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是新中國打出軍威、打出國威的第一戰,也是七十餘年和平與繁榮的基石。
而提及抗美援朝,大家或許都認為彭老總是唯一的司令員,但事實上志願軍司令員遠不止他一個,在彭老總回國後陳賡大將、鄧華上將、楊得志上將以及楊勇上將都先後接任過這一職位,也為抗美援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另外其實在選擇志願軍總司令時,進入毛主席候選名單的還有四個人。
那麼,這四個人到底是誰呢?為什麼毛主席認為他們可以勝任呢?
出兵在即,由誰領軍
1950年9月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場形勢瞬間扭轉,此後美國步步緊逼,甚至將軍隊開至鴨綠江附近,戰鬥機堂而皇之地飛入我國領空轟炸丹東地區,給我國造成了重大威脅。
面對美國的挑釁,毛主席當機立斷,做出了“出兵援朝”的偉大決議,要知道,當時中國的人均GDP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這場戰爭要想贏下來,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
正因如此,志願軍的每一步行動都至關重要,而司令員的人選問題更是重中之重。
當時志願軍人數高達百萬,而聯合國軍和韓、朝軍隊也都有百萬之眾,也只有具備大兵團指揮能力才能駕馭這場規模龐大的戰爭,所以毛主席對司令員的人選提出了兩個標準——首先,要有大兵團作戰能力;其次,要年富力強,經得起持久戰。
按照這兩個標準,很多名將,包括後來被評選為十大元帥的一些人都被排除在外,比如朱德元帥與賀龍元帥,他們作為紅軍的鼻祖級人物,軍事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兩人當時年紀都已經較大,不再適合踏足國外戰場。
而羅榮恆元帥和聶榮臻元帥都比較擅長軍隊的政治工作,可領導大兵團作戰的經驗相對欠缺,所以毛主席也沒有考慮。
在經過慎重的考慮之後,最終綜合兩個標準毛主席將五個人列入名單,除了彭老總,其他四人分別是林彪、劉伯承元帥、徐向前元帥和粟裕大將。
林彪:不贊同出兵
林彪自黃埔軍校畢業之後便投身於革命事業當中,1928年,林彪來到井岡山與毛主席結識,毛主席慧眼識珠,很快便發掘出他身上的巨大潛力,而他也不負厚望,在反“進剿”、反“會剿”鬥爭中都有卓越的表現。
此後更是一路晉升,1930年剛滿23歲的林彪便出任紅1軍團第4軍軍長,堪稱紅軍最年輕的高階指揮員之一。
長征開始後,林彪參與指揮了突破國民黨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作戰,並在遵義會議上旗幟鮮明地擁護毛主席的領導,會後他還指揮紅1軍團參加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和飛奪瀘定橋等作戰。
抗日戰爭中林彪因病前往蘇聯療養,所以沒有過多參與。
但是此前他在1937年設伏平型關取得的大捷,大幅增加了抗日軍民的信心,這也是華北戰場中國軍隊主動出擊作戰的首勝。
而到解放戰爭時期,因為規模大、參戰人數多,這就完全契合了林彪的指揮特點,也正因如此,在解放戰爭中他開始大放異彩。
1945年入駐東北後,他將不到10萬人的東北野戰軍擴充為150萬的精銳部隊,由北方一路打到海南島,解放了大片國土。
由此可見,林彪的指揮能力以及領導大兵團作戰都是很有經驗的,然而當時的林彪卻一直不贊同與美國交戰,出兵支援朝鮮,所以毛主席只能將目光轉向他人。
劉伯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和林彪一樣,劉伯承元帥在指揮作戰上與自己的建樹,另外他對軍事理論也研究頗深,極為適合領導大規模部隊。
1932年,劉伯承元帥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不僅協助朱德元帥以及周總理取得第四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而且他還寫了《現在游擊隊要解答的問題》等文章,總結了很多的作戰經驗和軍事理論,極大的促進了紅軍軍事素質的提高。
後來志願軍雖然武器裝備不敵美軍,但作戰素養卻絲毫不落下風,其中就有劉伯承元帥的功勞。
到了抗日戰爭中,劉伯承元帥擔任了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和鄧小平同志奮戰在太行山上,先後打出了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百團大戰等一系列著名戰役,給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劉鄧大軍”從此成了讓日寇聞風喪膽的名字。
