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八路軍在整編成軍之初,國民政府也曾經撥付相應的軍費以及一部分武器裝備,但是隨著八路軍、新四軍在戰鬥中的逐步壯大,國民政府先是拖欠後來又停止了軍費的撥付,同時本來就不多的裝備補給也隨之徹底斷絕。
缺少經費缺少武器,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的八路軍很難將每一人踴躍參軍的熱血男兒都武裝起來。面對這種迫境,裝備齊全供給充裕的鬼子兵們,在缺槍少彈裝備簡陋的八路軍戰士眼中,妥妥地成了渾身冒光的精英怪,以至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消滅鬼子爆出裝備,就成了八路軍、游擊隊、民兵等武裝力量的首要目標。
但凡是戰鬥勝利之後的打掃戰場階段,除了俘虜之外,只要是被擊斃的鬼子常常會遭到八路風格的“三光”,三八大蓋鋼盔刺刀子彈袋自然不必多說,軍刀、手錶、軍服、軍帽、軍大衣、皮帶、揹包、軍襪、軍用毛毯,估計除了百無一用的日式兜襠褲,能帶走是都會被打包帶走,但是唯有一樣裝備,即便收羅回來也不招戰士們待見,這種東西就是打破了八路軍“日軍混身都是寶”不變定律的昭五式軍靴。
被日軍稱為“編上靴”的,昭五式軍靴,早在昭和時期就成為了日軍最具標誌性的軍鞋,一直到鬼子們投降了,這種軍靴依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這種軍鞋靴設計定型於日本昭和5年,所以被日本陸軍後勤部命名為“昭和5年式軍靴”。該靴採用多層上等牛皮製造,鞋底設計有30多顆防滑鐵釘,後跟處還嵌有近10毫米厚的馬蹄形鐵掌,不僅防滑防溜結實耐用,用來踢人踹人也頗有威力,輕則皮破血流,重則骨斷筋折。
昭和5年式軍靴的製造工藝較強,雖然是多層牛皮製造但是還保留了相當的透氣,同時為了增強該鞋的防水性,這種編上靴大多采用了當時被稱為翻毛鞋面的絨面革,以至於“翻毛皮靴”成為了續“仁丹胡”、“羅圈腿”之後,成為影視劇中日本侵略者的經典形象之一。
正是因為這種軍靴用料上乘於質量過硬,按陸軍後勤的報價是兩日元一雙,按照當時一個日軍士兵五到七元的收入來算,這個價格就非常貴了。最重要的是,這種軍靴一般只發給精銳或者低階軍官,像影視劇裡日軍士兵人手一雙的場面基本見不到。最重要的是這種軍靴只發放一次,要是穿壞了,還得自己掏錢買,所以除了軍官之外,有這種軍靴的人平時可是對其非常愛護的,過河過泥坑的時候都要取下來包好掛在胸前赤腳趟過去。
除了一些特殊軍事人員外,八路軍作戰部隊對這種軍靴並不感冒,主要原因是該靴太過於笨重了,本來已經習慣穿草鞋布鞋的戰士們一穿這種軍鞋,平常穿山越嶺健步如飛的優勢大打折扣,體力也消耗的厲害。平型關大捷的時候,八路軍的戰利品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軍靴,但是願意穿上這種靴子的真心沒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