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的步槍四
除了進口的德式、意式、日式、俄式步槍以外,東北軍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國產步槍。其中除了當年內地兵工廠生產漢陽造步槍和元年式、四年式步槍以外,最主要的就是東三省兵工廠自制的遼十三步槍。
當年位於瀋陽的東三省兵工廠,是妥妥的中國最大武器生產基地。不僅擁有當時國內首屈一指的身管火炮生產能力,其步兵輕武器的效能和產量,也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
一、遼造民十三式步槍的研製過程
當年的張大帥,是個非常重視兵工生產的人。早在1916年,時任奉天督軍兼省長的張作霖就開始興建兵工廠。他利用奉天造幣廠的部分廠房建起了奉天軍械廠,進行槍炮修理和製作槍彈。不過該廠規模並不大,僅有機器裝置百餘部員工約300人,也只能修理槍械和復裝彈藥,根本不能滿足奉軍的需要。
1.賭桌上贏來的兵工廠
不久之後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成為了戰敗國。這些國家不能擁有生產重型軍械的裝置,所以德奧等國只能將這些機器廉價變賣。當時張作霖就參加了這場競爭,並且獲得了其中一部分的裝備。
當年採購的主要機器裝置,就是原來德國的。這裡邊還有一個小故事,當時的經辦人韓麟春拿著創始資金50萬大洋去賭博,結果輸光了,給張作霖引咎請罪彙報的時候,張作霖又給他打了100萬大洋,結果這次大勝。韓麟春就拿了這些錢,採購了超多的機器裝置,號稱是在賭桌上贏了半個兵工廠。這次的大采購,使得瀋陽兵工廠的規模大大提升了。
新機器買回之後,這舊廠廠區地方狹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擴張的需要,因此張作霖就準備另建新廠。
1919年,張作霖選定瀋陽大東邊門外東塔農業試驗場為廠址,由丹麥文德公司負責,奉天軍械廠廠長陶治平任督辦建設新廠。當時張大帥不惜血本,不僅把新購買的大量的軍械生產裝置,全部送到瀋陽兵工廠以擴大產能,而且還聘用了許多外國的軍事顧問,幫助他製造軍械和毒氣。
2.奧地利人的槍械生產線
當時一戰的主要戰敗國除了德國以外,更慘的就是茜茜公主的奧匈帝國。這個“聯合力量”下的二元帝國被肢解後,協約國還與奧地利共和國於1919年9月10日簽署了《聖日耳曼昂萊條約》。該條約規定奧地利的軍隊規模必須保持在3萬人以下,並且還有其它苛刻的限制條件。這讓奧地利的軍工企業苦不堪言,國內軍隊這點規模,那是連稀飯都喝不上啊,只能在國外四處尋找客戶。
而奧地利的軍火巨頭斯太爾公司,就是這裡面最慘的一個。他們有一個更大的負擔,就是剛剛搞了一項巨大的投資,新上了一條產能很大的步槍生產線。那是在1917年,大戰已經進入塹壕戰階段,雙方的武器損失都很大,而舊的斯太爾—曼利夏M1895步槍在泥濘的戰壕中表現並不好。因此斯太爾公司就另起爐灶,在1912年推出的使用毛瑟槍機的曼利夏-毛瑟1912型基礎上,直接改進了德國的Gew.98步槍,提高了其在戰壕惡劣環境下的可靠性,並投入巨資建設了生產線。從同盟國內部來說,德國和奧匈兩國統一制式步槍,無疑是可以大大方便後勤的,這在當時是一個非常不錯的主意。
可是好景不長,等這條生產線建立起來時,同盟國已經要向協約國投降了。這條生產線幾乎沒有被用過,投入的資金根本無法收回。奧地利公司於是決定,在國際市場上尋找買家甩賣。於是,急於出手的奧地利人,就和急需武器的奉軍採購人員相遇了——那自然是乾柴烈火、一拍即合,韓麟春就以非常合理的價格,買到了奧國的整條步槍生產線,並且奧地利人還轉讓了全套的圖紙、模板和全部生產工藝。
而這即使在當年,可是非常難得的。要知道外國人都是賣成品,製造工藝和圖紙的轉讓那是非常謹慎的。同樣是奧匈帝國分裂後的捷克人,那是把生產工藝把得死死的,中國各軍閥買了數十萬的1922/24步槍,和數萬的捷克ZB26輕機槍,也沒見著圖紙的模樣。從這個角度來說,奉軍是佔了大便宜的,而韓麟春當記首功。
3.奧國血統的早期奉軍自產步槍
新生產線買回來以後,從1919年開始,奉軍就大興土木,開工建設了一座大型的綜合性兵工廠,該廠的主要機器就是來自於德國和原奧匈帝國。與此同時,因為兩國當時民生凋敝,軍事技術人員大部分失業,因此也紛紛被奉軍聘請,遠隔重洋前來打工。而這失去了故國也就不講什麼保密了,有不少人就難得地傾囊相授,教了不少真東西。其中斯太爾公司的步槍生產線、和原奧國的火炮生產線,就是當時最主要的專案。
1921年10月,新廠建成正式開辦。開辦後不久,該廠就用新到的斯太爾生產線,生產出了第一批“奉造奧國步槍”,這批槍其實就是按照奧國圖紙生產的改進型G98步槍,據《中國近代兵工史》記載,當時的月產量是步槍400支。
