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院畢業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宋爾衛給自己定下一生不變的目標:既不要做單純的醫生,也不要做單純搞生物的科學家,而是將臨床和科研一起兼顧,讓兩者相輔相成。如今他已是國內著名的乳腺外科醫生和傑出的臨床科學家。
宋爾衛是國內最早開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術的外科醫生之一。經他保乳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腫瘤特異生存率為91%,達歐美頂尖乳腺腫瘤中心水平。同時,宋爾衛帶領團隊結合臨床進行應用基礎和轉化研究。他提出了腫瘤生態學說,發現了微環境中多種具有促癌功能的免疫和間質細胞新亞型及其促癌機制,開拓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方向。一系列創新成果為靶向腫瘤微環境及針對實體腫瘤的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與新策略,推動了惡性腫瘤及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療進展。
今年10月,宋爾衛院士兩赴西藏林芝市為患者做手術,帶領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為林芝市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腫瘤防治隊伍。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築學者夢、守醫者心、懷家國情”的精神內涵。近日宋爾衛院士接受廣州日報記者專訪,分享了乳腺癌診療的新成果和自己的科研心得。
談乳腺癌診療
為乳腺癌“兩降一升”不斷努力
●廣州日報:目前就您團隊關注的乳腺癌“兩降一升”中,(降低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升治療後長期存活患者的生活質量)。這三方面哪個面臨的挑戰最大?
宋爾衛:我覺得乳腺癌“兩降一升”三方面都面臨很大挑戰,包括我們團隊在內的所有乳腺腫瘤領域的同道都在為此不斷努力。
關於發病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釋出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1929萬例,其中乳腺癌(226萬例)超過肺癌(220萬例)成為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而且,2020年中國新發乳腺癌41.6萬例,發病率比往年進一步提高。這主要是因為乳腺癌風險因素的增加:飲食不健康、長期熬夜、精神持續緊張、超重和肥胖等。因此,我建議女性應該儘量避免這些不利因素,保持好的生活習慣和愉悅的心情,降低乳腺癌的發病風險。這也是腫瘤的一級預防理念。
關於死亡率。2020年中國乳腺癌相關死亡病例11.7萬例,為了進一步降低乳腺癌死亡率,我們建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因為乳腺癌的預後是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的,根據逸仙乳腺腫瘤醫院的隨訪資料,我們早期乳腺癌的10年生存率達到91%。為了進一步促進“早發現、早診斷”,我們很早就展開了華南地區的乳腺癌普查工作,並陸續佈局“乳腺癌早診斷”相關的基礎研究課題和人工智慧研究課題。為了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我們透過對腫瘤免疫微環境的研究,提出了腫瘤生態學的概念,透過改善腫瘤免疫微環境,能夠提高抗腫瘤的免疫能力,從而達到長期控制腫瘤的目的。
關於提高生活質量。過去乳腺癌治療的50年,我們主要是注重治療效果。但隨著患者無病生存時間的延長和治癒患者佔比的增高,“提升生活質量”成為現今領域的新挑戰。在這方面,我們中心首先提出了“根治性保乳技術”。 保乳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乳房外形,讓患者在治療完成後更加迅速地融入社會,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而對於沒有條件做保乳的患者,我們中心廣泛開展的假體植入,遊離皮瓣整形,脂肪填充等先進技術同樣可以為這些患者創造條件,提供最好的術後美容效果。另一方面,我們中心秉持“精準個體化靶向治療”優先原則,用“精準高效低毒”的靶向藥物代替“副作用大且容易耐藥”的傳統化療,為患者帶來最好的腫瘤控制效果和生活質量。
●廣州日報:您領銜的逸仙乳腺腫瘤醫院,是國內首個公立乳腺專科醫院。您對該醫院抱有何種願景?
宋爾衛:作為國內首個公立乳腺病專科醫院,逸仙乳腺腫瘤醫院以開拓乳腺癌診療新領域,提高腫瘤治癒率為導向。在乳腺腫瘤中心的基礎上,醫院整合了腫瘤、心血管、內分泌、康復、婦科生殖及精神心理等多個臨床學科。
我們的目標是把逸仙乳腺腫瘤醫院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乳腺腫瘤醫院。醫院瞄準國際先進水平,著力打造集乳腺腫瘤預防、診斷、特色專科治療和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治療平臺,並透過綜合診療和疾病管理模式為乳腺癌患者提供全方位、全週期、一站式的整合型醫療服務。
●廣州日報:目前您作為專案專家委員會成員,正在推動建設中國乳腺癌標準資料庫。這個資料庫的價值在何處?
