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委”是“前敵委員會”的簡稱,通常是在原來不屬於同一支部隊的幾個友軍,需要在對敵作戰中互相配合而成立的一個臨時組織。一般由各需要配合作戰的部隊的最高指揮官聯合而組成,有權統一指揮各部隊。總前委是強化這個機構的重要性和權威性。
淮海戰役的總前委是在華野圍困黃百韜兵團於碾莊,中野攻佔宿縣後軍委發電報,要求劉陳鄧粟譚組成的總前委。時間是十一月十六日。這份電報的內容先是闡述了戰場的形勢、存在的敵人和預計發展的方向。規模越來越大,人數越來越多,包括兵員補充、傷員救治、俘虜的處置、彈藥補給,這麼多人吃飯等等問題,這些都是很關鍵的因素,會影響戰局的變化。
從軍委的電文第五條上就提到了中原和華東兩軍必須準備作戰3-5個月的準備,包括吃飯人數在內的人數。從這條內容上看,很多人笑稱總前委是管飯的,這個認識是錯誤的。吃飯只是裡面的一條。都知道戰爭就是打的後勤,沒有後勤保障,前方將士們很難持久作戰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戰役規模比較大,必須有人統籌協調這個問題,保障後勤。從電文後面也可以看出主席對這仗的重視,此戰勝利,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也可以解決。說明此次作戰的重要性。希望劉陳鄧粟譚等人能認識到這點,在這個觀點上統籌一切。注意,主席用的是統籌一切,看懂中文意思的應該明白,這裡的一切不只是華東戰場吃飯這個問題。
實際上從戰役發起之初,粟裕就建議此仗規模比較大,由陳鄧統一指揮,軍委也意識到此次戰役意義非凡,也同意戰役由陳鄧指揮。(此時劉不在)
總前委成立後,從往來的電報可以看出後面劉陳鄧有對戰場的佈置和指揮,並不只是協調管飯的。11月18日,關於殲擊南線劉汝明李延年兵團的部署,軍委發電報完全同意劉陳鄧的方案,讓華野按照這個方案實施。
11月19日劉陳鄧針對黃維和李延年兵團的方案致電軍委
粟裕回覆此時黃百韜兵團未殲滅,同時還要打邱李兵團,怕出現焦灼現象。
本來軍委想讓中野以一個縱隊防禦李延年劉汝明兵團,在經過幾輪電報往來,軍委發現中野實在沒有力量再兼顧對付李延年和劉汝明,於是改變了方案,讓粟陳張改變作戰計劃,殲敵邱李兵團4-5個師即可,然後分兵對付李延年兵團。
11月19日,劉陳鄧發電報給軍委,部署先打黃維兵團,殲滅黃維兵團。軍委表示同意,同時安排粟陳張派兵支援,並派兵打援,粟陳張表示擁護,並執行。
針對華野支援的縱隊,劉陳鄧也做了部署,分別安排了任務。
針對安排的任務,軍委表示完全同意,先打黃維,粟陳張遵照部署。同時還再次明確,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這是對劉陳鄧足夠的信任。
有些將領的粉絲試圖帶偏節奏,削弱總前委的作用。其觀點無非是淮海戰役發起時間是11月6日,而總前委成立時間是11月16日,戰役已經開打。其實這段時間內華野由饒粟譚成立的前委,在軍委的直接指揮下由前委實施第一階段的作戰。其部署也都是按照軍委的意圖和佈局走勢發展。也有人認為華東野戰軍佔的比例比較高,淮海戰役中的三場大戰役打了2個半,同時還兼顧阻援劉李兵團,指揮當然應該是華東野戰軍的代表。其實這個想法也不妥當,從往來電報看所有的軍事作戰指揮部署都是在和軍委、劉陳鄧反覆磋商執行下去的,就好比考試一樣,軍委已經把提綱和大框架全部做好了,剩餘的就是按照內容填空即可。中野實力雖然弱,但劉陳鄧對戰場解讀和掌握能力還是很強的。倆野戰軍一起並肩作戰對後勤依賴很大,如何保障協調,還是需要有人統籌決斷,其作用不言而喻,不然軍委圍不會一而再的讓他們臨機處置一切,甚至可以讓他們不需要請示,不能因為中野的實力弱就否定其作用。
綜合上述電報來看,總前委並非只是管飯的,上面還有很多作戰部署和指揮,而華野諸將根據總前委的部署,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勝利,最終在長江以北殲滅國民黨的精銳部隊。為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任何試圖抹黑總前委作用的人都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淮海戰役》《毛澤東軍事文選》《毛澤東選集》《鄧小平年譜》《陳毅軍事文選》《粟裕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