龐大的戰爭機器,甚至建立起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網路。1945年以來,美國在70多個國家建立了近800個軍事基地,不斷強化全球軍事存在。美國專欄作家大衛·韋恩在其著作《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它們如何危害全世界》中指出,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加劇了地緣政治緊張,實際上讓世界和美國變得更加不安全。
郭曉兵:美國擅長打仗,也喜歡用軍事手段三下五除二解決問題。所以它的戰略重心在哪裡,哪裡就不得安寧。冷戰之後的30年,中東是它的關注焦點,所以中東亂了30年。爛攤子收拾不了,美國屁股不擦就走人了。如今,美國要倚仗強大軍力在印太另開新局,意味著30年來享受和平與繁榮的印太地區可能又要面臨衝突風險了。美國自詡奉行的是“己之所欲必施於人”的“黃金法則”。但歷史告訴我們,只要美國盯上了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會平生無數不必要的戰火,平添無數無辜的亡靈。印太地區的國家和人民對此不得不防。
王曉鵬:美國對印太的軍事化舉措將帶來三大影響。其一,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面對國際疫情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的時代背景,全人類理應聚焦合作抗疫與共同發展,然而美國的軍事化舉措將給這一程序蒙上厚重的陰影。其二,美國鼓吹“大國對抗”,挑動地區爭端,強迫地區國家選邊站,將給亞太地區一些本已趨穩向好的爭端態勢帶來極大的不可預測性,衝突和對抗的風險再度迴流。其三,在印太戰略背景下,美國叫囂“全球供應鏈重組”,將經貿問題政治化、軍事化,將給全球良性貿易結構帶來巨大沖擊,對各國經濟復甦造成極大負面影響,最終害人害己。
王鵬:美國推進印太軍事化有三大影響:第一,刺激印太地區內的大國加強軍備,使地區安全域性勢惡化。第二,使歐盟及北約在所屬的歐洲—北美地區之外,找到新的利益切合點,以損害他國、其他地區安全為代價,強化歐盟和北約內部的團結。第三,加速印太乃至全球的分裂,利用所謂“民主價值觀”,人為地將印太地區劃分為圍繞美國的所謂民主國家陣營,將中、俄、伊朗等國作為敵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