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軍15日第三次試射AGM-183A空射高超音速武器(ARRW)再次失敗。按照美國空軍的訊息,發射程式在武器投放前因未知原因停止,導致ARRW未能成功從發射架脫離。自今年4月以來,ARRW已經是連續第三次試射失敗。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試射前不久,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格(David Berger)剛在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呼籲美國政府不應該只將重心放在高超音速武器上,因為這會被中國拉入軍備競賽的陷阱。
有沒有一種風水輪流轉的感覺。冷戰後期美國用軍備競賽拖垮了前蘇聯,而後在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國內一直有“一定不要被美國拉入到軍備競賽”的警惕。結果冷戰結束才30年便輪到美國軍隊高層呼籲美國政府“警惕被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了”。
大衛·伯格之所以這樣呼籲,是因為ARRW連續三次試射失敗似乎打擊到了美國部分高層的優越感,擔心美國的軍事科技已經開始落後於中國。共和黨議員眾議員麥克蓋拉格(Mike Gallagher)就形容中國試驗高超音速導彈,等於是對美國武器研發發出了一道“動員令”。他呼籲美國政府採取更多措施,讓這類武器能夠儘快部署。而這些措施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打錢”。
美國在冷戰末期與前蘇聯簽訂了“中導條約”之後,不僅退役了所有現役的中程導彈,而且完全停止了相關的技術研發,將重心全部放到了戰斧巡航導彈的研究。這導致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早已經大幅落後於中國和俄羅斯,與中國的差距更是高達30年。而且由於美國軍工業私有化的性質,美國不僅無法像中俄一樣從國家層面來集中所有力量推動高超音速武器的研究,甚至由於複雜的利益分配,美國陸海空三軍竟然都有著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專案,重複建設不說,各大軍種還經常為了爭取更多的資源而相互攻訐,這導致了美國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基本上是沒有希望追趕上中國,ARRW連續三次試射失敗便是最好的明證。
很顯然,也正是看到了繼續投資研製高超音速武器對於美國來說就是個無底洞,大衛·伯格才發出警告,繼續投巨資研製高超音速武器有可能會被中國拖入到軍備競賽中。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格可不是半路出家的文職人員,而是真正的職業軍人。區別於美國職業政客注重“面子”這種虛無的東西,大衛·伯格是個行動派,更加看重實際的效果。此君在月初出席里根國防論壇時便表示,為“威懾中國”他願意縮減該軍種總兵力以及減少傳統的大型兩棲艦艇,來確保輕型兩棲戰艦(LAW)建造計劃能夠獲得足夠資金。他甚至聲稱,寧願要其(海軍陸戰隊)規模較小,也不要一支沒有高機動能力的大規模部隊。
大衛·伯格指出,高超音速武器因為擁有5倍音速的飛行速度而在未來可能發生的中美衝突中佔據一席之地,看起來非常誘人。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忘記(美軍)最珍貴的資產——部隊,這才是嚇阻中國並避免軍事衝突爆發的關鍵。看來大衛·伯格一定經常拜讀我們偉人的著作,並且非常認同偉人對“唯武器論”的批判,深知“在戰鬥力中人是決定因素,武器是重要因素,戰爭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因此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
大衛·伯格透露,對於如何反制中國,美國目前有兩個選項。第一個選項是與中國“面對面的正面抵抗”。此時,中美雙方將部署大量的遠端導彈,雙方之間因為遠端導彈的拒止而隔空對峙。另一種就是美國將部隊部署在南海爭議地區,進而挑戰中國試圖控制南海的行動。
但是這兩種都有著各種難以克服的弊端。大衛·伯克指出,第一個選項意味著美國政府必須考慮需要什麼樣的力量才足以對抗中國並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一旦與中國開戰,我們的戰略等同於破產”,大衛·伯格強調,“面對面戰略應該是放到最後的選項。”他認為第一個選項其實是中國希望達到的目的,因為這等於將美國拒止在了爭議地區,這將導致美國無法對中國構成任何挑戰。
至於第二個選項,大衛·伯克認為雖然這讓美國能夠對中國在爭議地區的行動作出及時有力的反應,但也因此雙方產生武裝衝突的機率將大幅提升。
大衛·伯格給出了他認為能夠在南海有效對抗中國的方法,那就是將兩個選項合二為一。美國不僅需要一個完整的縱深防禦(這裡可以理解為強大的遠端打擊能力),只是僵持對立就足以讓嚇阻戰略產生作用。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也需要部署到印太地區,在近距離內保持對中國積極的進攻態勢。這個方法大衛·伯格稱之為“目標區內部隊”(Stand-In Forces)戰術。
正如上面提到的那樣,職業軍人出身的大衛·伯格是個行動派。早在12月的第一天,大衛·伯格便釋出檔案向下屬解釋如何執行“目標區內部隊”的戰術。根據該戰術要求,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的任務重點將從現在的叛亂和反恐調整為應對所謂的中俄軍事威脅,並透過向熱點地區進行更加積極的部署行動來嚇阻與美國實力相當或者接近的對手。
他進一步補充到,透過部署小規模但足以致命,機動性強,不易被發現又容易進行補給的部隊到南海地區。這樣的力量不僅可以在不觸發軍事衝突的情況下更好地執行偵查與反偵察任務,同時還可以識別並打擊中國的“惡意”行動,破壞中國的計劃,即使發生武裝衝突,也能第一時間與美軍其他部隊聯合發動有效攻擊,讓中國付出無法採取進一步行動的代價。
如何破解“目標區內部隊”的戰術
美國的“目標區內部隊”戰術說白了就是高科技條件下的海上小規模襲擾,戰術的核心就是美國這段時間大力推行的分散式殺傷戰術。透過數量眾多的小噸位作戰艦船、直升機、運輸機和潛航器將小規模海軍陸戰隊快速投送到目標區域,同時透過美軍強大的資訊化能力將所有小分隊與後方整合在一起。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每一個小分隊都能夠與其它節點進行資訊互通,一方面可以提前獲得周邊中國軍隊的實時情況,從而避免被中國軍隊發現,或者利用不對稱的資訊優勢集中周邊多個小隊打埋伏。
要在廣袤的南海應對美國的小規模部隊襲擾,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解決如何快速發現、識別和定位的問題。為此,我們要強化我國對整個南海海域的全天候監控和識別的能力。全天候監控其實很簡單,高解析度軍事衛星、大型巡邏機、巡邏艦艇和大型超長巡航的無人機都能輕鬆實現這一點。
發現的關鍵還是在核心地識別這一塊,南海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域之一,要做到對海面上數量龐大的目標的快速精準識別,並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美軍艦艇和人員識別出來,必須要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幸好我們在人工智慧這塊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美國人工智慧國家安全委員會在3月釋出了一份報告,成中國很可能在未來10年裡超越美國,成為人工智慧領域的領導者。
其次就是要利用好我軍在第一島鏈內的制空權優勢,以及在南海擁有的多個人工島嶼,組建多隻快速反應部隊,透過直升機、高速艦艇,在資訊化網路的支撐下,做到24小時的快速反應。
最後,就是我們要打造快速阻斷美軍在南海的GPS和高速資料鏈的能力。無論是美軍的分散式殺傷戰術還是這次提出來的“目標區內部隊”戰術,都必須依託於美國的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和高速資料鏈,這兩樣就是美軍的眼睛。只要我們能夠阻斷這兩項,在南海的美軍將瞬間又聾又啞,從而被我軍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