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細心鑽研,就可能成為行業中的“高手”。在皖西南山區有一位大叔,他做1行已經20年,旺季的時候,經常一個人一天能達到800元以上的收入,雖然有不少人想幹這一行,但大都被他“比”下去了,他的活兒也因此越做越多。
這位大叔姓劉,劉大敊做的活兒是製作粉絲,粉絲是當地農村常見的一種美食。當問及大叔是怎麼想起做這一行的時候,他說,他的父親做這一行40年,算得上是祖傳的手藝,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任何手藝都要有創新,否則的話,很難長時間維持下去。
以前,製作粉絲是純手工,也就是村民們說的推粉絲,工序是先將紅薯粉蒸熟,然後做成粉塊,再用類似於製作蘿蔔絲的刨絲器推出粉絲。這種方法推粉絲效率低,大叔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器代替手工推粉絲。雖然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機器,甚至有的機器能夠“一條龍”出粉絲,效率高,但大叔認為那樣與手工推出的粉絲有很大區別。
大叔堅持用土鍋灶蒸紅薯粉,他覺得蒸紅薯粉和製成粉塊對粉絲的口感影響較大,這兩道工序少不了,而推粉絲是用刨絲器,因此,他感覺可以用機器代替手工來回拉動。沒想到,後來,他真找到了這樣的“裝置”,隨著電動機的轉動,刨絲器橫向來回移動,速度比手工快很多,效率高出3倍左右,可是,很快大叔發現新的問題。
“機器畢竟是機器,沒有手工的‘感覺’,遇到不同質量的紅薯粉塊,手工的話可以用推動的力度來調節粉絲出來的質量。”大叔說,而機器只有固定的速度,因此,時常出現斷粉絲的現象。怎樣改變這一狀況,他想了很多辦法,最後,終於找到了問題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
他覺得,適當給刨絲器上灑一些水潤滑,推出來的粉絲更順暢。可是,怎樣給其新增水呢?他想到了輸液器。在架子上掛一個瓶,瓶子裡裝水,然後透過輸液器將水勻速提供到刨絲器上,這一招還真管用,從此以後,他推粉絲時,天天給粉絲“掛水”。
給粉絲“掛水”,村民覺得很新鮮,大叔製作粉絲時有很多人來看“稀奇”,有人認為這麼操作可能影響粉絲的口感,但吃過以後,村民們都說不錯。每根粉絲的長度都一樣,中間沒有斷開的,相比以前,質量有提升。這種機器設計不復雜,由電動機帶動刨絲器左右移動,粉絲便從刨絲器露出來,操作中,大叔感覺勻速“掛水”比間斷“掛水”效果更佳,村民稱掛得越多越好吃。
推粉絲的速度快了,收入也跟著提高。以前,一天時間蒸的紅薯粉壓成粉塊後要3天左右才能推出粉絲,如今,那麼多粉塊一天時間就能全部推完。一般情況下,大叔2天時間能把800多斤紅粉做成粉絲,蒸用一天時間,推粉絲一天時間,收入有1600多元,算下來,一天有800多元收入。
看到大叔收入不錯,也有村民欲學這一行,可是,製作粉絲看起來簡單,但裡面有很多的“奧妙”,只有經驗充足者才能把不同品質的紅薯粉做出質量相對較好的粉絲。時間久了,找大叔製作粉絲的村民越來越多。每年秋收過後,尤其是十月到十二月之間是大叔最忙的時候,經常天天忙到凌晨一二點才休息。
如今,只要有村民想製作粉絲,大叔就帶上工具和“機器”上門,在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安營紮寨”,附近村民都帶著紅薯粉來請他加工。大叔總是說,幹一行需要堅持,遇到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只有不怕累、肯動腦筋才能做長遠,有不錯的收入。