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李煦 記者 何麗娜
若突然遭遇肚子痛,大部分人的內心想法肯定是:忍忍就過去了。
可江西的付女士(化名)卻被這持續20年的“腹痛”折磨壞了:開刀對她來說早已成了家常便飯,可就是不見好。
“求你幫我把肚子切開,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備受煎熬的付女士最終朝醫生髮出了這樣一個驚人請求。
怪病折磨20年
開了四刀還在痛
付女士最初遭遇這種“怪病”,大概是在20多年前——總覺得右下腹不舒服。
為此,這些年來,她輾轉多家醫院,婦科、內科、消化科……各種檢查不知做了多少,仍是一頭霧水。
而開刀對她來說,早已成了家常便飯:
從2000年第一次做脾臟切除手術開始,她就頻繁進出手術室;
2008年,做了卵巢囊腫切除手術;
2014年又切了一次卵巢囊腫……
一次又一次的手術,她右下腹的疼痛仍不見好。
2018年,還是因這老毛病,她再一次被推進手術室,做了闌尾切除。
每次手術前,付女士都想抓住了“救命稻草”,心想“挨”過這一遭就好了,但每次手術後,腹痛總是如約而至。
面對這早已“千瘡百孔”的肚子,無計可施的付女士甚至還去看了心理科,可所有治療手段,彷彿都在她頑固的面前失效。
第四次手術後,付女士徹底絕望了。
真相竟是小腸跑錯路
還來個急轉彎
“醫生啊,求你幫我肚子切開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實在是疼死了。”近日,付女士和家人一起來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就診,與往常一樣,胃腸鏡檢查並未發現端倪,在崩潰邊緣的她向醫生說出了這句話。
而這次,火眼金睛的消化內科醫生卻在付女士的CT結果中發現了“蛛絲馬跡”:她的小腸CT結果顯示,小腸壁增厚並與盆壁有粘連。
付女士謎一般的腹痛會不會和這有關係?
為此,消化內科和胃腸肛外科進行了一次多學科聯合門診,大家最終決定:為付女士做全腹探查。
手術當天,由胃腸肛副主任單毓強副主任醫師操縱腹腔鏡,一點點到達小腸位置後,發現付女士的小腸發生嚴重粘連。
而更可怕的是,付女士的小腸跑到了盆底,並形成了一個明顯的折角,相當於被對摺了一下,已發生了半腸梗阻。
“這很有可能是付女士腹痛的原因!”腹腔鏡下,單毓強副主任一點點把付女士的小腸分離出來,並把她的腸道恢復正常走形,梗阻消失。
一個多小時後,手術順利結束。
待付女士甦醒,她神奇地發現,自己的腹痛終於消失了!被多年頑疾困擾的她,終於在這一刻得到解脫。
如術後出現不明腹痛
要考慮腸粘連
單毓強副主任說,導致付女士腹痛的真正原因是小腸折角造成的半腸梗阻。
正常情況下,腸子是在盆腔內自由活動。由於付女士小腸和腹壁發生了粘連,小腸進入盆腔後不能自由伸縮,導致小腸掉到盆腔下面形成折角。
“試想,一個原本通暢的道路,突然來了個急轉彎,就容易發生阻塞,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就會產生腹痛腹脹,而付女士的小腸剛好掉在右下腹處,導致右下腹持續疼痛。”單毓強介紹,有手術史的病人,如碰到不明原因的腹部脹痛,一直查不出原因,就要考慮是不是發生腸粘連。
腸粘連主要指腸管與腸管之間、腸管與腹膜之間、腸管與腹腔內臟器之間發生的異常黏附。粘連程度和粘連部位不同,可導致不同的症狀出現,輕者可能不會有不適的感覺,嚴重的甚至會發生腸梗阻。
而付女士的腸粘連,很有可能與她進行的開腹手術有關。
有研究表明,腸粘連大多發生在腹腔手術後,其發生率一般為63%—97%,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的腹腔手術,術後患者都會很普遍的出現腸粘連,只是有的人沒症狀。
“其實,腹腔手術後腹膜粘連和醫生的醫術沒有關係。”這是機體對抗外來刺激的生物性保護機制,可使腹腔炎症侷限,增加缺血組織的血液供應,促進創傷癒合。
因此,對一些症狀較輕的腸粘連患者,一般不採用手術方式,因為很有可能“越做越粘”。
單毓強副主任特別提醒患者:術後第一週是預防腸粘連發生的最佳時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儘可能下床活動來增加腸蠕動,儘量做到在排氣後再進食。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