抗日戰爭勝利後,劉伯承元帥又馬不停蹄地發起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憑藉不到十萬軍隊,便成功抵擋了北犯的四十萬國民黨大軍,並殲敵6萬餘人,打破了蔣介石北進的企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毛主席在重慶的談判。
全面內戰爆發後,劉伯承元帥又先後領導了豫皖邊、豫北等戰役,斃敵數十萬人,解放了大片國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7年的“大舉出擊,經略中原”戰略中,劉伯承元帥領導晉察冀豫野戰軍12萬人,在300裡的戰線上一舉突破國民黨引以為傲的“黃河防線”,並殲敵四個整編師,一舉展現出指揮大規模戰役的才華。
只不過新中國成立之後,劉伯承元帥一直在為籌辦軍事學校而忙碌,致力於為我國培養軍事人才,所以最終沒能擔任志願軍的總司令。
徐向前:低調的指揮官
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徐向前元帥就展現了過人的指揮才能,他當時受中央派遣到鄂東北任副師長,那裡的幹部大多數為農民,而徐向前元帥雖然是從黃埔軍校畢業的青年才俊,但他卻能揚長避短,迅速融入隊伍中,從行軍打仗到軍民關係都處理得十分融洽,很快便收穫了一線指戰員的愛戴。
而此後更是有三戰在徐向前元帥的革命生涯中影響深遠。
1930年春,他率領紅1軍三次出擊平漢路,取得了三戰三捷的重要勝利,從此在紅軍中聲名遠播。
1939年6月,徐向前元帥擔任第18集團軍第1縱隊司令員,這一時期他一面迎擊消極作戰的國民黨頑固派,一面痛擊日寇,累積殲敵8000餘人,在軍中地位日益穩固。
1949年4月,在解放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徐向前元帥指揮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向太原發動總攻,一舉殲滅敵軍13.8萬餘人,為全國解放吹響了號角。
從這些戰績都不難看出,徐向前元帥的大兵團指揮能力超凡脫俗,然而久經沙場的他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所以考慮到這一點,也沒有讓徐向前元帥前往朝鮮戰場。
粟裕:常勝將軍
在這四個人當中,粟裕大將雖然不在十大元帥之列,但他能被毛主席親自任命為開國大將之首,可見他的軍事才能完全是不輸與其他人的。
1927年投身革命後,粟裕大將由指戰員開始做起,幾年內立功無數,軍中職位也不斷晉升。
1934年11月,他調任閩浙贛軍區參謀長,期間僅憑400人小隊便成功粉碎了國民黨的第一次“進剿”,開始在紅軍中小有名氣。
抗日戰爭爆發後,粟裕大將先後打出了橫山戰役、七保五倉、五保豐利、車橋戰役、高郵戰役等精彩戰役,共計殲滅日偽軍十餘萬人。
如果說抗日戰爭讓粟裕大將的指揮才能嶄露頭角的話,那麼解放戰爭便是他大放異彩的主戰場。
1947年5月,粟裕大將發起的孟良崮戰役,將號稱國民黨“王牌軍”的整編第74師全殲,扭轉了華東地區的戰局。
次年,粟裕大將又發動了豫東戰役,華東野戰軍20萬人迎戰國民黨25萬精銳,在他的指揮下,華東野戰軍經過20天連續作戰,累計殲敵9萬餘人,給了蔣介石部隊以致命一擊。
此後,粟裕大將又相繼斬獲一連串的勝利。
濟南戰役中,他率軍全殲守敵10.4萬人,淮海戰役中,17個縱隊、66萬解放軍在他的排程下進退有度,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渡江戰役中,他解放了南京、杭州,並殲滅敵軍主力8個軍。
毛澤東就曾稱讚粟裕大將,“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而劉伯承元帥也表示粟裕大將,“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
可惜在抗美援朝開始之前,他因腦部舊傷發作而無法奔赴前線,否則由粟裕大將統領全軍也未嘗不可。
當然了歷史不容假設,彭老總最終擔任志願軍總司令員,也是因為其優秀的指揮即作戰能力。
而他也不辱使命,憑藉5次戰役便打破了美軍“戰無不勝”的神話,並最終逼迫美國簽署停戰協議,將美軍徹底趕出了朝鮮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