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有石,於洪荒中傳來回響,裹夾著莽莽曾經。一拳之石,千百年風雨打磨,經巧匠雕之,其境之大可納萬川。歷經千百年發展,清代壽山石雕進入鼎盛時期,無論是石料的開採,還是雕刻技藝,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乾隆時期壽山石雕在汲取代牙、木雕技法的基礎上更有創新,工藝水平精湛。
漁樵耕讀,秋山行旅
LOT 199
清乾隆 汪洙制壽山石圓雕
“漁樵耕讀”“秋山行旅圖”大山子
22.6 cm Height; 29.3 cm Length
起拍:RMB: 6,000,000
北京中漢2021年秋季拍賣會
這件乾隆壽山石雕以壽山石為材,雙面圓雕畫意圖景,體量碩大,雕工精細,殊為罕見,為乾隆宮廷壽山石山子之稀世珍寶。
山子隨形依石之自然紋理治琢,採用浮雕、透雕、線刻等工藝,掏腹雕作崖、亭、松、橋,谷間老松盤虯、祥雲繚繞,漁樵耕讀,各行其樂,殊有自然生趣,可謂妙然天開、蔚為大觀矣。山石聳立之間,松樹蔥翠濃郁,山泉湍湍而流,曲徑通幽之處,樓閣橋樑儼然,高士行走其間,人物相悅而談,景物極為豐富,意蘊生動趣致。
“漁樵耕讀”之雅客憑窗
側書“黃山汪洙寫”落款並“汪洙”印
此面層疊雕刻樓閣林立於山巒之間,其上多設題匾,或曰“蓬萊宮”、“紫府”、“興木石居”、“神隱”等,題匾字跡清晰,架構秀美,符合意境。山林之間可見雅客憑窗讀書、漁夫山泉汲水、農夫臨崖耕作、樵夫山間休憩、牧童林中騎牛等人物,極富怡情妙思。
“漁樵耕讀”之農夫耕作
“漁樵耕讀”之漁夫汲水
“漁樵耕讀”之樵夫休憩
“漁樵耕讀”之牧童騎牛
另一側于山隅一角書“秋山行旅”,落朱印“洙”款。高處巖崖相接,雲峰幽壑,起伏交錯,低處林木蔚然,溪流小橋,屋宇房舍,整面以淡黃石質表現深秋時節山林落葉、草木枯黃之景,陣列小景構成行旅之意境。由右至左分別可見行旅商賈行進其間,更有老者拄杖下山,腳伕亭中閒聊。
“秋山行旅”,落朱印“洙”款
“秋山行旅”之商賈運貨
“秋山行旅”之老者拄杖下山
尤其山子左下方,匾題“醉吟草堂”的門扉前,有二人似旅後歸家,主人席地坐於行囊側旁,童子正自叩門卻無人響應,頗具“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之詩情,極富意趣。
“秋山行旅”之歸家叩門
琢制有序於寸天釐地間
製作山子的材料品種多樣,宮廷常用為各類玉石、竹木,壽山石亦在其列,但因原石稀有、不可再生等緣故而更為少見。清代康熙朝起,壽山石的開採、雕刻逐漸受到重視,《觀石錄》、《後觀石錄》等賞玩壽山石文字記載多有流傳,乾隆時更達到高峰。不止於民間,壽山石因質地溫潤、色彩斑斕、色界分明,亦備受清朝歷代帝王喜愛,宮廷壽山石雕刻、賞鑑進入興盛階段,常有地方技藝高超的壽山石匠人就近取材,以高超工藝雕就絕世妙品,再由地方官員進貢入宮,作為宮廷陳設供皇室賞玩。
清代宮廷中,山子不僅用於文房雅設,大者也作為宮殿貢陳,如乾隆五十三年作大禹治水圖玉山,按照乾隆皇帝諭旨,陳設於紫禁城寧壽宮區樂壽堂至今。
乾隆五十三年作 大禹治水圖玉山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另可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乾隆三年封歧雕象牙山水人物圖山子,亦為清代宮廷雕刻中的精妙之品,其取意傳統中國山水畫畫意,與本此拍賣的這件壽山石山子意趣極為相似。
乾隆三年封歧雕 象牙山水人物圖山子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壽山石考》一書中載:“近有人於京師得壽山石刻,作山路崎嶇,樹木茂密,有屋有亭。一茶博士,佇立待客,一人驅三馬登山,二人對立舟中作問訊狀,朝日自山後出。原題‘如日之升’,下刻‘汪洙’二字,皴法高古,石質溫潤,厥工甚細。”
汪洙為清代頂級壽山石雕刻名家,所作精品傳世不多,無獨有偶,現可見天津博物館藏汪洙制壽山石圓雕山水人物大山子,同落“汪洙”二字隸書款識,取材、雕工均也相同,但這次上拍的乾隆大山子在內容的豐富性、場景的藝術性上更勝一籌。
清汪洙刻 白壽山石山子
天津博物館藏
此座山子所雕景觀之格局、章法,取意中國傳統山水畫,尤其山石展現頗似披麻皴之技法,而更富立體感。因形取勢,繁中求簡,將遠近景物之曲折有序、層次分明表達得淋漓盡致。整座山子用料獨特,造型別致,佈局殊妙,氣勢磅礴,雕工精細,琢制有序,施藝得當,刀法狂放不羈,亦不失於紊亂無章,線條峭拔爽勁,亦不流於粗濫之弊。於寸天釐地間,永珍具焉,幾臻入靈塵化境,所雕山水人物圖景,即為齋閣主人憧憬之世外桃源,藝術造詣之高,匠心獨運之妙,傳世汪洙制壽山石雕均難出其右,足以傲視同儕,堪稱一代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