宋爾衛:精準醫學強調從群體患者中識別個體差異,並透過對個體單器官,單細胞,單通路和單個基因的解析,找到關鍵靶點,做到精準醫學診治。然而疾病的複雜程度遠超我們想象,許多疾病是多基因,多通路,多器官的聯合作用導致。此外個體與個體的互動,與環境的互動所形成的群體效應同樣影響疾病發展,因此,要把這些資料全部都收集進行整合,才能最終解決目標疾病。
當前醫學治療進入“大資料驅動”的時代。大資料驅動下的分析能為政策制定、醫療管理、疾病診治、科學研究等各方向提供重要支援。國內資料體量大,但這不等於就適用於大資料分析。首先,各中心資料結構,規則不統一,使得彙總分析難度增大。其次,各中心資料能否進行彙總的一個重要前提,是要存在一個可信的第三方平臺以支援多中心資料協作網路的建設。該平臺必須是權威,可靠,具有公信力的平臺。國外有SEER、UKBIOBANK這種國家級的統一權威資料庫成功案例,我國當前並沒有。
因此,我們在國家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的支援下,建設依託於醫院管理研究所的中國乳腺癌標準資料庫,資料庫最終的願景是長期支撐乳腺癌預防、診斷、治療再到科研的全流程。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能夠統一各中心的資料結構、編碼規則、隨訪流程,使得資料匯聚成為可能,降低資料清洗成本,提高研究效率;其次,可以提供一個公正、可信、權威的第三平臺,使得資料的安全分享成為可能;最後,可以促進資料提供方和使用方的協作。
●廣州日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在智慧醫院方面頗有建樹,今年獲得了“第十三屆健康中國論壇·十大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創新醫院”。未來人工智慧是否會在乳腺癌診療領域扮演重要角色?
宋爾衛:人工智慧毫無疑問將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乳腺癌甚至整個大腫瘤的治療正規化。我們在最近的《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發表觀點認為,當前的人工智慧在醫學中的應用大概可分為兩種正規化:
一類是人工智慧所完成的任務,人類也同樣可以完成。但人工智慧因其自動化、標準化、可持續不間斷工作等特徵,使其在許多方面優於人類。例如當前經過高水平訓練的診斷影像科醫生,可以完成鉬靶診斷乳腺癌這一任務。但人工智慧模型也能實現鉬靶診斷乳腺癌,其效率更高。這樣不僅能節省大量的人力成本,也可節省培訓一個診斷影像科醫生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還能維持標準化的診斷水平。這一類的人工智慧應用是當前發展最為迅猛的,市場前景佳,開發難度低,成為各種商業資本追逐的寵兒。我們乳腺腫瘤中心在智慧影像診斷(彩超+鉬靶),智慧病理診斷方面的人工智慧研發也有相應佈局。
人工智慧醫學應用的另一類正規化,是人工智慧能做而人類做不到的事。比如從影像影象中推斷病理、基因的資料,從大資料中預測未來特定事件的發生風險等。該類人工智慧具有更大的科學突破的價值,但因其難度大,失敗風險高。當前該類研究的資助主要還是來源於國家政府相關部門的經費或者研究者自籌,缺少商業資本市場的追捧。考慮到該類人工智慧的突破性和潛在的顛覆價值,我們同樣在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相應佈局。
談科研體會
要紮根臨床實踐探究問題
●廣州日報:您在海外的進修內容是移植免疫培訓和病毒免疫領域。您為何會在歸國後選擇乳腺癌領域開展研究?
