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潭口是坐落在江蘇省漣水縣東北30公里處的一個村莊,地處一帆河與完蠻河交叉處的港灣裡。抗戰時期,這裡是水陸交通要衝,同時也是新四軍淮(陰)海(州)、鹽(城)阜(寧)兩根據地的連線區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皖南事變爆發後,日軍為切斷各根據地之間的聯絡,派偽軍支隊長孫禮陶,大隊長王立珍、徐慶同率領800餘人駐紮在鄭潭口。這股敵人燒殺姦淫、作惡多端,當地群眾恨之入骨,紛紛上書根據地黨政軍領導,要求新四軍為民除害。孫禮陶也害怕新四軍找他“算賬”,便乞求日寇派來“堡壘專家”設計監工,又強徵大批民夫,用了3個月時間在鄭潭口據點構築起“模範工事”——修築了6米高的圍牆(外圍還設有多重鐵絲網)和90多個炮樓、地堡、暗堡,工事之間都有夾壁牆或地道相連;中間設一座高約12米、直徑約9米的水泥結構3層大炮樓,可容百人對外進行射擊;同時還整備了通往臨近據點的道路,以便受到攻擊時臨近敵人能乘車迅速趕來救援。工事完成後,偽支隊長孫禮陶非常得意,竟四處揚言:“鄭潭口固若金湯,穩如泰山,別說新四軍,就是天兵天將也奈何不了我。”
1941年,漣東縣地方武裝對鄭潭口據點發起兩次偵察性攻擊,大致摸清了鄭潭口據點的火力部署和敵人援兵的行進路線。9月上旬,新四軍三師八旅二十二團在完成反“掃蕩”任務後進駐漣東顧大樓,準備完成上級部署的拔除鄭潭口據點的任務。
戰鬥前,三師師長黃克誠和參謀長彭雄親自到二十二團,會同團長張天雲、政委張池明、副團長童世民、參謀長尹捷峰、政治處主任陶勵等對敵情進行了周密的分析並研究了具體作戰方案,又從新四軍軍部借來了山炮1門以備二十二團攻堅時使用。
9月20日凌晨兩點,二十二團和部分地方部隊由彭雄、張天雲帶隊出發,於15時30分進入預定戰區,敵人毫無察覺。
17時,戰鬥打響。炮擊過後,二營和三營推著“土坦克”作為掩護,迅速排除了鐵絲網,分別向圍牆上以及東南角、東北角的炮樓發起猛攻。戰鬥持續至20時左右,外圍炮樓和碉堡被逐一攻克。
彭雄和張天雲利用戰鬥間隙,研究了下一步作戰方案。根據彭雄的建議,二十二團決定將預備隊投入戰鬥,採取“兩頭對打、逐段打擊”的戰法,將敵人全部壓縮排中心炮樓,然後一併聚殲。二十二團各部穩紮穩打,殲滅了各處夾壁牆內的頑抗之敵,又集中力量,排除地道中的敵人伏兵,至21日零時,完成了對中心炮樓的合圍。
稍事調整後,二十二團發起了對中心炮樓猛攻。由於敵人工事堅固,手榴彈投在炮樓牆上不起作用,新四軍幾次衝鋒都沒有成功,副團長童世民以下30多人負了傷,還有不少同志壯烈犧牲。
拂曉後,各處日偽軍蜂擁趕來增援,沿途被新四軍打援部隊阻擊,戰鬥十分激烈。彭雄接到報告後,立即前往指揮打援。張天雲等經過研究,決定三措並舉:從各連抽調優秀射手組成火力隊,專門封鎖敵人射擊孔;同時抽出精幹人員,組成奮勇隊,在火力掩護下利用雲梯奪取中心炮樓頂部;又派部分戰士向炮樓下挖掘地道,準備以爆破的方式炸開炮樓一層地板。
戰鬥至下午1時,奮勇隊終於登上炮樓頂,從上往下扔手榴彈,部分戰士也沿著挖好的地道衝入炮樓一層,形勢遂發生了根本變化。炮樓一層的敵人見狀,衝出中心炮樓,企圖突圍,卻被自己挖的水壕所阻,很快被新四軍戰士追上擊斃。隨著新四軍發起政治攻勢,二層、三層守敵很快放下了武器。偽大隊長王士珍自知惡貫滿盈,舉槍自殺,另一個偽大隊長徐慶同被活捉,而偽支隊長孫禮陶竟在戰鬥開始時就從一條密道逃走(幾天後被日軍宣佈“死亡”)。與此同時,彭雄指揮部隊擊退了援敵的進犯,押著俘虜30餘人前來鄭潭口會合。
此次戰鬥,新四軍共消滅守敵、援敵近900人,救出受害群眾100餘人,一舉拔除了日偽插入淮海、鹽阜根據地之間的“楔子”,鹽阜、淮海兩個抗日根據地得以重新連線起來。
原文刊登於2021年11月18日《人民政協報》第10版春秋週刊
作者:賈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