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一場極為慘烈的“添油戰役”。由於國軍裝備水平太差,組織能力不足,在應對日軍的攻勢時,如果單方面集中龐大兵力,只會徒增傷亡。即便是投入戰場的德械師和教導總隊,也頂不住漫長的消耗而落敗。由於指導當時德械師和教導總隊訓練的是德國教官法肯豪森將軍,不少人假設,如果當時投入淞滬戰場的並不是國軍,而是德軍原版的國防軍,淞滬會戰在法肯豪森將軍的指揮下,是否會有獲勝的轉機?
德國國防軍最初編制為10萬人左右,分為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每個步兵師有1.72萬人左右,配有3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坦克營,1個偵察營,1個工兵營和1個反坦克營等。騎兵師則是馬匹騎兵和裝甲部隊的結合,還有炮兵部隊等兵種的支援,相當於一支快速反應的輕步兵。而日軍騎兵聯隊或騎兵旅團與德國國防軍相比,缺乏伴隨支援的重火力。更為可貴的是,德國國防軍除了裝備火力上對日軍享有優勢之外,進攻戰術上也有著絕對優勢。
淞滬會戰時期的日軍,每個師團單位只有1個炮兵聯隊,主要裝備75毫米山/野炮,105毫米乃至150毫米的榴彈炮是少量配備的。而德軍一個步兵師就有1個炮兵團,裝備了12門150毫米榴彈炮和36門105毫米榴彈炮。德軍團中也有2門150毫米步兵炮和24門75毫米山/野炮作支援火力。此外,由於德軍的裝甲部隊質量和輕重機槍效能都對日軍享有優勢,所以10萬德國國防軍與20萬日軍相廝殺的話,德軍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是日軍擁有優勢的海上艦隊支援,在德軍航空兵面前都不會有勝算。
實際上法肯豪森將軍是一貫支援國府發展軍事工業,提高民眾教育水平,發展正規作戰部隊的。在他的指導下,國府建立了一系列軍工產業,培養了一大批槍炮製造的工人,同時還從國外採購了為數不少的工業機器裝置。當時國府的軍工產業已經具備了生產輕機槍,迫擊炮和75毫米山/野炮,150毫米重迫擊炮的能力。大名鼎鼎的MG-08重機槍也在國府的努力下具備了生產能力,稱號為“民24式重機槍”。可以說,如果照著法肯豪森將軍的建議繼續發展的話,用不了多久,國軍即便是在海空劣勢的環境下,放棄沿海誘敵深入,仍可具備對日軍的殲殺能力。
遺憾的是,由於國內派系林立,雖然在名義上完成了一統,但實際上還是分裂的狀態。而且,各派系軍閥的首領大多缺乏民族榮辱的意識觀念,對家國毫無認知,使得它們之中不少人甚至與日軍勾結,典型的就是汪精衛。此外,國府對裝備配發及其它派系軍隊的呼叫也存在偏見,中央軍裝備好,打光之後也能快速補充。但雜牌軍則不是,一旦打光就是連著番號一同取消,久而久之使得國軍戰力越來越差。
當然,法肯豪森將軍的成果還是有的。如果沒有他的努力,國府是不可能建立如此龐大規模的兵器產業。當時國府主流的聲音是直接採購德軍裝備,然後依照德軍編制對國軍進行改組。外來裝備買來的確省事,但打光之後再想補充就很難辦了。事實證明,後期國軍所使用的裝備,大多都是法肯豪森將軍在華建立工業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