到了1922年4月,該廠正式定名東三省兵工廠。東三省兵工廠總辦下設工務處、材料處、審檢處、庶務處、市政建設管理處、統計委員會、會計科、文牘科和各生產廠,還設有科學研究會、兵工學校和兵工醫院。各處下設股、所,各生產廠下設製造所,整體規模很大。
4.雜交日式三八後改進出來的“遼十三步槍”
新廠投產以後規模不斷擴大,到了1923年,原奉天軍械廠也併入了新成立的東三省兵工廠。這個時候的瀋陽兵工廠,包括第一槍廠、第二槍廠、第一炮彈廠、第二炮彈廠等,主要軍械生產已經成熟。
在這個時候,總辦韓麟春的心就活泛了——這原裝進口的奧國步槍雖好,不過並不是非常適合中國的環境。而當年奉軍手中有萬國造步槍,經過多年的實際使用,還是覺得日本的三八步槍更適合中國人使用。如果能結合二者的優點,豈不是能夠得到一支完美適合中國人的新式步槍?有了想法嘛那就說幹就幹,韓麟春集合了技術力量,在洋人的幫助下開始對奧國德式步槍進行改進。
到了1924年,在斯太爾公司技工和生產線的幫助下,新研製的步槍終於可以生產了。1924年是民國13年,而生產該槍的東三省兵工廠位於遼寧瀋陽,因此這支由奧地利斯太爾公司提供技術、卻在中國遼寧生產的改進型毛瑟步槍,被稱作了遼十三式步槍。
新步槍研製成功以後,在當年瀋陽兵工廠又投入巨資進行擴建,工廠規模幾乎擴大了一倍。新建了5000千瓦的發電所,建立了射擊試驗場和兵工學校。從1924年起,奉軍就開始生產遼13式步槍,全面換裝了自家軍隊。
二、遼十三步槍的主要特徵
東三省兵工廠的 遼13式步槍,因為用的是全套奧地利生產線,而且早期槍管鋼也全靠進口,所以該槍製作精良、打磨細緻、品質非常好,在當年是國產步槍質量最好的一種。不過因為它是奧地利人在德式步槍上改進而來,所以除了非常像德國G98以外,還能看出一些曼利夏1912的影子,另外還有日本三八大蓋的一些典型特徵。
遼十三上的“東”字,代表東三省兵工廠。
首先從外觀來看,遼十三步槍除了具有一些G98的外貌以外,它的標準型和三八大蓋一樣,在槍機上方有個防塵蓋,用於解決中國北方風沙較大,容易導致槍機內進砂故障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說,遼十三步槍確實是非常適合中國北方戰場的武器。
然後是它和三八式一樣,同樣也設計了兩個洩壓孔。這樣如果發生子彈殼底脹裂,燃氣向後漏出時,這兩個洩壓孔可以將燃氣導向上方,避免射手受傷。而如果萬一發生炸膛事故時,也能讓高壓燃氣分流,可以減少傷害。這個設計特點,其實是考慮了當時一些國產兵工廠品控不佳、而且士兵缺乏槍械維修保養習慣的結果。
要知道那時候的很多軍閥部隊,是沒有保養步槍的基本常識的,槍支損耗率大得驚人。以奉軍為例,每年消耗的步槍達到四萬支之巨。如此設計可以讓槍支哪怕製造不良保養不善,炸膛率也會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遼十三的槍機結構雖然和毛瑟步槍相似,但是結構卻更加簡化,而且擊針拆出來之後,還有個保護擊針簧的筒狀套,這和三八式非常類似,不僅方便保養,而且整體更加簡潔和容易加工。也就是說,這遼十三隻是披了個德式步槍的皮,內部結構其實更類似於日式三八大蓋。
而更能說明遼十三步槍和日式步槍淵源的,其實還有它的刺刀。該槍採用了類似毛瑟1907步槍的短刺刀座,而且重新設計了槍口環來固定,使用的是類似於日式30式刺刀的彎鉤式長刺刀。
該刺刀帶刀鞘全長43.3釐米,刀長40.5釐米,刀柄12.5釐米,刀刃長27釐米,刀寬2.4釐米,刀背最厚處5毫米。以該槍1.25米的長槍身,再加上如此長的刺刀,它的拼刺能力毫無疑問是很強的。
當然了,有得就有失,在博採眾長的時候,它的設計也留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缺陷。遼十三步槍的槍栓沒有防止栓尾套轉動的卡榫,因此在槍栓拉出後,栓套還有可能轉動,從而導致無法上膛,更甚的會損壞木託——當然了,這只是個小機率事件,也可以透過提前教育士兵來防止。實際使用時,也沒聽過有類似事故的發生。
總的來說,遼十三步槍集合了德國毛瑟以及日本三八大蓋的特徵,是一支博採德日奧三家之長的武器。而且最關鍵的是他所進行的種種改進,都是非常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的。比起一味追求時髦,仿製毛瑟M1924短步槍的國府,那可是高出好幾個層次了。在九一八事變前,瀋陽廠遼十三步槍的年產量,已經超過了四萬支,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大兵工廠了。
參考資料:
《中國近代兵工史》
《江南製造局記》
《九一八國難痛史》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清末至民國的兵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