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軍歷史上曾出現這樣一件奇事:陣地上送來六桶奇特的飯菜,紅軍將士吃完這頓飯後大獲全勝。
那是1931年夏,紅軍黃安獨立第一師第一團奉上級命令,轉移到湖北麻城縣宋埠一帶,與進犯根據地的國民黨作戰。
第一團指戰員非常英勇頑強,在一系列戰鬥中給予敵人沉重打擊,但沒過多久就出現嚴重缺乏糧食的難題。
前方將士經常吃不上飯,指揮所不斷給後勤部打去電話,要求儘快想辦法解決糧食問題,不要讓戰士們餓著肚子打仗。
其實後勤部也有滿肚子苦水,由於根據地剛剛開闢,部隊也開剛過來沒多久,再加上經費緊張,敵人的封鎖又很嚴密,因此籌糧非常困難。更何況當時正是莊稼青黃不接之際,很多老百姓自己也吃不上飯,根本沒有餘力接濟部隊。
這天上午,後勤部長鄭廣才剛剛又接到團長從前線打來的電話,說大批增援的敵人即將到達,但我們的戰士一個個餓得眼冒金星,很難堅持下去了,要求後勤部必須儘快解決問題,弄一批糧食送到陣地上去。
鄭廣才當然知道事態嚴重,可他召集後勤部一眾人員苦苦商討了半天,仍想不出籌糧的辦法來,急得在屋子裡來回踱步。
就在眾人愁眉不展、束手無策之際,外面突然傳來一個洪亮的聲音:“鄭部長,籌到糧了!籌到糧了!”
眾人聽了大喜,爭先恐後地跑到屋外去,只見一團三營司務長王奇華帶著三名炊事員,挑著三副沉甸甸的擔子氣喘吁吁地走來。
鄭廣才又驚又喜,連忙問道:“王奇華同志,你們從哪裡籌到這麼多糧食?”
王奇華笑嘻嘻地說道:“準確地說,這些不是糧食!”
“不是糧食,那是什麼?”鄭廣才驚訝地說。
“是現成的飯菜!”王奇華不假思索地說道,“戰士們馬上就能吃的!”
“啊?”鄭廣才和眾人都是一頭霧水,“這可太好了!這頓飯是誰做的?”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王奇華神秘兮兮地說道,“這頓飯是上千個廚師做的!”
眾人越聽越覺得奇怪,爭相跑到三名炊事員所挑的六隻木桶旁去,可當他們揭開木桶上面的蓋子,看到裡面的飯菜之後,卻紛紛嘟囔起來:“咦?怎麼都是些剩飯剩菜?”“這是誰家招待客人剩下的吧?”
鄭廣才連忙說道:“大家不要這樣講,依我看,現在部隊這麼困難,能吃上剩飯剩菜也相當不錯了。”
說到這裡,他轉身對後勤幹事李明昭說道:“馬上去通知團長,安排部隊分批來吃飯,馬上就吃!”
接著他又對王奇華說道:“你還是給我們講講,這麼多飯菜是從哪兒弄來的吧!”
王奇華點了點頭,一臉嚴肅地對眾人說道:“這些並不是什麼剩飯剩菜,而是附近的群眾東家一碗、西家一勺湊起來的!”
“啊?”眾人都張大了嘴巴,半天說不出話來。
王奇華便把弄來這些飯菜的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眾人。
原來,王奇華屢次領糧無果,知道後勤部確實無能為力,便決定自己想辦法。
他想來想去,考慮到部隊駐地附近有不少村子,不如等老鄉們吃飯的時候,挨家挨戶上門去“勻”點吃的,積少成多就有可能解決部隊沒飯吃的問題。如此一來,不至於給老鄉們增加太重的負擔,影響他們過日子。
他把這個想法跟炊事班長老崔一商量,老崔一拍大腿說:“好辦法!就這麼幹!”
隨後,王奇華便帶著老崔和兩名炊事員,挑著六個木桶,挨家挨戶到老鄉家裡“勻”糧。
他們的第一站是龍頭寺村,那裡居民較多。
一開始老鄉們遠遠地看到四個當兵的人走過來,還以為是國民黨兵,嚇得紛紛躲避。
王奇華便微笑著向他們招手致意,說自己是紅軍。老鄉們一聽是紅軍,都不害怕了,紛紛前來打聽前線的戰況。
王奇華興高采烈地告訴眾人,前天晚上紅軍激戰一夜,消滅敵人一個營時,老鄉們都拍手稱快。
當王奇華告訴大家,現在部隊面臨缺糧的難題、前方將士無米下鍋時,人群頓時沸騰了,紛紛表示:“紅軍是幫老百姓打天下的,決不能讓紅軍戰士餓著肚子打仗!”
一位老人帶頭倡議:“大夥兒都別耽誤時間了,都回家拿吃的,有飯的拿飯,有菜的拿菜!”
他話音剛落,人群便如同一陣風般散開。
不到一袋煙工夫,老鄉們端著各式各樣的碗罐瓢盆回來了,裡面盛著各式各樣的飯菜,還有的飯菜一時沒做好,就把自家的雞蛋拿過來,硬要塞給王奇華等人。
更讓人感動的是,附近的老鄉一傳十、十傳百,不斷向這邊湧來,每個人手裡都帶來了一些吃的……
王奇華和三名炊事員挑著滿滿的六桶飯菜,眼中含著熱淚告別了鄉親們,回到部隊駐地。
這六桶奇特的飯菜很快被送到一團陣地上,當一團指戰員吃飯時瞭解到這頓“千家飯”的來歷後,根本不需要再做任何動員,個個都熱血沸騰、鬥志高漲。
在當天下午的戰鬥中,從麻城前來增援的國民黨一個團被紅軍打得落花流水,全部殲滅。隨後,部隊乘勝進軍,奪取了麻城,繳獲了敵人的糧庫,終於解決了部隊缺糧的問題。
戰後將士們紛紛感嘆:我軍能大獲全勝,關鍵就在於老鄉們做的“千家飯”威力無窮!
注:本文所述為真人真事,時任紅軍黃安獨立師經理處處長的開國中將吳先恩曾撰寫《在宋埠吃“千家飯”》一文記述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