宋爾衛:我於1994年作為七年制研究生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普外科實習,期間就開始向蘇逢錫教授學習。當時,醫院乳腺腫瘤中心只是一個小小的專科,剛開始只有4張床位。經歷了艱苦漫長的“創業”,乳腺外科在蘇逢錫教授帶領下才漸漸成長起來。
在蘇教授的指導下,我們一起合作申請校級課題基金。2004年,我剛完成在美國哈佛大學的博士後研究,蘇逢錫教授就把我引進乳腺外科。蘇逢錫教授長於臨床治療,很早就樹立了保乳保腋窩的理念,在國內首先開展“Fisher保乳技術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中的應用研究”。
而當時我已在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體會,在國際上首次揭示微小分子RNA對乳腺癌起源的癌幹細胞的重要調控作用,研究成果也在《Cell》雜誌發表。我們各司所長、相互配合。在各種契機下,我開始專注於乳腺癌領域的研究與臨床工作。
●廣州日報:您帶領團隊在乳腺癌的科研和治療領域已經做出諸多開創性和引領潮流的結果。在日常工作中,您如何去鍛鍊團隊的創新思維?
宋爾衛:首先,我必須對團隊成員的工作感興趣,參與其中,並指導他們。每週我都會安排課題組會。會上,我都會仔細研究資料,分析結果,幫助他們思考不同的可能性和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以學習如何找出更有說服力的結果。
我常對團隊成員說,研究問題應紮根於臨床實踐,要以臨床為導向,用科學的態度,提出正確的科學問題。我是20世紀90年代中國第一批為乳腺癌患者完成保乳手術的外科醫生。儘管傳統觀點認為中國婦女不適合此類手術,但我注意到做保乳手術的患者比行乳房切除術的患者擁有更長的生存期。透過研究探尋潛在的機制,我認識到手術後的一些輔助療法增強了抗腫瘤免疫。
我和團隊在後續研究中發現,腫瘤細胞可以透過一個相當複雜的調節系統在宿主體內與區域性和遠端環境相互作用,積極的反饋才能對患者有利。這些研究結果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支撐。
此外,我時刻跟團隊強調,失敗並不可怕。如果實驗結果推翻了你的假設,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你可以深入挖掘,可以問自己為什麼會得到相反的結果,並強迫自己進一步思考。在全面審視你的研究結果後,你可以得出一個更具邏輯性且經過深思熟慮的結論。如此一來,失敗會為你開啟新的視角,並帶領你最終取得成功。
談支援西藏
建立長期合作平臺培養當地人才
●廣州日報:您目前是國家醫療隊2021年巡迴醫療西藏林芝市總領隊,並多次不遠千里前往林芝為當地群眾做手術。未來您的團隊會如何幫助林芝市打造帶不走的腫瘤防治隊伍?
宋爾衛:因條件限制,林芝市人民醫院目前還沒有建立腫瘤中心,所以當地的腫瘤患者需要奔赴千里之外的四川或者重慶接受治療。我們團隊在巡迴診療中發現了這些乳腺癌患者, 並有幸為他們及時完成根治性乳腺癌手術, 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 這件事情也讓我自己感觸頗深。
我們醫院從2015年開始陸續派駐專家赴林芝市人民醫院幫扶, 2016年始派出醫療專家對口幫扶西藏仲巴縣衛生服務中心(現命名為仲巴縣人民醫院)。2018年1月,我們很欣慰地看到林芝市人民醫院被正式確認為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可以滿足常見病的就診需求。
在未來,我們將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腫瘤防治隊伍。一是在當地建立腫瘤篩查機制,推動腫瘤的早發現和早診斷;二是搭建長期支援的平臺, 透過醫療幫扶的形式,定期安排醫院腫瘤專家來林芝市人民醫院進行工作交流, 支援當地的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三是透過支援林芝市人民醫院腫瘤醫生來廣州進修學習. 定期開展雙方醫院的疑難病例討論等溝通學習工作, 幫助林芝市人民醫院培養自己的腫瘤專業人才;四是與當地醫院開展腫瘤領域臨床、教學、科研三方面的合作,全面提高林芝市腫瘤防治隊伍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梯度建設。
我們希望建立長期合作平臺, 協助他們培養不同梯度的人才。同時強化腫瘤多學科診療以及精準個體化診療的理念, 幫助林芝市人民醫院搭建一支有戰鬥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腫瘤防治隊伍, 給雪域高原的百姓送去健康福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龍錕
圖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馬俊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