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規模排名第一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的修建,算得上中國基建實力的體現。不過修建水利工程不像修建大橋鐵路,河流中有很多魚類居住,修建一道攔河大壩,多少會對河流中的魚類產生影響。
三峽大壩工程量巨大
在修建之前,就有人擔心三峽水域中的魚類會受到嚴重影響,對此予以反對。鑑於利大於弊,修建三峽大壩帶來的好處更加顯著,這項水利工程最終得以實施。從建設開始,三峽水域的魚類就一直沒有再遭受過大量捕撈。
27年沒有遭到捕撈,三峽水庫中的魚類資源顯然增加了不少。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魚類得以長得更大,加上水庫蓄水量很大,魚類的生存機會也增大了不少。
1994年12月14日動工修建,到2006年5月20日修建完成,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花了近12年才修建完成這一水利工程。規模足夠大,帶來的經濟效益自然也很大。發電只是次要的,大壩主要的作用是為了蓄水防洪。
自從它修建之後,中下游地區就很少再發生洪澇災害了。這道大壩不僅工程量很大,而且多項指標都達到了較高的要求。設計使用壽命不低於50年,壩高181米,正常水位175米。大壩長2335米,裝機32臺70萬kw的發電機組。
大壩的修建為魚類提供了穩定棲息地,三峽水庫成魚類“天堂”
長江水流量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徑流流量年均約9616億立方千米,水流量巨大伴隨的是魚類資源十分豐富。在修建大壩之前,統計得知三峽水域魚類共有127種,一般淡水魚種都有。建成後調查少了19種,少了的魚類主要是不喜歡靜態水域的魚類。
多年未捕撈,很多魚類都能長到足夠大的程度。水庫中最大的魚類要屬中華鱘,體重可達600公斤。不過這種魚曾因為人們捕撈過度,已經成了一種瀕危物種,野生中華鱘已經很難找到了。
水庫中數量最多的,主要是幾種市場上常見的魚類。青魚、草魚、鰱魚和鱅魚這幾種魚因為市場消費量大,是人工養殖魚類的首選。
如果是野外湖泊或者人工養殖的這些魚,體型一般都受到了限制,長不到足夠大的程度。三峽水庫蓄水量足夠多,給這些魚體型進一步增加提供了條件。
曾經有報道稱有人在水庫中釣到了400斤的青魚,後來又有人釣到了300多斤的青魚。其他魚類都差不多,釣到一兩百斤的魚常有報道。魚類長這麼大卻沒能及時捕撈,確實也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
三峽大壩伴隨的一些問題
和一些魚類得以有一個較好的棲息環境相反,洄游的魚類會因為大壩而受到影響。下游的魚不能正常洄游到中上游產卵繁殖,導致長江水域魚類的分佈不均勻。
大壩的單向控制,使得上游的魚可以較容易去往下游,而下游的魚卻難以跨過大壩的阻礙,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魚類的基因多樣性。三峽水庫也存在汙染問題,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排放進水域中。
水庫的水流動性差,受到汙染後,難以透過水體交換達到快速淨化
水質的效果。三峽水庫也存在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本地魚在和外來入侵魚類的競爭中,容易處於下風。外來魚類大量繁殖,會降低水庫中魚類的多樣性。
所以修建水利工程,不應該只從其經濟效益來看待,在後期管理和控制等方面,也應該制定策略解決出現的問題。三峽大壩作為一項影響較大的水利工程,一些問題如果不得到重視,等發展成更嚴重的問題再解決就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