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抗戰電視劇中都能看到日本兵手中的槍,這把槍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前端都帶有一把刺刀,基本上已經成了日本兵的標誌。在侵華戰爭中,日本兵的刺刀加上其傳統劍術功底,對我軍造成極大的傷害,所以經常能夠看到一群中國士兵圍著一個手拿長刺刀的日本兵束手無策。
在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基本上處於缺衣短糧的狀態下,不管是身體素質還是格鬥水平都與日本兵相差甚遠。也正是因為如此,日軍侵華的腳步愈發加快,甚至用中國百姓來秀自己的拼刺刀“手藝”,很多記錄短片中都能夠看到日軍的這種獸行。
日本兵一直為自己的刺刀技藝感到自豪,認為這是一種武士道精神,尤其是在碾壓中國軍隊的時候。但是強中自有強中手,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會有一波接著一波的對手接踵而至,而首要面對的對手就是蘇聯紅軍。
張鼓峰一帶靠近中朝蘇的邊境處,隨著日本野心的逐漸龐大,該地區也成了日軍覬覦的物件。正因為如此,1938年7月30日,蘇聯與日本的戰爭在此拉開帷幕。據悉,參戰雙方先後投入5個師的兵力,在傷亡5500餘人的情況下,這場戰役卻打成了僵局。據統計,5500人中有4000餘人屬於蘇聯軍隊,吃虧就吃虧在日軍的白刃戰上面。
蘇聯紅軍用4000餘人傷亡的代價竟換回一個僵局,這讓斯大林感到極為憤怒,不僅替換了前線指揮官,而且還對遠東戰區的作戰部隊進行了調整。經過此次戰役之後,蘇聯紅軍的備戰狀態、訓練強度以及指揮排程都有極大的提升。而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日本將領,認為蘇聯紅軍也不過如此。
在1939年的時候,日本軍隊在諾門罕地區又一次挑起事端,只是這次遇到的蘇聯紅軍似乎有什麼不一樣了。在諾門罕地區作戰,蘇聯紅軍有很大的優勢,一是有大口徑榴彈炮,二是有強悍的裝甲部隊推進,三是蘇軍裝備了帶有三稜長刺刀的步槍。經過肉搏戰之後日軍才發現,這種步槍的威力遠比自己的三八式大。
蘇聯紅軍裝備的是莫辛納甘M1891/30型步槍,長度比三八式略短,但是因為裝備了三稜長刺刀,所以整體長度要比三八式的長度長。在短兵格鬥時,該步槍無疑是最佳選擇。與日本兵的拼刺刀方式不同,蘇聯紅軍不在乎所謂的方式方法,只要能夠殺了敵人就行,這就是蘇聯紅軍以粗暴文明的白刃戰。
經過張鼓峰戰役之後,蘇聯紅軍吸取了失敗的經驗,不僅裝備了新式步槍,而且還不斷強化士兵們的格鬥水平,整體戰鬥力在短短1年的時間裡迅速攀升,包括工兵在內的兵種都被教授如何破解日本兵的刺刀攻擊。
在諾門罕戰役中,蘇聯紅軍的傷亡其實也不算小,但如果戰略的角度來看,最後失敗的確實日本軍隊。而經過此一戰之後,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被打壓了下去,原計劃的北進也在沒有提起過。但是日本並沒有放棄侵略其他國家的打算,強的暫時還惹不起,於是就把目標放到了南陽地區。
12月8日,山下奉文帶領兩個師團從英屬馬來亞入侵,隨後佔領整個馬來亞以及新加坡。在同一天的時間裡,本間雅晴率領的第14軍也順利登陸菲律。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日本軍隊打得美菲聯軍落花流水,其中最令人髮指的還要數日本兵的刺刀戰。
在遭遇同樣的經歷之後,英美等國家的軍隊如同蘇聯紅軍一樣,在張鼓峰戰役之後意志消沉,給日本陸軍留下了不堪一擊的印象。但是英美聯軍並沒有表現的那般消沉,反而是像蘇聯紅軍一樣用1年的時間提升自己,並且讓後來的日軍開始懷疑自己。
美軍真正發展起來就是在二戰時期,他們與蘇聯紅軍一樣,都非常善於總結經驗,尤其是每一次戰敗後的經驗總結,整理好思路,制定好可執行的作戰計劃。於是在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徹徹底底的給日軍上了一課。
在《怎樣如鬼子那樣戰鬥》中,明確地指出如何破解日本刺刀的方法,從哪個角度可以重創敵人。結合美軍使用的加蘭德步槍刺刀優,即便是與日軍面對面的較量刺刀,美軍也不會有吃虧的可能。
隨著戰爭的升級,各種新式武器應用而生,近距離作戰雖然也在戰場上出現,但是已經可以透過一些武器來避免,比如M1加蘭德步槍,M1卡賓槍,M3衝鋒槍等,可以進行遠距離射擊。而日本只能拿起刺刀衝向敵人,在炮火之下只能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